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行为改变理论
1)无转变打算阶段 3)打算转变阶段 4)转变准备阶段 5)转变行为阶段 6)行为维持阶段
– 吸烟者只有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逐渐转变才能达
到改变吸烟行为的目的。吸烟者总是处于某一阶段。 显然,处于不同阶段的对象有不同需要,控烟健康教 育应提供不同的干预帮助,促使对象由此阶段向趋向 戒烟成功的下一阶段转变。
内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主观的愉快感受,如吸 烟所致快感。 外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观“好处”,如 吸烟所致交往便利。
适应不良性反应
严重性 易感性
内部回报 外部回报 恐惧
威胁评估
保护动机 应对评估
适应性反应
反应效益 自我效能
反应代价
行为转变阶段理论
– 该理论认为,人们改变行为必须经过五个阶段。
认知失调的情景
决策后的认知失调。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 当我们不得不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的选择做 决定的时候,最后的选择总是至少和我们的某 些信念不一致。 反态度行为。态度改变所需的诱因水平,当诱 因超过一定限定以后,给予越多的诱因让个人 去做与态度相反的事情,个人则越不可能改变 态度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
知觉到障碍
特定健康行动的潜在的负面作用,或是认识到 的障碍,可能会阻碍个人采用该健康行动。 个 人会进行一个成本——利益分析,权衡健康行 动的正面、负面因素。负面因素可能包括价格 昂贵、潜在危险(治疗的副作用,医源性病 变)、不愉快的经历(疼痛、困难、难过), 不舒适感、时间成本等等。这样,易感性和严 重性的综合给个人提供了力量和动力来采取行 动,而对利益(较少的障碍)的认识则提供了 采取行动的优先路径。
知觉到效益
尽管对易感性和环境严重性(意识到的威胁) 的认识会推动个人采取行动,但行动的独特过 程却有赖于对多种能降低疾病威胁的行动的信 心。我们将其称为要采取健康行动需认识到的 益处。这样,那些表现出关于易感性和严重性 的最佳信仰水平的个人,他们在意识到任何健 康行动的潜在有效性之前,是不会接受任何推 荐的行动的。
Health belief model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Demographic Variables Class, gender, age Perceived severity
Health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ersonality, peer group pressure etc.
Action
Perceived benefits Perceived barriers Cues to action
Sheeran & Abraham, 1995
自我效能
1977年,Bandura 介绍了自我效验(Self-Efficacy) 的概念。 HBM的早期模式关注的是对预防行动的界定 ,这些预 防行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简单易行。 然而,当人们试图改变与生活方式有关的行为时,情 况就大为不同。这些行为是毕生养成的习惯,需要很 长的时间来改变。改变饮食习惯、锻炼方式、抽烟、 性行为的问题,很明显要比接受一次免疫检查或胸片 检测困难的多。事实上,这需要极大的信心。在采取 行动前,个人必须相信自己能成功的改变生活方式。
Attitudes
One’s positive or negative evaluation of performing a behavior
– Beliefs: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performing
the behavior (outcome expectancies) – Values: appraisal (importance) of the consequences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 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到目的是轻而易举的 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 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题 我能冷静的面对,因为我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办法 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无论什么事情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应付自如
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congitive dissonance theory),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假设是 有一种趋于实现认知一致性的压力。 “失调”是当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 的时候出现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动机状 态, 为了达到调和状态,1,以某种方法去除 或改变行为;2,什么也不改变;3,改 变态度
Beliefs about + outcomes
Normative + Motiv Com beliefs
Subjective norm
IntentionsFra bibliotek“Barring unforeseen events, a person will usually act in accordance with his or her intentions” (Ajzen & Fishbein, 1980, p. 5).
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一种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心理和 神经系统的准备状态,它引导着或动态 地影响着个体对这些经验有关的事情、 情景的反应。 这个定义的前提假设: 1 态度是持久的 2 态度对行为有引导性的影响
态度是以情感、行为和认知信息为基础,根据 某个评价纬度对刺激所作的分类。 情感成分包含个体对态度的所有情绪与情感, 尤其正面和负面的评价。 行为成分主要指个体在对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倾 向。 认知成分指的是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想法,包 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等。
自我知觉理论
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只 是从我们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环境来推断自己 态度。 当人们在某个态度上的经历很少,或当态度涉 及模糊,与切身利益无关、微小的事情时,一 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的态度。 当涉及更富有争议,个人牵涉更多,更持久的 问题的时候,失调理论可能更为适用。
威胁—受到的危险越大,产生的失调也 就越少,因此态度改变得越少。 选择-只有是在行为是个体自由选择的 情况下,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才会导致 失调。 不能变更的承诺。 可预见的后果
对后果的责任 努力
认知失调的产生以及决策行为带来的态度改变 有以下主要的先决条件: 最小化的诱因,知觉到的选择权,不可变更的 承诺,个人对后果应付的责任以及巨大的努力。
Someone likely to drink and drive
ATTITUDE: Bob feels more at ease with others when he drinks (beliefs about the consequences and values) SUBJ NORM: Bob feels that his colleagues encourage him to drink after work (belief) and he wants them to like him (motivation to comply) INTENTION: Bob intends (expects) to drink with his colleagues after work and then drive home 1 or more times in the next 30 days (intentions).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BP或KAP)
知
信
行
此理论认为行为改变是目标,为达到行为改变,必须 有知(知识和学习)作为基础,有信(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 态度)作为动力。知识(信息)是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但 知识与信息不一定能直接导致行为的改变。信念(态度)反 映行为倾向性,要转变行为需先转变态度。
Subjective Norms
One’s perception of the social pressures to perform or not perform a behavior.
– Beliefs: about whether specific individuals or
groups think one should perform the behavior. – Motivation to comply with these people.
Fishbein’s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Developed to explain volitional behaviors
– Attitudes towards behavior
Assumption = beliefs important Variables
Evaluation of the outcome Attitude Intentions Behavior
张三对使用安全套的态度: 1. 同伴对安全性行为的赞同(+) 2. 降低意外怀孕的风险(+) 3. 降低感染性病的风险(+) 4. 性伴侣偏爱安全的性行为(+) 5. 购买时感到尴尬(—) 6. 使用时感到尴尬(—) 7. 降低了性欢愉 (—) (还有那些可能对态度的影响?)
认知的复杂度-矛盾认知之间可能相互 存在 评价的简单化 行为控制态度――态度控制行为
健康教育学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学教研室
行为改变理论
知信性模式 健康信念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 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 创新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