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的一天
留学生
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 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 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 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 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 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 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 了作业。 那个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 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 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 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 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 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 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
压力
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 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 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 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 能放松。 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在哈佛的课堂,要 求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新的。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学 的发展变化。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处在最前沿科学的研究阵地。 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 而且能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
课余活动
美国的大学生课余时间多数是从事社会实践。 最有 美国特色的学生课余内容就是参加社区活动。社区一周 的活动项目非常丰富,包括参观银行和警察局、学做面 包、到医院去照料病人、到湖边去清理垃圾且自己承包 一段湖堤等。做义工是美国社会的良好传统风气,几乎 所有的中学生都到社会上各种义工组织服务,像医院、 图书馆、童子军、红十字会以及许多公司都积极组织和 提供各种义工机会。
学术活动空间
学生们的学术活动空间,这样 的空间往往是流动的,并且不需要 导师参与,学术主持人由学生们轮 流担任,学术主题由现实国际情况 提炼出来,比如支持谁竞选,支持 谁得奖,研讨某国重大问题,或者 战争问题,国际关系等等。如果邀 请相关学者为这样的学术活动主讲, 往往是学生们自己申请相关课题经 费,吃饭则是 AA制,学生们共同分 担。学术不仅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学术活动组织本身,也成为展示社 会活动能力的场所。
记者采访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时,他说:中国大学生 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 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 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 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 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 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 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 的。
学习方式
美国大学生每学年需要阅读很多书,老师通常不讲解书的内容, 而是在课堂上提问和让学生提问并讲解,而相关提问和讲解与更多 书联接,如果不自觉阅读,几乎不能进入知识系统,所以大量时间 在图书馆可说是学生生活日常状态。与此相关是到各地和各国体验 生活,由一位老师带领,到中国或者其他不同于美国的国家实地体 验,并且要求到别人的家庭中观察生活,感受文化和文明的日常差 别。学会与差异相处,和多元共存,从而理解自己,这一切,就是 美国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当然不可能与现实的生活 脱节,也不会发生毕业后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情况。因为大学生生活 就是最好的社会生活。
论文选题
美国大学生对于论文选题的选择,不仅与个人兴趣相关,更与 国际形势需要相关,一些学生们甚至把中国问题研究当成自己的论 文方向。在国内很少有学生会把美国问题研究当成自己个人的论文 选题,了解得知这些美国学生对于中国问题的理解深度,结果令人 吃惊,他们中有人研究中国农民问题,从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 察报告到王光美的桃园经验,再到中国农民问题调查报告,都有认 真比较阅读和研讨。一位研究中国婚姻法的学生则对中国婚姻立法 的各次细变都有认真了解。 在国内常常听到的乐观论调是,中国人对于世界的了解,特别 是美国的了解,比美国人要强得多,说美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基 本上停留于文革,甚至还在小脚、小辫子阶段。从美国大学生的论 文,代国家思考、有国际视野来看,这样的论调可说不攻自破。反 而是我们国内的英语教育堪忧,常常仅仅停留于语言学习而不进入 文化体制和问题教学,即使英语很好到了国外也需要重新学习生活 和制度,自然很难对于别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批评了。
哈佛大学的学习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 她告诉记者: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时,可让我们惊讶的是, 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 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 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 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 的。在哈佛,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 在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 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 在哈佛,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在看书。 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的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 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体会是, 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 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 能量佛 大 学
耶 鲁 大 学
麻 省 理 工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普 林 斯 顿 大 学
斯 坦 福 大 学
图书馆
• 研究生图书馆和本科生图书馆及各类专业图书馆虽然有分类区别, 实际上却是可以随时进出,不分等级的。图书馆多半实行循环开 放,如第一天上午8点到第二天上午5点,或者第一天下午8点到 第二天上午9点,也就是说,图书馆几乎是不关闭的,你可以选 择自己爱好或者方便的不同时间段进入自己学习状态。 • 联机电脑和无线上网使得交流和找寻资料很方便。而阅览室分为 单独间,几人间,和多人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状态选 择学习环境,以求最好效果。对于那些喜欢闹中求静的读者来说, 可以交谈的多人空间自然最令人神往,而这样的空间往往人也最 多,就像一个嗡嗡的蜜蜂箱。
住房习惯
美国大学师生都有租房住的习惯。大学老师在没有成为副教授 之前,随时可能流动到不同学校,所以租房住的情况很普及。而学 生们也很少住集体宿舍,合租房住,和非学生的房东及其他各类人 合住,生活的一切都得自己动脑动手,大学生活不仅是读书,更是 学会社会人生,体验生活复杂和学会把生活搞好,生活和学习一体 的实践,令学生们对于经济和知识和社会体制,都有深入地体验和 思考,并且因而可以和学习互动,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的大学课堂 上,老师会更多倾听学生提问和自己解答,因为学生和老师一样, 都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反思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美国大学生的一天
THE
嵇道强 程人 第六组 蔡元文 王三强
END
高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