一、《建筑概论(1)》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建筑概论(1)(34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公共基础课,建立建筑的基本概念。
二、课程基本要求:基本了解建筑的发展过程,把握建筑的各组成要素。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建筑的技术要素、建筑的心理和生理要素、建筑的社会文化要素、建筑历史概况。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报告。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指导“建筑表达(1)”。
六、学时分配: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筑概论》沈福煦《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建筑设计基础(建筑学)》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基础(建筑学)(34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专业基础课,建筑设计的启蒙。
二、课程基本要求: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内容、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功能与形式、空间与形态的基本问题。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建筑设计资料收集训练、人体活动空间尺度、建筑空间比例与尺度、建筑结构与构造、小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钢笔淡彩临摹、大师名作模型、立体构成空间、居和园概念设计模型、阁的建构、独立式小住宅建筑设计。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六、学时分配:二、《建筑概论(2)》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建筑概论(2)(34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公共基础课,建立建筑的基本概念。
二、课程基本要求:掌握平面设计、色彩设计的基本原理,熟练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技巧,熟悉建筑表达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建筑发展过程。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建筑绘画及表现知识、色彩原理、现代建筑概况。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报告。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指导“建筑表达(2)”。
六、学时分配: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筑概论》沈福煦《中外建筑史》课程大纲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51学时,3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公共基础课。
培养专业基本素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对中外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发展过程及其自然、社会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对建筑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初步的、总体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建筑学基本知识。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简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活动状况及其社会文化背景,详说有关古代和近代的建筑思想、理论与技术,详析各个历史时期特征、风格、结构特点等以及演变过程。
简述以西方为主体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状况、演变过程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着重分析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类型、形式特征。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幻灯、投影或计算机多媒体的形式,采用大量图像资料配合讲课。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以“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初步”等课程为必要的先修课程。
六、学时分配: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中国建筑史》(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刘敦桢主编《外国建筑史》(19世纪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建筑史图说》同济大学出版社三、《建筑设计原理(1)》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原理(1)(17学时,1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专业基础课,建立正确的建筑设计思维、方法及表达方式。
二、课程基本要求:把握建筑形态设计原理,掌握建筑设计基本知识,熟悉建筑设计过程及步骤,熟练掌握建筑表达手段,初步了解当代建筑设计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建筑形态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方法论、建筑设计表达(模型、表现图)、建筑实例评析。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专题报告五、与各课程的关系:指导“建筑设计基础(1)”课程设计。
六、学时分配: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筑形态设计基础》同济建筑系四、《建筑物理(光)》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建筑物理(光)(36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公共基础课。
通过课堂讲授、一到两次课外实验和演示使学生掌握建筑光学的基本知识,为结合专业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并使后工作中对建筑光学知识的需要。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建筑光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天然采光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了解建筑照明的基本知识,掌握一般等。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建筑光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建筑光学基本知识,着重介绍与建筑有关的光学基本概况、单位和计算公式,并对建筑布局基本介绍。
第二部分为天然采光,主要讲授我国光气候概论,各种采光窗的特性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采光设计和采光计算。
筑照明,介绍灯具合光源的光学特性以及基本的照明设计和计算方式,并对明视照明和环境照明做初步的分析和介绍,掌握一内照明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分为实验操作和实验演示两部分:采光系数测定和灯光照明演示,操作实验安排在总学时中,演示试验安排在课余时间。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按同济大学建筑学五年制学生的教学计划的安排,建筑光学安排在第三学期。
课程以高中数学、物理为基础,并需要初步的建术知识。
