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最大横净距(视距)计算程序使用手册二O一四年九月前言行车视距是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向前能看得见的路线距离。
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公路上有障碍物或迎面开来的车辆,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汽车与障碍物或汽车与汽车相碰。
不论在道路的平面弯道上或在纵断面的变坡处,都应保证这种必需的最短安全视距。
行车最短安全视距的长度主要取决于车速和汽车在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行车视距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另外还有弯道视距、纵坡视距及平面交叉口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住所需要的最短距离;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有对向的车辆行驶,为避免相碰而双双停下所需要的最短距离;超车视距是快车超越前面的慢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中间无分隔带的道路应能保证会车视距,对有中间分隔带的较高级道路可仅保证停车视距。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道路,根据需要结合地形设置具有足够超车视距的路段。
为此,在道路设计中,在平面弯道和交叉口处应注意清除内侧障碍,在纵断面的凸形变坡处,应注意采用足够大的竖曲线半径。
确定行车视距的定量数值,须研究:①汽车驾驭员的感觉时间和制动反应时间,它因人而异,且随很多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变化;②汽车制动效率,它随轮胎花纹与气压和路面类型与湿滑程度而异。
视距计算程序则采用基于AutoCAD的VBA编写的应用程序,能够计算各种复杂线形的最大横净距,并能够绘制视距包络图。
本手册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细则》校审稿、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研发视距计算程序教程等相关资料整理,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视距计算程序下载可至。
目录一、概述 (1)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2行车视距的计算 (1)1.3视距:相关技术指标 (4)1.4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9)二、计算程序简介 (11)三、初始化 (11)四、平面文件格式 (12)4.1、交点法平面资料 (12)4.2、积木法平面资料 (12)4.3、交点法平面资料举例 (12)4.4、积木法平面资料举例 (13)4.5、交点法应注意的问题 (13)4.6、积木法应注意的问题 (16)五、司机视点距设计线的距离文件格式 (16)六、桩号文件格式 (17)七、最大横净距文件格式 (17)八、视距限值文件格式 (18)九、断链文件格式 (18)十、操作 (19)一、概述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1 定义行车视距是指汽车在行驶中,当发现障碍物后,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交通事故所需要的必须的最小距离。
1.1.2 存在视距问题的情况 ➢ 夜间行车:设计不考虑 ➢ 平面上:平曲线(暗弯)平面交叉处➢ 纵断面:凸竖曲线凹竖曲线:(下穿式立体交叉)1.1.3 行车视距的分类(1)停车视距 (2)会车视距 (3)错车视距 (3)超车视距上述四种视距中,前三种属于对向行驶,第四种属于同向行驶。
第四种需要的距离最长,需单独研究。
而前三种中,以会车视距最长,只要道路能保证会车视距,停车视距和错车视距也就可以得到保证。
1.2行车视距的计算 1.2.1 停车视距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停车视距构成:图 3 停车视距示意图1S S S S Z T ++=图 1 平面上的视距问题图 2 纵面上的视距问题(1)反应距离 1S :是当驾驶人员发现前方的阻碍物,经过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所行驶的距离。
感觉时间为1.5s ;制动生效时间为1.0s 。
感觉和制动生效的总时间t=2.5s ,我国采用1.2s 在这个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t VS 6.31=(2)制动距离:是指汽车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住,这段时间内所走的距离。
)(2542i KV S Z±=ϕ(忽略了滚动阻力系数f ) (3)安全距离:5~10m 停车视距:)10~5()(2546.3·201+±+=++=i V tV S S S S Z Tϕ1.2.2 会车视距定义: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构成:(1)反应距离:双向驾驶员及车辆 (2)制动距离:双向车辆 (3)安全距离:双向车辆保持间距 会车视距约等于2倍停车视距。
1.2.3 错车视距定义: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驶的车辆相遇,自发现后采取减速避让措施至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只要道路能保证会车视距,停车视距和错车视距也就可以得到保证。
1.2.4 超车视距(1)定义: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的最小通视距离。
图 4 全超车视距示意图(2)超车视距的构成: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加速行驶距离S 1当超车汽车经判断认为有超车的可能,于是加速行驶移向对向车道,在进入该车道之前所行驶距离为1S :21101216.3at t V S +=式中:V 0——被超汽车的速度(km/h),较设计速度低10~20km/h ; t 1——加速时间(s), t 1=2.9~4.5s ; a ——平均加速度(m/s 2)。
