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精选教育文档

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精选教育文档

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
都说“好戏压场”,那么,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使课堂的结束语成为一场压场的好戏呢?这样可以让学生回味无穷,获得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基于这种思考,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我设计了几种结课语的表达方式,力求达到这种“余音绕梁”的课堂效果。

一、激情赞颂,掀起心海波澜
“激情赞颂”就是说在结束语文篇章教学时以充满激情的话语对文章的艺术水平或作者的人格魅力等进行赞颂,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让学生铭记难忘。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那种所谓“大气”的文章,即“志存高远”的文章。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这是一篇观景之作,抒发了诗人“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雄伟抱负,其结课语就应顺应诗歌的气势采用这种激情赞颂法:
这首诗以“观”为线索,从独立不倚、生机勃发的海岛写到洪波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以浪漫瑰丽的想象,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的语言及诗人冲天的豪情,为我们留下了这一不朽的英雄篇章。

千百年来,屹立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一心想统一全国的曹操,是一个被称为“奸雄”的曹操,是令后人无限佩服又无限惋惜的曹操。

他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和霸气十足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绝无仅有的人物。

以这种充满激情的赞颂语言来收束《观沧海》的教学,既再次点明了诗中观察的顺序,又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赞颂中进一步感知了曹操的英雄气质。

同时也将作者及其作品在中国诗史上的贡献与其独特性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记忆里,使他们的心海也随之涌起了洪波。

曾有学生课下向我打听了不少关于曹操生平及作品的资料,可见,这种方式激起了他们探知的欲望。

二、谆谆告诫,滋润幼小心田
“谆谆告诫”就是以苦口婆心地劝导对文章的中心再次申述,让学生在一些容易出现失误的问题上产生警觉和反思。

这种谈话方式就比较适合于那种告诉读者一个道理的寓言
类文章。

例如《伤仲永》的教学。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名篇,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仲永一生遭遇的遗憾之情,表现了他对天才的泯灭和不得其法的教育方式的无比哀痛。

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得到应有的教诲,我们可以采用谆谆告诫的谈话方式来结束该课: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伤仲永》的艺术魅力,也了解了文中蕴含的那种沉重情感,希望本文中仲永从神童而泯然众人的故事能让大家引以为戒。

作为花季少年,你们对世界有着一份美好的憧憬,但却缺乏一份耐心与执著,老师在这里想对你们表明的态度是:学生时代一定要以学业为重,以书本为伴,以知识为友。

俗话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所以,请你们正视自己的智慧,努力学习知识,这样才能使生活
之路越走越宽。

校园里有一小部分学生倚仗自己有一点小聪明而不踏实用功,他们认为自己不学习将来也能干大事。

鉴于此,我们可以借仲永有始无终的天赋谆谆告诫学生珍惜黄金时代,勤奋学习,这些话便能像潺潺溪流一样渗入到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心领神会。

课后,便有学生在随笔中写到:“不做当代仲永,永争时代先锋”,使我大感欣慰。

三、抒情延展,拓展欣赏空间
这种谈话方式就是用美的语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狭小的空间延伸到大千世界。

这样的结课语就像悦耳的琴声一样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缺少美,生活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山间的一缕清风,水上的一轮明月,路边的一朵小花,晚照中的一道夕阳。

可以说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这是生活赠与我们每个人的财富,愿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根据学生常抱怨生活单调乏味的实际,我们就可以以诗一般的抒情语言将教学由文中延展到课外,目的在于拨开学生心头的乌云,提醒他们用善和美的眼睛去观察感知身边的每一道风景,用热情去拥抱生活。

四、引用名言,丰富作品内涵
这种谈话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使结课语成为语文课堂的华
章,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与魅力。

它比较适用于有助于增强读者道德修养的文章。

如《落难的王子》,这是一篇关于厄运的文章,告诉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在讲解此文时,便可用引用名言的方法来结束该篇,用以提升作品内涵:
里希特在《长庚星》里说:“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是啊,苦难虽然不能直接带给我们欢笑,但它却能带给我们笑面人生的资本,同学们,坦然的去接受并克服你生活中的困难吧,因为风雨之后彩虹才会出现,生活才更有光彩。

逆境是没人欢迎的,但生活中又常有苦难,鉴于学生表现出的容易放弃、信心不足等,在结束这篇文章时我就引用了两位名人的言论来提升作品内涵,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对此文的重视程度,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目的。

五、辨证评述,拓展思维空间
在结束课文时,如果采用这种谈话方式能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有助于他们思维空间的拓展,全面正确的看待人和事。

这种谈话方式适用于有争议的人或事。

例如《羚羊木雕》,讲的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把如此珍贵的东西送人是对还是错呢?不是用一个字便能概括的。

对于矛盾双方我们应多一份理解与体谅,少一份冲动与贬抑,父母历经了沧桑了解生活的不易,
而孩子天真无邪相信情意无价。

另外孩子也没有像有些孩子一样任性,最终按照大人的意思去办事,又多了一份孝心。

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都透露着人性的光彩,我们所应做的是沟通,沟通了,交流了,这样的事也许就能避免了。

《羚羊木雕》文中的矛盾双方的是非对错一直颇具争议,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去看待双方的做法,客观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人与事,多添一份理智,减少一份偏颇,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总之,一种合适的结课语表达方式,能使一堂课流光溢彩,结课语有如画龙之后的点睛之笔,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在结束篇章教学时应采用一些切实有效的表达方式,以使语文课结束语能象“压场好戏”一样精彩,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