六、学时分配: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筑物理》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7月东南大学柳孝图《建筑物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6月东南大学柳孝图《建筑物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7月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华南工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等四《建筑物理(热)》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建筑物理(热)(36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公共基础课。
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建筑热学的基本知识,为结合专业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并使学生能适应今后工作中对需要。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建筑热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室内外气候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掌握建筑保温,建筑防热以及建筑基本知识。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建筑光学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建筑热学基本知识,着重介绍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机理和特点,平壁的稳定传定传热的基本概念及湿空气的描写。
第二部分为室内外气候,着重介绍:与建筑有关的气候因素,室内热环境的评价和人对室求以及我国的热工分区。
第三步分为建筑保温,介绍维护结构的保温设计,外维护结构和房间的热稳定性以及外维护结构的内冷凝计算和防止。
第四部分是建筑防热,介绍建筑防热的基本途径,房间的自然通风,外维护结构的隔热和窗口遮阳等方面的分是建筑日照,介绍地球运行的基本知识、太阳位置的确定、棒影日照图的原理及应用等。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五、与各课程的关系:按同济大学建筑学五年制学生的教学计划的安排,建筑光学安排在第四学期。
课程以高中数学、物理为基础,并需要初步的建术知识。
六、学时分配: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筑物理》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7月东南大学柳孝图《建筑物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6月东南大学柳孝图《建筑物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7月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华南工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等《建筑物理(声)》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建筑物理(声)(36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公共基础课。
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建筑声学的基本知识,为结合专业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并使学生能适应今后工作中对的需要。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建筑声学的基本概念,熟悉材料和构造的声学特性、了解噪声控制和厅堂音质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技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建筑声学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建筑声学基本知识,着重介绍声波的基本性质、声音的级、声音的频带室内声学的主要特点为材料和构造的声学特性,着重介绍:吸声和隔声性能的描写,多孔吸声材料和共振吸声结构以及各种墙体的隔声规律和特点为噪声控制,介绍噪声的特点和危害、噪声的描写,城市噪声的组成和控制,吸声减噪等。
第四部分室内音质设计,介绍描写观和客观指标,厅堂的容积、形体、混响设计和声学缺陷防止的主要方法,并介绍各类厅堂的设计要点。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同学完成噪声控制或厅堂音质设计的课程作业,作为课程评分重要依据。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按同济大学建筑学五年制学生的教学计划的安排,建筑光学安排在第五学期。
课程以高中数学、物理为基础,并需要初步的建术知识。
六、学时分配: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筑物理》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7月东南大学柳孝图《建筑物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6月东南大学柳孝图《建筑物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7月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华南工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等《建筑设计原理(2)》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原理(2)(17学时,1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专业基础课,建立正确的建筑设计思维、方法及表达方式。
二、课程基本要求:熟悉建筑类型的功能特征,强化建筑空间的组织能力,提高建筑综合造性能力,建立建筑设计的环境观念,确立正确合理的设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建筑功能与形态、建筑空间与形态、建筑类型学、建筑实例评析。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专题报告(文献综述)。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指导“建筑设计基础(2)”课程设计。
六、学时分配: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五、《电脑应用基础(1)》课程大纲课程名称:电脑应用基础(1)(17学时,1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中计算机辅助绘制平面图形应用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能够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绘图的基本技巧与操作规范。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1.电脑辅助建筑设计概论(1)2.二维建筑绘图与表现3.三维建筑模型制作及视图控制4.硬件相关知识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1.使用电脑绘制建筑平、立、剖面图2.使用电脑制作建筑三维模型五、与各课程的关系:完成建筑初步的基础学习,掌握建筑制图的基本原理,掌握传统表现各种手段与技巧。
六、学时分配: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AutoCAD xxxx入门到精通》,人民邮电出版社《建筑构造(1)》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建筑构造(1)(51学时,3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构造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技筑构造(1)》侧重于掌握建筑体系中建筑物各部分的构造常识和部分相关建筑规范的内容。
二、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从系统的观点来了解建筑物作为室内外空间的中间屏障及具有美学特征的独立实体,在构成上特点;学习三维物象和二维构造图之间的表达关系;学习构造详图的正确表达。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1.与构造设计有关的基本问题及常用的建筑体系和常用的建筑材料与其连接方式。
2.建筑物各部分(包括楼底层、阳台、雨蓬等水平构件;墙、柱、基础等垂直构件和楼梯、台阶坡道)的构成特点及相互关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五、与各课程的关系:先修或平行教学课程为:结构力学、建筑结构,后续课为建筑结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