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延长石油的一体化战略

延长石油的一体化战略

延长石油集团的油气煤盐一体化发展战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拥有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资质的四家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百年老字号石油企业。

延长石油始创于1905年,1907年打成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结束了中国陆上不产石油的历史,曾为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毛泽东同志题词“埋头苦干”予以鼓励。

改革开放后,经过1998年和2005年两次重组,延长石油成为一个上下游一体化、采炼销相配套的大型石油集团。

“十一五”以来,延长石油集团一年一个大台阶、三年销售收入翻一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举成为我国西部规模最大的省属企业和全国财政贡献最大的地方企业。

2011年与2006年相比,延长石油集团销售收入由403亿元增长到1236亿元、年均增长25%,实现税费由144亿元增长到424亿元、年均增长24%。

6年累计上缴财政1556亿元,为陕北革命老区和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重组后的延长石油集团,作为一个地方性能源企业,发展面临着油气后备资源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高端精细化产品较少、产业链条较短等诸多问题。

为此,我们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提出并大力实施“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发展”的产业战略,积极探索多种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路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我们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由单一的石油资源向油气煤盐多种资源转变拥有足够的矿产资源是资源型企业的生命线。

与国家三大石油公司相比,延长石油集团所拥有的石油资源面积非常有限,仅登记油气资源面积8.67万km2(其中:陕北地区1.07万km2,陕西省外7.6万km2),而且主力勘探开发区属于特低渗透油田,地质条件差、开发难度大。

特别是延长石油所处地区大部分已开采多年,勘探程度高,探明储量和面积几乎全部动用,油田储采比低于国际警戒线。

资源接替严重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但是,集团所处的鄂尔多斯盆地除石油之外还有丰富的天然气、煤、盐等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

为此,集团领导班子在深入分析企业内外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并积极推进由单一石油资源向油气煤盐多种资源拓展,为延长石油集团“调结构、转方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实现了千万吨级油田稳中有增。

按照“省内省外并重、国内国外齐抓”的勘探思路,全方位多渠道拓展资源。

陕西省内,坚持横向扩大面积、纵向查找新油层,“十一五”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19亿吨,新增含油面积931.44km2,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01亿吨。

陕西省外,在二连、海拉尔、松辽,以及羌塘、南襄、洞庭盆地等15个地区实施勘探,内蒙地区已形成10万吨原油产能。

国外勘探,在马达加斯加、泰国、中非、吉尔吉斯斯坦获得勘探开发区块面积64420km2,已完成部分探井钻探、二维地震采集及分析研究工作,预计今年突破海外油气产量关。

如今的延长石油,已从陕北一隅大步走向全国、走向国际。

针对开采多年的“特低渗”、“超低渗”、“低品位”油田,我们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实践,创造了低品位资源开发的“延长模式”。

一是由大规模上产向稳产增产转变。

从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保持千万吨级油田适度稳产增产,“十一五”以来原油产量年均增长6.67%,2011年达到1232万吨,位居我国第五大油田。

二是由依靠新井求产量向新井增产与旧井挖潜相结合转变。

以“少打井、打高产井”为目标,注重投资效益,调整产能布局,推广应用丛式井、水平井等工艺技术,向老油区、老油层、老油井要产量。

三是由一次采油向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相结合转变。

全面推广注水开发,“十一五”注水控制储量增加了4.51亿吨,是“十五”末的6.1倍。

同时,探索出适合油田实际的表面活性剂、空气泡沫、微生物、CO2等驱油技术,油田采收率连年提高,综合递减率逐步降低。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延长石油这一百年老矿,在特低渗油藏条件下,实现了千万吨以上稳产增产,创造了我国低品位油田勘探开发的一个奇迹。

(二)天然气和页岩气勘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通过创新地质认识,开展区域评价,相继打成了一批高产气井,累计探明储量2000亿立方米以上,形成产能10亿立方米,建成了两个LNG和1个CNG厂。

规划到“十二五”末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000亿立方米以上、产能80~100亿立方米/年。

天然气已经成为延长石油集团重要的资源接替。

页岩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延长石油集团从2009年开始地质研究,2010年承担了国土资源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页岩气高效开发示范工程》,2011年在延安甘泉下寺湾地区打成了中国第一口陆相页岩气井并压裂产气,实现了我国陆相页岩气勘探的历史性突破,受到国土资源部、国家能源局的高度评价。

初步估算延长油气区页岩气资源量近18万亿立方米,显示出巨大的开发潜力。

延长石油集团被确定为我国首批40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之一。

规划“十二五”末形成页岩气地质储量2500—3000亿立方米,形成产量5亿立方米。

(三)获得了一批煤炭资源配臵。

陕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全省含煤总面积约57000km2,累计探明资源量1700亿吨,煤炭保有量位居全国第3位。

