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分为5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开山鼻祖1、费尔巴哈对宗教上帝的批判费尔巴哈说,他批判宗教的目的在于:“使人从神学家变为人学家,从爱神者变为爱人者,从彼世的修补者变为现世的研究者,从天上和地上的君主和贵族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奴仆,变为地上的自由和自学的公民。

因此,我的目的决不是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目的,而是一种积极的目的,我否定只是为着肯定,我否定的只是神学和宗教的妄诞的、虚幻的本质,为的是肯定人的实在的本质。

”费尔巴哈运用黑格尔关于异化的思想,对宗教进行本质分析,提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需要一个崇拜对象以表达寄托自己的理想、情感、愿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于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上帝。

2、费尔巴哈建立“爱”的“宗教”费尔巴哈说:“孩子对父母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一般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之,道德上的各种关系,本来就是的的确确的宗教的关系。

一般说来,生活,在它的各种本质重要的关系中,乃具有完全属神的性质。

”在费尔巴哈看来,用对人的爱来代替对神的爱,就可以扬弃宗教。

这就是他用理性照亮宗教黑暗的根本途径,是他的无神论的最终归宿。

3、费尔巴哈对笛卡尔、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批判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之与动物不同,决不只在于人有思维。

人的整个本质是有别于动物的。

不思想的人当然不是人;但是这并不是因为思维是人的本质的缘故,而只是因为思维是人的本质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和属性。

”针对笛卡尔提出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费尔巴哈提出“我欲故我在”。

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哲学作为自己批判的主要目标,是因为他认识到,黑格尔哲学是近代哲学的完成,是“思辨的系统哲学的顶峰”。

它“本身只不过是溶化和转变为哲学的神学”。

是“神学的最后的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

因此,“谁不扬弃黑格尔哲学,谁就不扬弃神学”。

二、意志主义(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意志哲学1、悲观主义的意志哲学《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其内容集中了叔本华的全部基本思想。

叔本华认为,笛卡尔“怀疑一切”,也仅提出“我思故我在”,而贝克莱则是断然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世界第一人。

他极力称赞贝克莱为哲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叔本华赞赏康德把世界一分为二(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从主体出发,叔本华提出了他著名的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只要稍作哲学的沉思,就会清楚而确切地明白,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自己的表象而存在着。

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实意义在于认识“自在之物”,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以透过主体为条件,也只对主体存在。

所以,世界是我(主体)的表象。

世界万物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超越于空间、时间之外的单一整体意志。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归纳起来有两种,即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生存意志可以体现到人、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各个方面。

人的生理活动,是意志的客观化和具体化,动植物的生长,磁针指北及物体落地等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意志在起作用。

肉体是意志的产物,血液,是由我们所说的“生命的意志”所推动,在人体造起了血管,求知的意志建立起了脑髓,饮食的意志发育为消化系统。

人们为了食物、为了婚姻、或为了子女所做的艰苦奋斗,其动机不是思想,而是需求生活,或更为丰富的生活的一种半意识的意志,也就是生存意志“一切意欲都是为了需要,因此都是由于缺乏,也都是由于痛苦。

某一愿望的满足便能够结束这个意欲,然而对于一个已经满足了的愿望来说,至少还有别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只要我们意识中充满自己的意志,只要我们沉溺于一堆欲望及其不断的希望和恐惧中,只要我们是意欲活动的主体,就永远无法得到长久的幸福和平静。

”对于人的生殖意志,他认为“甚至性欲的满足也不过是对自己生存的维护,性欲满足所占的时间非常短暂。

”生殖的欲望一旦满足,人类便会重新堕入悲哀,因为爱情是造化用以骗人的,所以婚姻是爱情的磨损和消耗而势必归于幻灭。

在生殖活动中依然包含着死亡的因素。

可见无论是生存意志还是生殖意志,其本质都是虚幻与死亡。

人生只是一场灾祸。

从意志到欲望,从欲望到幻灭,从幻灭到痛苦和虚无,构成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论点的主线条,其学说对社会的消极作用是无可质疑的。

但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不能忽视叔本华的思想对后世哲学流派的影响。

以狂傲不羁著称的尼采便对叔本华的学说倍加推崇,并在此学说上发展了“权利意志论”。

(二)、尼采的乐观主义意志哲学2、尼采主要哲学思想(1)、权力意志论在尼采的哲学中,视人的意志为积极乐观追求权力的“权力意志”。

他认为,人们为生存和扩张权力意志的需要而解释世界,世界才出现了意义,才有了存在物。

事物及其规律、关系都是人的解释、阐述,是按权力意志进行的解释。

在尼采看来,凡生命所在的地方,即有意志,但这意志不是求生之意志,而是权力意志,即不断追求自身力量的强大,其核心是“自我提高和自我强化”。

即使是植物,也在不断的争夺养料、阳光与地盘,追求自己的权力和强大。

尼采有句名言:“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

任何生命力都表现为征服、占有、支配、侵呑的能力,只有在你亡我存的斗争中才能享受生之快乐,才能获得酒神式的陶醉。

所以尼采高声呼喊:“最美好的都属于我辈和我自己;不给我们,我们就自己夺取:最精美的食物,最纯净的天空,最刚强的思想,最美丽的女子(2)“主人”道德论尼采之所以要杀死上帝,是因为他反对基督教。

