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1)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1)概述
三、雅、俗交融 1、雅文学俗化 正宗的雅文学诗文,向民间文学靠拢。风格自 由活泼,语言俗而有趣,浅而不薄。文言小说话本 化,诗歌民歌化。如袁宏道的《湖上》一诗:“一 日湖上走,一日湖上坐;一日湖上住,一日湖上 卧。” 2、俗文学雅化 民间文学中的俗字、俗体和通俗的风格作品, 如戏曲、话本、民歌、笑话、故事,不断的被文人 修改、加工,逐步演变为雅部;俗文学的创作意趣、 题材趋向、表现手法、语言运用,亦趋向雅化。 3、雅俗文学兼顾的作家 康海是状元作家,却大写戏曲。 王世贞雅文学的领袖却写小说。
二、通俗文学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框架(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
(一)高度重视情感特征 冯梦龙提出“情教”说,将自己的小说集定名为《情史》。 汤显祖提出“至情”和“世总为情”的观点,并以“至情”为人生 的最高境界。他塑造的至情人杜丽娘,就是这一艺术观点的实践。 李贽称《水浒传》是“发愤之所作”。 李梦阳赞扬民歌“无非其情也”,说“真诗乃在民间”。从情感上 否定了高雅文学的价值。 (二)清晰认识虚实关系 明以前的文学理论,主要建立在诗文的评论上,重在诚、真、信、 实,对艺术虚构持否定态度。直到明代的胡应麟才对唐传奇的虚构有了 清楚的认识,说“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作“幻设语”。 称戏曲无非戏也。叶昼说:“《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来却是逼真, 所以妙。” (三)探讨人物性格刻划 1、写形传神 2、个性鲜明 (四)注重语言通俗易懂 蒋大器序中说《三国演义》:“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还说三国 “一开卷,千万载之事豁然于心胸。”
四、流派众多 1、集团林立、流派纷呈。 诗文方面有:以三杨(杨士奇、溥、荣)为代表的台阁体;李东阳 的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云间派。 戏曲方面有:临川派、吴江派。 还有按地域分的:吴中四杰、闵中十才子;社名分的:碧山十老、 几社六子。时代分的:景泰十才子、嘉靖八才子。 2、观点偏颇、霸气十足。 其一,明代文学流派的形成特征,主要是“主张型”的。他们靠文 学主张和观点的一致或相近聚合在一起。 其二,有强烈的革新意识。无论他们高喊什么样的口号,打着什么 样的旗帜,其本质就是改革,革除前弊,使文学创作符合自己规范和要 求:或重格律声调,或重意象风韵;或重形式文采,或重真情实感;或 重直抒胸臆,或重法古就范。 其三,惟我独尊、霸气十足。这些流派中缺少领袖式人物,形成了 群龙无首的局面。大家各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杀一切。标 新立异,矫枉过正,好走极端。如诗文流派之争,戏曲流派之争都是如 此。袁宏道、张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明代文学的突出特征
一、俗文学地位的提高 (一)理论上获得充分肯定 其一,与正宗文学平等。 权威人士纷纷表明态度,文坛领袖李梦阳第一次将《西厢记》与 《离骚》并列。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一批名士,将《水浒》与《史 记》并称。激进的思想家李贽将《西厢记》、《水浒》与《离骚》、 《史记》和杜诗并列为五大奇书。 其二,高出正宗文学和经书。 李贽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章,《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 至文”。袁宏道说《六经》、《史记》都不如《水浒传》。冯梦龙认为 《论语》、《孝经》的感染力不如小说“捷且深”。还说“但有假诗文, 无假山歌”。 (二)创作上显示巨大实绩 1、四大奇书展示出无穷魅力。 2、戏曲再起高潮。 杂剧:徐渭《四声猿》。 传奇:活跃的传奇把中国戏曲推向了第二个高潮。 三大传奇;汤、沈之争。
第一章 明代文学概述
第一节 明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与历史分期
明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先抑后扬的态势。以嘉靖年间(1522 — —1566年)为界,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为准备期,后期为文学突变期。 前期,回归期。即对儒学文艺观的回归。社会由乱而治。(虽然明初 的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出现了一批有忧患意识 和时代使命感的作家,也产生了一批崇尚雄健、具有阳刚之美的作品。最 有代表性的是长篇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给文坛带来了短 暂的繁荣。)随着明初经济复苏,社会相对稳定,再加之政治上的特务统 治和文化上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学控制,增添了创作上的不安全感。无 奈文人向古人乞讨,人们转向对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的欣赏。此时台阁体、 道德剧大行其道,创作步入了贵族化和御用化的轨道,而走向死沉。 后期,是文学突变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思 想统治的松动,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创作主体精神高扬,文学很快复苏而 大步迈进,很快地迎来了文学突变和全面繁荣。小说有《西游记》、《金 瓶梅》问世;戏曲有《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三大传奇问世, 汤、沈剧坛争霸;诗文流派此起彼伏;三言两拍,叹为奇观。共同的审美 趣味急剧转向世俗化、个性化和趣味化。完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次突破。
二、社会思潮的突变与文学的转向
(一)王学兴起和禅学渗透(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明初的独裁政治,必然带来思想的禁锢。理学的提倡,八股文的实行,造成 了思想文化界的压抑。越是压抑,也越积累着冲破的力量,明中后期,思想界出现 了两股重要的力量。一是王学;一是禅学。两者本质又具有同一性。 1、王学 王守仁:“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一切以我“良知”为是非标准,孔子之言,良知以为不对,我也不敢以为对。 2、禅学。 禅学与心学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来王学吸收禅学许多东西。 主要观点:本心是道,本心即佛。其它一切都是虚妄的,乃至佛祖、经义也 是“死窖子”、“破草鞋”。是非善恶皆定于我。 两种理论都鼓吹否定偶像、冲破束缚、张扬个性、肯定自我。 (二)张扬个性与肯定人欲 两种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就是肯定人欲的合理性。 李挚主张顺从人的个性,满足人的欲望。 汤显祖把情欲在内的追求现实享受的“情”与“理”相对立,提出了“世总 为情”、“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反对“拂情以为理”,极力宣扬 “情”解放。 袁宏道公开宣扬追求人间的真乐乃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 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
第二节
明代文学的发展背景
一、城市文化的形成与文学的发展
1、文人商人化(文学突变的基础) 2、读者市民化(文学突变的内因) 3、艺术趣味世俗化(文学突变的方向) 其一,题材:重日常琐事,日用起居。 其二,语言:率真自然,俚俗明白。 其三,功用:供人爱玩、足资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