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调整方法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策略摘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此文通过阐述现代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深入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了教师自我调节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节策略躯体疾病工作压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深入,我国各中小学纷纷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目标,然而他们在竭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
很难想象,一位患有抑郁症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开朗活泼的学生。
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境,又怎么能帮助学生去获得快乐?所以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运用教学行为去影响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根据有关专家对教师不良适应的研究显示,教师心理适应困难比例较一般人群要高。
这一问题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深入,待研究解决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响影教师本人的事业心、成就感和个人幸福,但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据北京市教科院日前披露的《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打骂学生、讲课死板、对工作不负责任、偏心等不被学生喜欢的行为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构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不健全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12所中小学的师生进行对比检测,结果发现,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接触时间每天达7至8个小时,比家长还多,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刻、长远的,好的教师能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所以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准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
我们上学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由于喜欢某个老师,因而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特别感兴趣,这门学科也学得特别好。
反之,教师若无缘无故或小题大做地训斥、迁怒学生,学生情绪也会一落千丈,厌恶教师,甚至做出一些违法事情来。
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
因此,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必须重视并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是指人具有完整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及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它包括情感特征与意志特征、正常的认识、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尺。
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六项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1.正确的角色认知。
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
2.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
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
3.教育的独创性。
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4.抗教育焦虑程度高。
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
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6.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
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简而言之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指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心境轻松愉快;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够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康人格,人际交往和谐,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前段时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我国部分省份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48%,比我国目前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高了一倍多。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最能说明问题,符合教师心理健康的实际,大量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深入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比一般人群差的原因,是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将素质教育推向深入的一个前提。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及表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
所谓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就是指教师由于职业活动和多种其他因素造成的有损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
1、心理问题严重。
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小学教师尤甚,有68.82%的教师认为自己与进机关、做生意的同学相比,差距很大;嫉妒情绪突出,在职务提拔等方面互相猜疑;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报酬低,对自己事事求完美而导致的焦虑水平偏高,脾气暴躁,易被激怒。
2、体罚严重。
对大量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分析,显示所发生的绝大多数体罚并不是由于教师的师德差而造成的,而是由于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焦虑过度,致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造成的,换言之,是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所带来的。
据调查,的同事关系被竞争关系所取代了。
第二、教师的工作项目繁多。
专职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项目是备课、讲课、课外、批改作业,如果是班主任还包括负责早晚自习、课间操、打扫卫生、组织班团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班干部、与家长交流联系(家访、家长会等)、写评语、填写成绩单以及各种收费等,可谓名目繁多,而且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出错,这无疑会给教师带来心理上的紧张感和压力感。
第三、相对其他部门而言,教师工作重而报酬少,给部分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养家糊口的困难和心理压力。
校园承受着多重角色的压力。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对学生起着教育管理的责任;他们是学生父母的代理人,在一定时间负责照顾学生;他们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的心理治疗者,需要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思想和感情;他们又是人际关系的交往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同时,他在学校之外,在家庭中充当各种角色,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要应付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多种人际交往。
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普通人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家庭矛盾,他们既要全力顾及事业还要全力顾及自己子女的未来,常常是左右为难,应接不暇五、中小学教师心理自我调适的策略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
他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等等,以至整个社会。
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
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
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不管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
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
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要淡薄名利,随遇而安,不要斤斤计较,愤愤不平。
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2、关注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进人性化管理等,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总之,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教师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
如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发扬民主,关心教师,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解除教师后顾之忧;配备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领导要善于鼓励教师。
林肯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教师也一样,一切的辛勤工作同样希望得到校领导的肯定、鼓励。
3、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要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
第一,要正确地了解自己,确认自我价值,并接受自己。
古人早有明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等等。
很多教师由于自我认知偏差,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带来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疾病。
因此,如果一个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并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现代心理学心身研究认为,情绪在心理疾病中具有核心作用。
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有增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不仅对健康有减力作用,而且导致人的心理障碍。
而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如不及时疏导。
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
当教师心怀不良情绪时,可试一试情绪调节法,以保持心理平衡。
第三,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圈。
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
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际,将自己和谐地融入社会之中,保证健康的心理。
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