他认为,基督教“原罪说”本质上是否定人的生命;基督教“人人皆兄弟”的爱的说教是虚伪的,是严重压制人的个性;基督教本身的历史就是血与火构成,从十字军东征开始,不知杀了多少人,埋葬了多少科学家;基督教鼓吹循规蹈矩、逆来顺受,扼杀创新;基督教“同情弱者”的道德是促使人类倒退的“奴隶道德”,是意志力薄弱者的道德。

尼采主张强力意志的“主人道德”,一切在“奴隶道德”看来不道德的,在“主人道德”那里恰恰都是道德的。

比如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奴役,有利于促使弱者奋发图强,所以是道德的。

又比如,尼采视东方民族为驯服、听话、意志懦弱的劣等民族,所以该受西方民族的统治。

尼采认为,男人意志力强盛,女人意志力薄弱,所以女人天生就应受男人统治、奴役、支配。

尼采有句名言:“到女人那里去,别忘记带你的鞭子!”(3)“超人”理想论尼采肯定人生价值,提倡酒神精神,期待“超人”出现。

他说:“我期待着更高大、更强健、更优胜、更快乐的人们,期待着身心严整的人们:欢笑的狮子必将到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主人公就是尼采“超人”的化身和代言人。

“超人”的特点是:第一,具有健全的生命本能和旺盛的强力意志;第二,具有鲜明个性,超越传统规范,创造价值尺度;第三,超人是孤独的、冷酷的、充满酒神精神、享受生之欢乐、支配命运、主宰世界的人;第四,超人是真理的化身。

超人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林彪曾采用来吹捧毛泽东)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及主要观点1、萨特的“自由哲学”(1)、“存在先于本质”(本体论自由)“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自称“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也是存在主义者的共同出发点。

所谓“存在”,是指人的自为的存在。

所谓“本质”,是指人和物具有的那些特质和规定性。

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原理,目的是要说明人和物不同。

萨特说:“假如上帝不存在,那么世间至少有一种存在物可证明是‘存在先于本质’,这种存在物可以受任何概念予以规定之前,就已经存在,而这种存在物就是人。

人最初只是作为纯粹主观性、虚无性而存在着(自为的存在),空无所有,没有什么本质可言,人后来所具有的各种特质和规定性,不可能由某个在人之外的创造者如上帝来决定,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本质,这完全是由人后来按照自己意志选择造就的结果。

萨特认为,人看起来是自由的,其实是不自由的。

因为人不可能自由地跨越“自由”这条轨道,萨特曾说:“我不得不自由。

就是说,除了自由本身以外,我找不到自由的限度,也不妨说,我们没有不要自由的自由。

”萨特把自由视为人必须承担的一种责任。

他否认必然性和决定论,认为一切都是偶然的,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人自己自由选择,自由设计的。

一个人即使在行动上要按照一定的外界条件办事,受条件约束,但在精神上不能放弃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够做到思想上不受任何限制,因此,自由是无限的,绝对的,人的一切行为都出自意志的自由选择,不受任何决定论的束缚,沒有任何客观条件、处境能限制人的选择自由。

(2)、“他人就是地狱”(伦理学自由)在本体论意义上,萨特把个人的自由看成是绝对排他的。

因为每个人作为“自为的存在”,都是孤立的封闭的“小宇宙”,他人是我的异巳存在,我只能用眼光把他看作是“自在”,“肉体”,反之,他人对我也抱之以同样的跟光。

萨特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而只能是“主奴关系”。

各个人都力图保持自己的主体性,而把他人当作客体,当做奴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计谋构成的,这些计谋旨在使他人永远是个对象,而他人则要使这些计谋垮台。

萨特认为,他人只是自我的自由的限制,人只有在排斥他人存在和自由的时候,才体会到自己的真正存在,才是自由的,“每个人仅仅在他反对别人的时候,才是绝对自由的。

”在伦理意义上,萨特认为我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是相通的。

他说:“我们要求自由的时候,发现我们的自由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自由;而他人的自由,也依赖我们的自由。

自由作为人的规定,当然不依赖他人,但只要有牵联存在,我们在要求自己自由的时候,同时也必须要求他人的自由。

”从把他人视为自己自由的障碍到正视他人的自由,是萨特自由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是法国抵抗力量合作实践及胜利的结果四、弗洛伊德主义1、个性结构理论(1)、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临床治疗中发现了与意识根本不同的无意识,并对无意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弗洛依德看来,所谓无意识,就是遗忘的经验以及人的本能、基本冲动和内驱力形成的巨流,那巨流左右人的行为而不为人的意识所觉察。

弗洛依德在区别意识和无意识后,认为意识仅仅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很小的一部分,而人的精神生活的大部分是属于无意识的。

他借用一个比喻来说,这就是,意识好比露在海洋水面上的冰山的一个小小的山顶,而无意识正如埋藏在海洋底下那着不见的巨大的冰山。

弗洛依德把人的整个精神活动,心理历程,分为三层:上层是意识,中层是前意识、底层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人的精神主体,对人的精神和行为有重大影响,但由于处于心理深层而无法直接为人了解。

正是人的心理的这三个层次,才构成了他所谓的深度心理学。

弗洛依德认为,意识是观念的东西,而观念的意识是转瞬即逝的,前意识是消逝了的观念,它虽然处在当下的意识之外,如果需要时它还可以再成为意识,而不受阻碍,因而它是可以复现的记忆;无意识是遭受过压抑而被摈斥于意识之外,并且是不可再进入意识的,它是人的本能、欲望、冲动、内驱力、种族遗传和未解决的冲突的根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