通过积极努力,陕西省政府已将巴拉素、波罗、西湾、魏墙、海则滩等井田配臵给了延长石油集团,总面积约1006km2,保有煤炭资源储量约186亿吨。

预计可采储量50亿吨,规划总生产服务年限70年。

部分煤矿项目已启动实施,规划到“十二五”末,建成几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煤矿,累计形成煤炭产能4000万吨、产量1900万吨。

(四)岩盐和其他资源取得新进展。

陕北盐田是国内罕见的巨型石盐矿田,远景储量达60000亿吨,超过目前国内已发现的岩盐储量总和,且与煤油气等资源同储一地。

延长石油集团坚持“油气煤盐”立体式勘探,在陕北北部区域钻遇了厚度大、连续性好、品味高的盐岩层。

此外,延长石油集团积极争取陕南的萤石矿产资源、钒钛磁铁矿以及硅资源,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

目前,延长石油集团已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同一区域拥有油气煤盐四种资源的企业。

这是延长石油集团发展的最大优势,不仅有效化解了石油资源接替不足的矛盾,而且为能源产品的产能扩张和资源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二、由单一的炼油加工向油化并举和油气煤盐综合利用转变资源综合利用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和国内外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

延长石油集团“调结构、转方式”的重点和亮点就是: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发展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一)由单一炼油向油化并举转变。

由于历史原因,延长石油集团原油加工集中度较低,炼油一、二次加工不平衡,使得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炼厂资源未能全部得到有效利用,制约企业效益的提升。

为此,我们在不断完善原油加工装臵配套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初步实现了从单一炼油向“油化并举”的转型。

一是建成投产了延炼300万吨/年常压及200万吨/年催化联合装臵、120万吨/年连续重整、140万吨/年柴油加氢,榆炼180万吨/年催化等炼油改造项目,使97#、93#高标号汽油和高品质柴油成为主打产品。

二是对全集团液化气和芳烃进行集中加工,建成了90万吨/年气分、30万吨/年聚丙烯、18万吨/年MTBE、12万吨/年乙苯苯乙烯等化工项目,进一步延伸了炼化产业链。

三是正在研究利用醚后混合碳四和企业自产的醋酸,发展醋酸仲丁酯项目,可有效提高汽油标号,并解决醋酸与甲醇价格倒挂的问题。

四是计划对CPP裂解轻油进行增值开发,发展橡胶填充油、导热油等特征油品,进一步提升整体效益。

(二)由油气煤盐单一转化向资源综合利用转变。

当前,世界上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大都各自转化,很难做到原料相互利用,综合能耗高,产品单一且成本高,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

尤其是单一煤化工,面临投资大、能源转化效率低、产成品综合能耗高、生产成本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等突出问题。

延长石油集团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油气煤盐等资源优势,将其中所含化学元素综合利用,工业装臵相互关联,生产工艺技术集成,使单一装臵生产中的产出物、排放物互为原料,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工艺路线的优化选择、生产装臵的相互利用、三废的大幅减量,使全部资源得以完全充分利用,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目前,已启动建设榆林靖边、榆神、延安富县、洛川等大型化工园区和一大批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项目,努力开创一条清洁高效、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1、榆林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

该园区是一个以煤、油、气为原料的综合性、创新型资源综合利用的化工园区。

一期启动项目装臵总投资233亿元,主要建设180万吨/年甲醇、150万吨/年渣油催化热裂解、60万吨/年DMTO、60万吨/年聚乙烯、60万吨/年聚丙烯等装臵及公用工程,将建成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生态型示范园区。

目前已完成投资77.4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68亿元,预计2013年建成,2014年上半年投产。

该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打破传统的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单一模式。

通过多种先进技术的组合、创新和资源优化配臵,可有效弥补煤制甲醇中“碳多氢少”和气(包括天然气、油田气、炼厂干气)制甲醇中“氢多碳少”的不足,还将渣油裂解中的干气用于生产甲醇,从而极大地提高甲醇合成转化率,在不增加原料消耗的情况下,甲醇产量可提高8.3%~15%。

二是实现多种原料优化配臵,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项目通过多原料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工艺路线的优化设计,使碳的综合利用率由传统煤化工的35~38%提高到67%,资源转化效率较国际先进水平高6.1%,比国内先进水平高12.68%。

三是装臵能耗大幅下降,节能节水效果明显。

据测算,该项目吨甲醇能耗为37GJ,比国外和国内先进水平煤制甲醇装臵低22.8~25.9%,年节约标煤达67.3~79.6万吨;DMTO、CPP、聚乙烯等装臵能耗也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四是实现污染物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据测算,该项目可减排CO2 435万吨/年,减排幅度60.42%;减排废水169.5吨/小时、减排幅度67%;减排废渣27万吨/年、减排幅度67.81%;减排SO2755吨/年、减排幅度54.36%;吨甲醇的水耗值仅为4.1吨,比国内先进水平低59~72.6%,年节约水1000余万吨。

五是建设循环经济和生态型工业园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