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最终版思考题及答案

人文地理最终版思考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分支的思考题:思考题:1.根据核心边缘理论,论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2.探讨如何改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A.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区域经济核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功能性相互依赖以及集聚效应,即使一个国家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强劲,相对和绝对的贫困仍然会长期存在。

初始条件是区域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短缺的资源、被忽略的历史、投资的缺乏以及集聚的低技能员工等因素足以解释特定地区的落后的经济状况。

以核心边缘理论来看待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则中国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自实行改革开放策略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存在差距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B.想要改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关键在于:1)政府干预通过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稳定并重组区域经济,增强整体竞争力,通过承担基础设施投资、为私人投资提供补贴、减免税收等政策来缩小核心—边缘的差距。

2)改变经济模式,发展推动型行业3)扩大开放成共识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是西部大开发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

加强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快西部地区对沿海地区的开放,推动东西部经济合作和对口支援,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重要途径。

4)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地理1、什么是城市化?2、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3、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什么特点?答:1)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的过程,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2)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工业革命(1750年)以前为缓慢发展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工业革命后为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开始到现在,发展速度减缓,为成熟阶段。

3)【课件版】特点:1.缺乏大规模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大量非正式部门和高失业率;2.巨大的人口规模——大量农村移民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就业的冲击;3.贫民窟;4.整层向城市的倾斜(稀缺资源向城市集中)。

4)【网络版】特点:起步晚、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市化进程是很不平衡的);过度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大大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首位度畸高(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间的比值,通常用来反映国或地区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附:●城市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总人口数量的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相差很大。

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程度要远远高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

1980年,发达地区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为70.9%,其中,美国为77%,日本为78.3%,联邦德国为84.7%,英国为90.8%,加拿大为75.5%。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30.1%,其中不少国家低于20%。

●从远景看,当城市化水平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而保持稳定缓慢增长时期,那么城市化进入后期阶段。

其发展趋势可能出现两种发展动态:一是城市人口有可能继续保持相对和缓的增长,但是其增长率逐渐递减。

向城市中心迁入的人口也趋于减少。

城市人口呈现饱和状态,城乡之间处于人口平衡状态。

二是城市人口可能出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即城市人口迁出数多于迁入数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数之和。

这种现象是由于“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造成的,其实质是由于城市制造业的衰落导致的。

产业活动的转移必然导致就业岗位的转移。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国家城市化水平的下降,它只是导致城市发展的新区域的再分配,推动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

它是一种城市化的分散扩张形式,并不影响城市化的水平。

2、举例说明城市的绅士化是什么样的现象。

这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1.什么是绅士化绅士化一般有三方面内容:一、城市中心区范围,社区外的高收入者入侵并替代社区内的低收入者,低收入者不断迁出;二、社区物质条件得到相应的改善;三、社区特性发生了转变并出现“大门社区”的现象。

因此绅士化实际上意味着城市中心社区从居民阶层到相应物质条件与环境的高级化趋势。

南京的城市绅士化始于1990年代中后期城市中心区大规模的城市更新。

大拆大建引起城市中心区从城市景观环境到城市社区居民构成的极大变化。

一系列的开发活动所引发的城市绅士化使城市的结构性重组加速推进。

其宏观表现是:一、城市中心高档房地产开发活跃,开发层次不断提高;二、居住区更新与旧城改造力度持续加大;三、“绅士型社区”配套服务设施水平迅速提升,生活与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2.背后的原因引起城市绅士化的动力机制归纳起来主要有:1.中心区就业机会的快速增长;2.住房市场的趋紧;3.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得到重新认识;4.城市通勤时间延长;5.政府的税收、住房贷款政策等的变化。

南京城市绅士化的动力机制:1.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使得地租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影响日趋明显2.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型3.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以及中心环境的改善4.城市政府的发展政策。

答案2【整理自何深静的论文】:1.什么是绅士化简单而言,绅士化描述的是城市中原本低收入阶层居住的社区被中高收入阶层移入并取代的邻里变化过程,其对原有低收入邻里往往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广义的绅士化不仅限于对旧房屋的修缮和居民替换,还包括居住区的更新重建和随之而来的综合型消费空间的产生Davidson 和Lees 总结了当代绅士化的4 个特征:1.资本再次进入城市中心区,2.高收入阶层的侵入带来社会阶层的提升,3.城市景观的改变,4.对低收入阶层直接或间接的替代。

【何深静观点】中国绅士化现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点:1.政府所占的主导地位2.对低收入人群利益的忽视这种由政府主导的绅士化往往是以追求经济增长和城市的发展为目的,是以对低收入阶层的住房进行大规模的替代为代价的。

2.背后的原因(可将动力理解为绅士化的原因)●朱喜钢等指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心区产业结构的转型、政府的政策引导、市民的择居观念与行为等是推动当前中国城市绅士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根本动力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是绅士化在中国得以实现的根本动力。

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

1.首先,财政和行政权力的下放使得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强的地方发展决策权。

2.其次,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无偿使用和分配政策,给政府增加了一项新的税收来源。

3.第三,住房制度的改革则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这使得以往由政府出资、政府主导的旧城更新改造逐步转交了给市场。

在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大量的居住区更新改造、棕地再开发等已不再是由地方政府和单位投资,而是由私人房地产开发商进行。

(以下内容主要是文中对以上内容的拓展,大家看着用吧)具体而言,政府对绅士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

首先,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的土地和住房改革,刺激并引导了对中高档住房的需求。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住房需求被释放出来,一些具备一定经济能力的人群开始追求更好的居住条件。

同时这些新涌现的中产阶级也希望通过对特定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的追求,如居住在所谓的“高尚社区”、追求高消费、奢侈品等,来实现大众对其社会地位的认同。

由此,贫富差异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经济层面,更是在城市空间上体现出来。

随着城市改造项目的推进,城市中心区和最适宜居住的地区,如滨水区、景观宜人的地区逐渐被中产阶层所占据。

在此过程中,政府所充当的角色是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使得这些针对中高收入阶层的旧城改造更新项目得以实现,而政府也从中获取高额的土地出让金和来自于高档商铺办公楼的税收。

第二,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尚未发育完全,私营企业对旧城改造项目的投资未免存在诸多风险。

为了创造最佳的资本投资环境从而实现对城市中心区的绅士化,政府对环境美化和基础社会建设进行了大量投资,并提供相应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投资。

在一些长期缺乏投资和维护的老城区,基础设施的缺失往往使得投资商望而却步。

因此,政府对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将大大减少投资风险。

目前政府整治待开发用地并提供必要设施配套再进行土地出让,即熟地出让,已经是城市更新中的惯用手法。

同时,许多城市还推行一系列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开发商、地产商对城市改造的投资。

这实际上和美国的一些新自由主义的城市政策是相呼应的,即城市政府将住房开发当作是经济发展策略,而绅士化则成为最受青睐的城市更新的形式[26]。

第三,政府参与绅士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克服产权碎化( fragmented property rights) 问题,以实现大规模的绅士化。

由于中国城市中存在土地所有权和房屋所有权的分离,城市旧城区中存在大量非常复杂的产权关系。

此外,一些私房的所有权在解放后和改革开放后多次发生转移和分割,使得房屋产权不明确。

这些独特的制度和历史原因使得产权破碎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

这也使得开发商无法实现土地整合和大规模改造。

政府的参与则使得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通过郊区土地征用,拆迁安置房的建设等手段,政府对原先占据城市中心旧区的居民进行异地安置,或货币安置,从而实现了土地的整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