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城乡,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威胁。

由于中国的海关大权被洋人所控制,所以中国丝、茶以及其他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是价格却在下跌。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就指出,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使原本正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混乱;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的空间。

自然经济的解体促成了近代商品市场的形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这就是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千古未有之变局”。

面对如此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于是清朝统治者集团中的一部分有实权的大臣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极力主张兴办洋务,于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军基地,设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却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军事方面随着西方外国侵略势力逐渐进入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在国内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处于胜负未分的关键阶段。

清朝统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威胁下,为解决燃眉之急,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由于当时没有意识到落后在制度上找原因,以为只要制造坚船利炮,就可以自强御侮。

因此说,中国近代化观点的形成是从对洋枪洋炮的认识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近代化开始的。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工企业,以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标志,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局等,以及各省陆续建立的兰州机器局、广州机器局等,共二十一处军工厂。

为了“自强、御侮”,洋务派在兴办军用工业的同时,开始筹建近代化的海军和海防。

1866年,清在闽浙地区总督左宗堂的建议下,创设马尾船政局,力图建立起中国近代史上新式海军。

经过筹划,光绪元年四月(1875年5月),清廷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开始了近代海军的筹建。

李鸿章还先后在旅顺口、威海卫等地布置防务,修筑炮台、船坞,成为北洋海军的两大基地。

这些军事工业由政府投资,朝廷委派地方大员总办,所造军火由政府无偿调用,装备海军,不计成本,不求利润,属于封建官府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

由于这些企业采用大机器生产,某些技术性工作聘请专门技术人员,所以这些企业不完全等于封建官府工业。

洋务军事工业的创办,在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解体进程,有发展资本主义的明显倾向。

二、民用企业方面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社会,人力是主要的生产力。

虽然自古我们就有较多的科技发明,并长期在世界占领先地位,但自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技术一直处于僵滞、停顿的状态。

两次鸦片战争的战败,使清朝封建当局看到了东西方之间的巨大差距看到了西方洋人的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

因此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大臣积极倡导下,以“自强、求富”为思想口号,开始了大规模的引进西方国家的机器设备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

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工业、民用工业,机器生产更多地被采用。

如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建厂时,即派人到美国选购机器,其中包括轧花、纺纱、织布机械全套设备。

后来李鸿章决定扩充纺纱,又向英国增订机器。

当时,无论是纺织、钢铁工业还是其他制造业,都建立起了机器工业企业。

再以福州船政局来说,这是中国近代自己创办的最大的一家船舶修造厂,从1869年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下水,到1874年即已造船15艘,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中国近代三支新式海军(北洋舰队、南洋水师、福建水师)的60余艘军舰中,有27艘是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起了积极作用。

福州船政学堂培养的人才,不仅组成了中国近代海军将领的骨干,也奠定了中国近代造船技术力量的基础。

为了解决基础科学知识的欠缺和科技人才的僵乏对技术引进效果的制约问题,他们开始组织力量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培养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并向欧美派出了留学生。

洋务民用企业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企业造就了一大批掌握近代生产方法和技能的技术工人,而且独立自主的制造各种机器设备,这标志着新的生产力在中国的诞生。

初步奠定了中国近代国民经济的格局,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抵制作用。

三、教育事业洋务运动时期,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派除了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努力外,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洋务派认为“办天下事,非才不举”尤其是学习西方这些前所未有的自然科学知识,依靠那些只读四书五经,埋头的八股才人是远远不够的。

洋务运动对教育近代化的影响,主要是创立了新式的学堂,派遣出国留学生,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

1.创办学堂兴办新式学堂是洋务派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洋务派办的第一所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同时为了培养科技人才和应用人才,“授以机器工程之理论与实验,以期中国不必需用外国机器及外国工程师”,洋务派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陆军学堂、天津军医学堂等学校。

这些学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自办的,另一类是外国教会办的。

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的40余年间,洋务派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共计35所,其中语言文字学校7所,专门技术学校11所,军事技术学校17所。

此外新式学堂还包括教会学校,因其与近代学没有多少关系,故再次不再赘述。

新式学堂讲究教学内容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先理解然后记忆、背诵,循序渐进,这比传统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回圈吞枣要合理、进步。

他们还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制订学制,新式学堂普遍制定了分年度课程计划,确定了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突破了传统教学进度不一的个别教学形式。

如福建船政学堂,左宗棠规定学生入学到毕业,以五年为限;上海广方言馆规定“肄业三年期满”。

这些方法都更符合知识接受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

这些学校以学西学为主,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教育,直接为军事企业和工矿企业输送人才。

新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学习了外语、自然科学知识及专业理论和技能,成为具有近代化知识结构的应用型人才。

新式学堂可以说是对科举制度的排斥,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大进步。

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2.派遣留学生选派幼童出国留学,是洋务运动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洋务运动起步以后,引进西方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只是零星地使用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依靠洋匠操纵是普遍现象。

致使被指使者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情况比比皆是。

洋务派在实践中大都意识到,要掌握西方先进技术,把西方技术学到手聘请洋师到中国教习是一条途径,而更好有效的途径莫过于“置之庄岳之间”。

洋务派派遣留学生是从容闳开始的,曾国藩成于后,中间起桥梁作用者为丁日昌。

可以说容闳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积极筹划者和第一个实践者。

从1872年至1886年,洋务派共组织和派遣了七批留学生,共二百余人。

这是旧中国最早派出国的官费留学生。

以后还有沈葆桢、李鸿章倡议,促成了留欧学生的派遣。

赴欧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培养了不少人才,最出色的有严复、詹天佑、黄仲良、程大业和林永升等。

洋务派派遣留学生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上各方面的作用都具有开创性。

这些留学生他们不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也亲眼目睹了西方社会的民主制度,受了西方文明的沐浴。

回国后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留学生人数不多,但是他们大多数成为了杰出人才。

他们在国外刻苦求学,归国后,很快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无论是在教育界、外交界、工商界,还是在海军建设上,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推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科技知识和思想随着洋务运动各类学校的创设,留学生的派遣,逐步培养了一批懂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他们同时深受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使他们的思想上希望按照西方模式来改造中国,大量翻译、出版西方科技著述,培养出我国近代早期的一代甚至二代科技工作者。

在科学理论方面,从日心说到进化论;从概率论到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从化学元素到西方医学,都相继介绍到了中国。

在技术知识方面,从新式的织布机到作为原动机械的蒸汽机;从各种工作母机到新式的转炉和平炉的炼钢方法,从造船炮到电报、火车、轮船等等各种近代的技术知识,都不断的介绍和引进中国。

这一切都使洋务运动成为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洋务派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思想,在通向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洋务派中出现了要求政治改革,主张效仿英国的君主立宪,如郭嵩焘在1875年时提出“令沿海商人广开机器局”的倡议,提出西方各国富强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

在此思想的启示下,19世纪80—90年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维新派,开始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

如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提倡设议院,从更深层的政治制度方面从事改革。

因此说洋务运动不仅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同时还启迪了人们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打开了中国面向缤纷多采的世界文化之窗,它所设立的近代新式教育体系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也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

综上所述,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工业、进行教育技术改革等方面实施的措施,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加强了国防实力,揭开了中国资本主义历史的序幕,推动了社会思想意识近代化。

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史新的一页,是中国近代化历史链条上不可忽视的第一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