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5平衡原理和数学模型

005平衡原理和数学模型


热传导模型 考虑一个长度为L的均匀杆上温度的传播过程, 为简单起见我们对这个杆作如下假设: 1.这个杆足够的细小,以至在任何时刻都可 以把断面上的所有点的温度看作是相同的.

2.杆是粗细均匀的,这意味着在任何位置杆的 截面面积S都是相同的. 3.这个杆的侧面是绝缘的,不可能与外界发生 热交换.
4.在热量传播的过程中,杆的内部也不可能自 己产生热源.
我们以杆的左端点为原点建立坐标轴x,根据假设1可 以用u(x, t )来表示断面x处在时刻t的温度.
如果杆内温度的分布不是均匀的,那么它里面就要产 生热量的流动,由温度较高的地方流向温度较低的地方, 我们组建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个传播过程. 为此我们首先给出两个热学上的规律.
返回
二、宏观模型
考察时段 [ t, t +⊿t ] 膜两侧容器中该物质质 量的变化. 在容器的A侧, 该时段内物质质量的增加为 vaca ( t +⊿t ) - vaca ( t ); 另一方面从B侧渗透至A侧的该物质质量为 sk (cb-ca)⊿t由质量守恒有 vaca ( t +⊿t ) - vaca (t ) = sk (cb-ca )⊿t, 两边除以⊿t, 令⊿t →0, 得

a b

由质量守恒有 vaca (t ) + vbcb (t ) = vaaa + vbab 联立 (2-3), (2-4)式可得:
2-4
a va b vb va ( b a ) 1 1 cb exp sk t v v v a vb v a vb a b
Q(k , a , b ) [cb (t i ) ci ]2
,
n
i 1
的最小值.