②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2S :226.3t VS =(2t =9.3~10.4s )③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3S :3S =15~60m ④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4S :)(6.3214t t VS +=全超车视距为:43214S S S S S +++=1.3 视距:相关技术指标1.3.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视距采用停车视距。
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要求,会车视距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 2 倍。
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的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此时该视距路段对向车辆应通过划线等措施分道分向行驶。
停车视距与会车视距不应小于表1的规定。
表1 公路停车视距与会车视距停车视距的要求。
1.3.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停车视距。
互通式立体交叉区域应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
主线分流鼻之前应保证判断出口所需的识别视距(如图5所示)。
识别视距应大于表2的规定。
条件受限制时,识别视距应大于 1.25 倍的主线停车视距。
匝道全长范围内应具有不小于表3规定的停车视距。
汇流鼻前,匝道与主线间应具有如图6所示的通视三角区。
表2 判别识别视距图 5 互通分流鼻之前所需识别视距表3 匝道停车视距注:积雪冰冻地区,应不小于括号内的数值。
图 6 汇流鼻前通视三角区1.3.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级、三级公路,应按规定的货车停车视距进行检验。
货车停车视距计算中的眼高和物高规定为:眼高2.0m ,物高 0.1m 。
(1)货车停车视距应不小于表4的规定值。
表4 货车停车视距坡度修正值(2)下列路段应按货车停车视距进行检查:1)减速车道及出口端部;2)主线下坡段纵面竖曲线半径采用小于一般值的路段;3)主线分、汇流处,车道数减少、且该处纵面竖曲线半径采用小于一般值的路段;4)要求保证视距的圆曲线内侧,当圆曲线半径小于 2 倍一般最小半径或路堑边坡陡于1 :1.5的路段;5)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口附近。
1.3.4 双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应结合地形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
二级、三级、四级公路的超车视距如表5规定。
表5 超车视距1.3.5 引道视距1、每条岔路上都应提供与行驶速度相适应的引道视距(如图7所示)。
2、引道视距在数值上等于停车视距,但量取标准为:眼高 1.2m ,物高 0 。
各种设计速度所对应的引道视距及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规定如表6。
表6 引道视距及相应的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1.3.6 通视三角区1、两相交公路间,由各自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区内不得存在任何有碍通视的物体(如图8所示)。
2、条件受限不能保证由停车视距所构成的通视三角区时,则应保证主要公路的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和次要公路至主要公路边车道中心线 5 ~ 7m 所组成的通视三角区(如图9所示)。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值不应小于表7的规定。
表7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图7 引道视距图8 通视三角区图9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通视三角区在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范围内不得存在任何有碍通视的物体,如图10所示。
视距三角形应以最不利的情况进行绘制。
图10 视距三角形应以最不利的情况1.3.7 二级公路以下的等级公路应划分允许超车路段和禁止超车路段;交通量较大的公路宜设置较长、较多的超车路段;中、小交通量的公路可适当减少;地形比较困难的山区,连续弯道和小半径路段宜设置禁止超车标志牌;具有干线功能的对向双车道公路上,宜在三分钟的行驶时间内提供一次保证超车视距的路段,超车路段的总长度不宜小于路线总长度的 10% 。
1.3.8公路弯道设计除应考虑曲线半径、回旋线参数、超高和加宽等因素外,还应注意路线内侧有阻碍驾驶员视线的树林、房屋、边坡等影响行车安全的障碍物;路线设计必须检查平曲线上的视距,清除视距区段内侧适当横净距内的障碍物。
1.3.9 对于公路平面中的暗弯(处于挖方路段的弯道和内侧有障碍的弯道)、纵断面上的凸形竖曲线以及主线下穿式立体交叉的凹形竖曲线等存在视距不足问题的路段,应特别注意行车视距的检查。
1.3.10 当二级、三级、四级公路达不到会车视距要求,且清除边坡、开挖视距台或加大圆曲线半径工程过大时,可采用设置标志或分道行驶并必须保证停车视距的措施,保证行车安全。
1.3.11 平曲线内侧及中间带设护栏及其它人工构造物等不能保证视距时,可加宽中间带、路肩或将构造物后移;当挖方边坡妨碍视线时,则应按横净距绘制包络线(视距曲线)开挖视距台(如图 11所示)。
图11 开挖视距台断面1.3.12 平曲线上的视距应按汽车沿曲线内侧行驶,以驾驶者视线高出路面1.2m( 货车取2.0 m) ,物高采用 0.10m ,距内侧路面未加宽前 1.5 m 处,汽车轨迹与视距线之间的横净距进行检查。
1.3.13 平曲线内侧设置人工构造物、平曲线内侧挖方边坡妨碍视线、中间带设置防眩设施时,应对视距进行检查或验算;不符合规定时,可采取加宽路肩、中间带或将构造物后移、设置交通安全设施等措施,满足视距要求。
1.3.13 平面交叉处应使驾驶员在距交叉 20m 处,能看到两侧二、三级公路相应停车视距并不小于 50m 范围内的汽车(如图12所示)。
视线范围内不得有障碍物;图12 乡村道路平面交叉视距三角形和加固段1.4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平曲线视距检查方法:①最大横净距法②视距包络曲线法1.4.1 最大横净距法横净距是指在曲线路段内侧车道上的汽车驾驶员,为取得前方视距而应保证获得的横向净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