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川眉山东坡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川眉山东坡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
日期:2012-03-05 10:48 作者:来源:华闻伟业点击: 2197
东坡区是农业部发文认定的全国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今年以来,示范区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全区基本情况
东坡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南,区内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农田集中成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适宜水稻、蔬菜、油菜、柑橘等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800个粮食生产大县之一;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是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580个蔬菜产业大县之一;是全省6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之一;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优势县。

2011年,全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74.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01.2万亩,产量44.31万吨;油料播种面积25.83万亩,产量3.63万吨;水果种植面积27万亩,产量22.1万吨;蔬菜种植面积39.13万亩,产量105.05万吨。

全区畜牧业出栏生猪128.06万头,小家禽3900.6万只,肉兔900.2万只
水稻、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二位,2011年加工蔬菜100万吨以上,实现产值60亿元以上。

其中加工蔬菜种植面积、泡菜加工产量和产值居全省第一位,是中国泡菜之乡、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豇豆、榨菜、萝卜、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调味品原辅料(青菜)种植基地,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蔬菜基地、四川省加工外销蔬菜核心规划区域、以食品工业为重点的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试点县(区)、全区66家泡菜加工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企业6家、四川省著名商标7家,成为全国蔬菜加工行业中驰名商标最集中地区获得进出口资格企业5家,全省唯一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供应新鲜蔬菜和泡菜的区县。

“东坡泡菜”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建成全国第一个“泡菜研发中心”。

获绿色食品认证73个,有机食品(含转换产品)认证17个。

“东坡泡菜”已分别端上了中央相关会议和全国“两会”餐桌,并通过中央电视台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

生猪年出栏量在全省名列第三位,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瘦
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区),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优势县,
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区)。

二、工作举措
(一)明确思路,完善政策保障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举全区之力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健全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比、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先后出台《关于打造‘中国泡菜之乡’的决定》、《现代农业发展大突破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园区)建设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对产业基地建设、利益联结、龙头发展、品牌打造等各环节予以全方位的规范和激励,强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二)创新投入,强化产业基础
我区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升现代农业装备”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条件,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田成方、土成型、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标准养殖小区(场),今年1月份以来开工建设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就有7个,总投资达万元。

投资通过几个渠道来解决:向中央、省、市争取一部分,地方财政投资一部分,农民通过一事一议方式投资一部分,再加上农民投工投劳一部分。

撬动社会投入资金投入一部份。

每年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亿元以上,
(三)狠抓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完善利益联结
一是注重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实施“龙头倍增计划”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畅通下游,增强消纳、转化和增值能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目前全区已创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42家、省级7家、国家级2家,其中亿元以上的企业11家。

创建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4家,省级1家,国家级2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家。

二是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联合与协作,优先安排有条件的专合组织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全区农民专业组织得到快速发展。

全区已在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注册的农村经济专合组织284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88个(获得省政府命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6个),成员10.86万户,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组织比重达53.03%。

三是强化利益联结。

我区依托味聚特、李记、吉香居、惠通、王家渡、金锣等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以农民专合组织为纽带,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等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养殖小区(场)和农户建立订单生产、保底收购、二次返利等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基地建设,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科技支撑,提升农业效益
一是注重不断引进、推广科技成果。

积极与四川省农科院、成都农林科学院、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将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直接转化为生产能力。

2011年全区就引进试验推广粮油、蔬菜等新品种62个,示范面积65万亩;推广水稻强化栽培35万亩,两季田固定厢沟双免耕栽培56万亩;推广双膜覆盖栽培、设施大棚栽培、节水灌溉等先进实用技术32项,全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覆盖面分别达9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100%。

发展种猪扩繁场7个,存栏长白、约克、杜洛克等良种公猪20头以上的种公猪站8个,生猪人工授精比例达到67.9%,生猪DLY杂交改良面达到90%以上。

二是狠抓技术培训。

依托区、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采用举办讲座、会议培训、参观现场、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及时为农户提供实用生产技术,每年培训农民20万人次以上,培训各专业技术人员3000人以上。

(五)严格监管,提升质量安全
一是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区、乡两级均成立了农(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配备了相应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人员,抓好农畜产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抓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主要进行农残和重金属检测,并加强批发市场、超市、业主生产场所等农(畜)产品质量抽查,保证销售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实施标准化生产。

我区结合实际开展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测土配方、绿色防控等技术,努力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打造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品牌;制定并实施了18
个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成四川省唯一的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区现有无公害畜产品基地6个,无公害畜产品的比重达到60%以上;成功创建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国家级1个,省级1个,位居全省前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