x
a v a b vb
v a vb
va ( b a ) ,y v a vb
则参数估计问题可转化为求函数
1 1 t i c i ] 2 Q(k , x, y ) [ x y exp sk v vb i 1 a
假设3. 群体封闭,只考虑生育和死亡对人口的影响。
令B(t, Δt, N), D(t, Δt, N) 分别表示生育 数和死亡数, 则有
N (t t ) N (t ) B(t , t , N ) D(t , t , N )
假设4. 从大群体的平均效应考虑生育和死 亡对人口的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 生育率 b(t, Δt,N)=B(t, Δt N)/N 死亡率 d(t, Δt,N)=D(t Δt,N)/N 则有 N (t t ) N (t ) R(t , t , N ) N
例 带年龄结构人口的动态
前面给出了两个与人口动态有关的模型.在模型中时 间和年龄都是以连续变量的形式出现的.应该说这与实际 情况是一致的. 但是在应用上人们普遍把它们处理成为离散的量. 如在统计资料上—般都是把年龄按周岁分成年龄组, 而作为结论人们通常关心人口群体逐年的动态.逐月逐天 人口的动态人们并不一定十分关心.
测定薄膜被分子穿透的能力
某种医用薄膜有允许一种物质的分子穿透 它从高浓度的溶液向低浓度溶液扩散的功能, 在试制时需测定薄膜被这种分子穿透的能力. 测定方法如下: 用面积为s的薄膜将容器分成A, B两部分, 体积分别为va和vb , 在两部分中分别注满该 物质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此时该物质分子就会从高浓度溶液穿透薄 膜向低浓度溶液中扩散.
a va b vb va ( b a ) 1 1 cb exp sk t v v v a vb v a vb a b
至此, 问题归结为利用cb在时刻ti的测量数ci(i =1, 2, … , n )来估计k, aa , ab, 根据使cb (ti )与ci的 误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来求k, aa , ab的估计值. 对应的数学模型为求函数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数学系
余吉东
平衡原理和数学模型 —. 微观模型 二、宏观模型
平衡原理和数学模型
“平衡”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个象. 如: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都是在描述 物理中的能量和动量平衡的现象. 再如考虑一段时间内(或一定的范围内)物质的变化, 我们会发现这段时间内物质的改变量与它的增加量和减少 量之差也处于平衡的状态(我们称这种平衡规律为物质平 衡原理). 我们统称这些描述平衡现象的规律为平衡原理. 由于这种平衡关系比较容易由数学表达式给出,注意 发掘实际问题中的平衡原理无疑应该是数学模型组建过程 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 微观模型
当组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时,许多问题中 从时间或空间上对微小部分进行考察比较方便. 这是因为微小部分的变化比较简单,在多数
情况下,作为对象的物体的微小部分可以视 为各项同性和均匀的.这一类模型基本上是以
微分方程的形式给出.
它的组建过程在自然科学的书籍特别是在物 理学的书籍中经常可以见到.这里我们将通过若 干例题来介绍模型组建的基本方法.
d [ p(t )V (t )] pI (t )rI (t ) p(t )rO (t ) dt dV rI (t ) rO (t ) dt dp (t ) V (t ) r (t )[ pI (t ) p (t )] dt
V (t ) [rI ( ) rO ( )]d
求表达式(符号运算)
S=dsolve(‘Dx=(3-6*x)/(2000+2*t)’);
求数值解
建立M文件 fun . M, function y=fun(t,x) y=(3-6*x)/(2000+2*t); t0=0; tf=200; x0=2; [t,x]=ode23(‘fun’,t0,tf,x0); plot(t,x);
dN r (t , N ) N dt
假设5. 群体增长恒定. 则 r(t, N) = r( N)
dN r(N )N dt
假设6. 个体增长独立. 则 r( N) = r.
dN rN dt
池水含盐 池中有一定体积的盐水,从池的 上部向池中注入一定浓度的盐水。混 合后的盐水将从池的下部流出。 建模描述池中盐水浓度的动态。 假设: 1. 盐水注入池中后迅速混合 2. 池中盐水浓度均匀。
通过单位面积膜分子扩散的速度与两侧溶液的 浓度差成正比, 比例系数k表征了薄膜被该物质分 子穿透的能力, 称为渗透率. 定时测量容器中某一侧的溶液浓度值以确定k 的数值. 试建立该问题的数学模型. 解 如果va = vb = 100cm3, s =10cm2, 且对容 器的B部分溶液浓度的测试结果如下: ti (s)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ci (10-3mg /cm3) 4.54 4.99 5.35 5.65 5.90 6.10 6.26 6.39 6.50 6.59 试确定k的值.
n
的最小值点 ( k, x, y ). 将已知测试数据代入, 得极小化的函数
.
Q(k , x, y) [ x ye
i 1
n
kti / 5
ci ]
2
利用MATLAB软件中的fmins函数求得 k = 0.01012 (cm /s), x = 7 (10-3mg /cm3), y = -3 (10-3mg /cm3), 进一步 求得aa = 10(10-3mg /cm3), ab = 4 (10-3mg /cm3).
模型举例 例. 人口的自然增长. 建模描述一个地区内人口的自然增殖的过程。 即考虑由于人口的生育和死亡所引起的人群数量变化 的过程。 令N(t)表示t时刻的人口数。 假设1. 人群个体同质。 N(t) 连续可微. 假设2. 群体规模大。 平衡关系:人口数在区间[t,t+Δt]内的改变量
等于这段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与死亡的个体数之 差。
t
p( )rO ( )d
p(t t )V (t t ) p(t )V (t ) [ pI ( )rI ( ) p( )rO ( )]d
t
t t
p(t t )V (t t ) p(t )V (t ) [ pI (t t )rI (t t ) p(t t )rO (t t )]t
假设薄膜两侧的溶液始终是均匀的, 即在任何时刻膜两侧的每一处溶液的浓 度都是相同的, 且薄膜是双向同性的, 即物质从薄膜 任一侧向另一侧渗透的性能是相同的. 令时刻t时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分别为ca (t ) 和cb (t ). 初始时刻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分别为 aa和ab, 单位均为10-3mg /cm3, 又设B侧在ti时刻测得的浓度为ci .
由于R(t,Δt,N)|Δt=0=0,将R(t,Δ t,N) 关于Δt展开
dR R(t , t , N ) dt t o(t ) r (t , N )t o(t )
t 0
N (t t ) N (t ) R(t , t , N ) N
令 Δt→0 取极限可得
数学建模 池中盐水的改变量 V(t+Δt)-V(t) ) d
流出盐水量

池中盐的改变量 流入盐量
rO ( )d
p(t+ Δ t)V(t+ Δ t)-p(t)V(t)

t t
t
pI ( )rI ( )d
流出盐量

t t
0 t
• 利用积分中值定理可得
类似地有
模型
池中原有盐水体积 V0, 原有盐水浓度p0;
模型
dp(t ) V (t ) rI (t )[ pI (t ) p(t )] dt p(0) p0 V (t ) V0 [rI ( )d rO ( )]d
0 t
进一步问题:池中有水 2000 m3,含盐 2 kg,以 6m3 / 分 的速率向池中注入浓度为 0.5 kg / m3 的盐水, 又以 4 m3 / 分的速率从池中流出混合后的盐水。问欲使 池中盐水浓度达到 0.2 kg / m3,需要多长时间? 此时 V(t)=2000+2*t. dp/dt=3/V(t)-6*p(t)/V(t), p(0)=0.001. 用MATLAB求 p(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