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妊娠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朱敏
妊娠期母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时,如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既能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又不致 于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是每个临床医师都必 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这就要求每个临床医师既要掌握每类抗菌药物 的抗菌原理、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点、用量、 临床适应症、不良反应,又要掌握这些药物对 胎儿有无影响及影响的程度、时期。
已知药物致畸的危险期为妊娠最初3个月内, 以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生长迟缓及造成 功能低下。故孕妇患各种感染性疾病时,应选 用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少的抗菌 药物。
1 、妊娠期母体变化对抗菌药物药代 动力学的影响
妊娠期母体各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以适应胎 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抗菌药物在母体的吸收、分 布、代谢、排泄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与非孕期相 比:
(2)头孢菌素类:该类抗生素在理化特性,作用 机制及临床应用方面与青霉素类似,其优于青霉 素之处为抗菌谱广,对酸对酶稳定,基本无肾毒 性,对胎儿不致畸。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有 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唑啉钠、头孢哌酮钠、 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
(3)大环内脂类(酯化物除外):其作用机制为阻碍细 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生长,其抗菌谱与青霉素 类似,血药浓度不高,但组织分布好,生物利用度高, 毒性低。对支原体、衣原体、弓形体感染也有效,对 一般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也很有效,可作为对青霉 素过敏或支原体、衣原体、弓形体感染或上呼吸道感 染的首选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有:红霉素、罗 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X类:对胎儿的危害性超过其治疗作用,可致畸形或严 重的不良后果,孕期不应使用的药物。
至今,尚无A类抗菌药物,妊娠期推荐使用B类抗菌药 物,慎用C类抗菌药物,不用D类和X类。
抗菌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除与药物种类、剂量、疗程长 短及与胎儿遗传素质有关外,还与胎龄密切相关。由 于胎儿发育阶段不同,抗菌药物的影响也不同:
2、胎儿体内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抗菌药物容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到达胎儿各个器官,由 于母体个体差异及药物的理化性质不同,进入胎儿各器官的 抗菌药物浓度也不同,有研究表明,肾脏浓度最高,其次是 肝脏。胎儿体内抗菌药物的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由于胎儿 肝脏尚未发育成熟,其中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功能不足,又 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胎肝对抗菌药物的生物转化功能不 完善,对药物的解毒功能不足,滤过率低,肾小管容积相对 不足,排泄功能低下,亦可造成抗菌药物在胎儿体内排泄延 缓,导致药物蓄积中毒,但胎儿排泄体内抗菌药物的主要途 径还是经胎盘转运至母体,排出体外。了解胎儿体内抗菌药 物的药动力学特点,有助于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减少围生儿 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 受精8周后,胎儿大部分器官已分化完成,功能进一 步完善,胎儿生长发育迅速,如受有害药物的影响,除 分化尚未完成的生殖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仍有可能出 现形态异常外,孕妇用药引起畸胎的可能性就极少了, 主要导致生殖功能缺陷及生长迟缓。故在胎儿最敏感 期最好不用药或选用安全的B类药。
4、妊娠期抗菌药物的选择
鉴于抗菌药物在孕妇体内的上述药代动力学特点,妊 娠期选择抗菌药物的剂量应略高于未孕时的剂量。
但对母体来说,除严重感染应考虑适当增加药物剂量 外,常规剂量的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已超过治疗疾病所 需要的有效浓度,加之对加大抗菌药物剂量对母儿造 成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尚少,故孕期仍倾向于用非孕时 的抗菌药物。
➢ 受精后1周内,受精卵尚未种植子宫内膜,一般不受 孕妇用药的影响。
➢ 受精后8~14天内,受精卵刚种植于子宫内膜,胚胎 尚未分化,药物的影响除致流产外,并不致畸。
➢ 受精后3~8周,是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胎儿各器官 均在此阶段分化发育,最易受药物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且此时胎儿胎盘循环已建立,药物极易通过胎盘进入 胎儿体内,此时应用有害药物,极易致畸。
3、如何在妊娠期安全地使用抗菌药物
妊娠合并感染性疾病,需使用抗菌药物时,医生必须权 衡抗菌药物对妊娠期感染的治疗作用及抗菌药物对胎儿 的可能危害。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根据对胎儿安全性 的不同进行安全等级分类,以提示人们安全选用药物:
A类:在有对照组的研究中,在妊娠3个月的妇女未 见到对胎儿危害的迹象(并且对其后的6个月也没有 造成危害的证据,容易发生肝损害,应避免 使用有肝毒性的抗菌药物;
(4)、妊娠时由于孕妇及胎儿代谢产物增多,肾脏负担 加重,肾血流量(RPF)增加35%及肾小球滤过率增 加50%,使主要经过肾脏清除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及氨基糖甙类)排泄加快,药物半衰期缩 短,血药峰浓度降低;
(1)、妊娠期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胃排空时间延长, 排空速率减缓,加之早孕时呕吐等反应存在,使抗菌 药物口服给药时,吸收减少,药物达高峰时间延长, 峰值降低;
(2)、孕妇循环血量在6~8周时开始增加,至妊娠 32~34周时,循环血量约增加30%~45%,其中血浆 约增加1000ml,出现血液稀释,血浆蛋白相对减少, 使抗菌药物分布容积增加,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减少, 孕妇血药浓度降低;
B类:在动物实验研究证明对胎儿无危害,但无人类 的研究,或动物研究证明对子代有不良作用,但在人 类研究中未发现有此类结果;
C类:在动物的研究证明它对胎儿的副作用(致畸或杀 死胚胎),但并未在对照组的妇女进行研究,或没有 在妇女或动物并行地进行研究。本类药物只有在权衡 利大于弊后方可使用;
D类:对胎儿肯定有危害,但其治疗作用大于其危害性, 有时仍需使用;
4.1妊娠期可选用的抗菌药物
为毒性低,对胎儿无致畸和其它不良作用,对胎儿是 安全的药物。推荐的抗菌药物为B类,有青霉素类、头 孢菌素类、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等。
(1)青霉素类:其作用机制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 合成,人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故对人的 毒性最小,对母体肝肾功能影响也小,不致畸。
根据抗菌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可将其分为三类:
妊娠期可选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大环内脂类(酯化物除外)、克霉唑、制霉菌素
妊娠期应尽量避免使用的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喹 诺酮类、甲硝唑、异烟肼、乙胺丁醇、万古霉素
妊娠期禁用的抗菌药物:氯霉素类、磺胺类、四环素 类、利福平、酮康唑、无味红霉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