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论(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品德论 ——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讲授提纲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墨家思想 法家思想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是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
“儒”在古代,是指从巫分化出来的,专门 为贵族人家祭祖事神、办理丧事的知识分子。 孔子以后,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以 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
儒家学说的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 (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 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主张“德治”(礼治)和“仁政”, 重视道德伦理教育。
荀子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道家学派
道家指的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 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不过,道家一词出现较 晚。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 并没有道家学派的说法。道家之名,是汉代司 马谈《论六家之要指》第一次提出的,称为 “道德家”。至《汉书·艺文志》,始名之为 道家,列为“九流”(“九流”指先秦的九个 学术流派,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 横、杂、农等九家)之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 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 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 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 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 护的理论根据。
伦理上主张“弃仁绝义”,反对“礼治”,认为 “礼”是酿成大乱的祸首 (《道德经》)。道家 的这些主张,与儒、墨、法家的学说形成鲜明的 对比。
老子
史书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很清楚。司马迁 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 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 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 聃;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时见过秦献公 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
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 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 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 展的。老子的学说,对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 很大的影响,唯物与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 收了他的思想。
老子思想有消极的一面。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 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 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 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 让人们重新过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的生活。
《道德经》
《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亦称《老子》、 《老子五千文》。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 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大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基 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全书五千余字, 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分《道经》和《德经》 两部分,故称《道德经》。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 《老子》,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因 此又称《德道经》。道经侧重讲哲学,德经侧 重讲政治和军事。
晚年在芝陵(今山东峄县东)从事著述,现存 《荀子》32篇。
荀子
荀子认为星坠、木鸣、日月亏蚀、风雨不调、怪星 出现、四时代谢等自然现象,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 转移的,有规律可循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即人可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 能动性的主张。他认为天没有能力来决定人们的贫、 病、祸、凶,这些完全是由人们自己决定的。他指 出人如果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做到“天地官 (管)而万物役”,就能够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
孔子讲“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劳动 者身份地位的变化,这是思想发展史上的飞跃。
孔子所讲的“仁”,又是同“礼”联系在一起 的。
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制自己,使 自己的行为符合于周礼的规范,做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 语·颜渊》),才算有了仁德,这反映了他对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僭越周礼行为的不满。
充满了哲学思想,辩证法
第二十三章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 则得,多则惑。是一圣人执一以为天下 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 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 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 诚全归之。
(解释:委曲反而能够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 直,坑洼反而能够充盈,破旧反而可以更新, 少取得反而能够多得,贪多得反而弄得迷惑。 所以圣人坚守着道的原则作为天下的典范。不 自以为是所以声名显扬,不自我表现所以才能 显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见功,不自以为贤 能所以才能得到提升。正因为与人无争,所以 才没有人与他相争。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而能 够保全”这句话,与此意义十分相近啊!确实 应该坚守着它让保全的效验全部贵之于 “道”。)
我们一般是取前一种说法。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 “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 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臭的,是无时无地 不在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 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正复为奇 (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 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在上述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孔子针对春秋 时弊,要求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 而》),“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 曰》),“薄赋敛”(《说苑·理政》); 反对暴政虐民,斥责“苛政猛于虎” (《礼记·檀弓》),主张行德政,省刑罚。
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 说,形成为“仁政”学说和重民思想。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楚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 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 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 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 鲁国,聚徒讲学。
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 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 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
庄子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 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 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庄子将这种 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来观察人生社会,便 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 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活 着不如死。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 文明。庄子的这种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
还有很多章节充满了辩证思想。如第45 章中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 “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辩 若讷”等等。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 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曾在家乡 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著有《庄子》 一书。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 事的形式,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 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道家学派的内容,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认 为天地万物是由“道”派生的,强调人们在思想、 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道”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 所作为而不居功自恃,有所成长而无意作主宰)。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尚 贤”,认为“法令滋彰”反而造成“盗贼多有”, “不尚贤”可以“使民不争”。
(解释:要想取得天却用强力去治理它,我看他是不能 够达到目的的了。天下,是个神圣的器物,不是可以用 强力去治是的。用强力去治理会败坏它,用强力去执掌 会丧失它。世间万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轻嘘有的 急吹,有的刚强有的破碎,有的补益有的毁坏。因此圣 人只去除那些极端的、过度的、奢侈的东西。)
3、道家的方法论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 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 名伋)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 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 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 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 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 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 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 “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 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 的道理。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生卒年代不可考, 大约从公元前286年到公元前238年是他的活 动时期。荀子到过齐国和秦国,后来长期住在 楚国。在多年的游历中,他接触到各种学派的 人物,研究了他们的学说和思想。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总结了各派 学说的成就,吸收了其中的积极因素,成为杰 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儒学大师。
儒家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 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各个 时期的儒家总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 来。
不过,至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着封 建社会的没落,逐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 的地位。
孔子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 《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 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论语》是 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孔子所讲的“仁”,涵义十分宽泛,“仁者爱 人”“克己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 容。
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道 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者应该“泛 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为此必 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公》),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
2、道家的基本思想
(4)不尚贤 (5)小国寡民 (6)自然无为
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 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 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 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