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贫困地区发展情况
2008/11/28
---------------------------------------------------------------------------------------------------
“十五”期间,广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贫困问题,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的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广泛受益,农村贫困发生率继续下降,农村反贫困取得了新的进展。
2006年全区49个贫困县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42亿元,占全区GDP的23.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14亿元、347亿元、28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84.4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17.8%。
广西以49个贫困县和4060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相对贫困人口为对象,以贫困村规划为基础,以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点,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广西扶贫开发工作多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西贫困人口显著下降,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1978年到2005年,全区农村未解决温饱人口从2100万下降到76万,贫困发生率从70%左右下降到2.4%。
49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0元(当年价,下同)增加到1990元,人均产粮从不足200公斤增加到360公斤,贫困群众的住房、衣着、食物结构有了改善。
第二,贫困县特色产业基本形成,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贫困地区芒果、板栗、龙眼、甘蔗、桑蚕、药材、剑麻等名、特、优、新品种有了长足发展,利用扶贫资金扶持群众新种、改造农、林、果、药、茶及水产畜牧业生产基地近900万亩,平均每年建设30多万亩。
新建一批制糖、水电、矿产开采加工、林果加工等工业项目,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49个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由1985年51.8亿元(当年价,下同)增长到2006年94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3.3亿元增长到85亿元,高于同期全区的平均增长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85年的370元增长到7800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24元增长到690元,分别增长了21和29倍。
第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明显改善。
多年来通过扶贫开发修建基本农田13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1万亩,修建水利、水池、水柜47万多处,解决和改善了887万人的饮水困难,改善了大批农田灌溉;新建、改扩建四级公路和通自然村道路10.4万公里,实现了县县通柏油路、乡乡通等级公路,全区90%以上的村委会和部分自然屯通了汽车;新架设输变电线路3万多公里,实现了乡乡通电,村委会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农村邮电通讯迅速发展。
建设沼气池168万座,49个贫困县退耕还林1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有了提高。
第四,贫困地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人口素质逐步
提高。
在大力消除劳动力文盲的同时,广西平均每年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20万人次以上,农村普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科学种养水平得到提高。
大力培训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和致富带头人,抓好基层组织的能力建设。
全面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面改造农村学校危房,利用扶贫资金支助少数民族儿童入学,使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青少年初中升学率明显提高。
全区乡乡建有卫生院,大部分村委会建有卫生室,农村缺医少药状况得到缓解,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地区司扶贫处提供)
信息来源:地区经济司子站[E-mail推荐] [字体:大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