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一)
【摘要】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
因此,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近代文化;军事工业;文化教育【Abstract】OceandutysportbetotrytopasstotrainsoldierstomakeamachineandestablishmilitaryindustrywhenC hinafaceinternalrevoltandforeigninvasioninorderto"self-renewal".Therefore,theiractivitieshelpedt hemodernageofthetroopstoturnwithmilitaryindustryofdevelopment.
【Keywords】Modernageculture;Militaryindustry;Culturaleducation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风行三十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
中央以奕欣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安内”“御外”为目的;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
1.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
因此,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李鸿章是举办洋务最多、成绩最卓彰的人物。
他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器不能及”。
从1861年起,他们开始了以购置西洋枪炮,操练西式阵法的练兵活动。
1862年奕欣等人在天津组建了洋枪队,聘外籍教练,选派京营八旗兵到天津接受训练。
与此同时湘军、淮军逐渐取代了八旗绿营等旧式军队,称作“防军”。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更意识到“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大力购置铁甲舰,北洋水师于1888年正式建成,拥有舰船二十五艘。
陆军的新发展和海军的创建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耗资巨大,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济。
近代中国洋务派理论家,第一位驻外国公使郭嵩焘主张办矿务、修铁路、兴电讯等,寓“求强”于“求富”之中,认为“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
于是洋务派又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着手筹办民用性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
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二十几个民用企业。
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民用企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招集商股作为资本,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
这些民用企业的性质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这些企业采取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同时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轮船招商局,成立六七年来,已收入运费二千万两,将中国航运业的权利收回了约五分之三。
所以说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的出现表明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洋务派的求强求富活动,最重要的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指引了道路,创造了机会,起了摧生扶幼的作用。
一些企业后来直接转化为民族资本主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这种形式也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
同时,洋务派举办的军、民用工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从而使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扩大起来。
据统计,1894年以前在近代军事、民用企业中约有工人3.6万人,这一数字已多于外国在华企业中的工人数(3.4万),也高于在私人经营的近代企业中的工人数。
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西学东渐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教育,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学堂。
奕欣曾指出“欲悉各国情形,必行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李鸿章也有同感西学“自强之道似有裨助。
”于是,洋务派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了改革。
首先,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学习外文,主要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
1864年,两广总督瑞麟在广州设立同文馆,各自招收当地少年入馆学习外语,使中国扩大了对世界的了解,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中国向近代化的迈进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其次,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务等方面专门人才的学堂。
1867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
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877年清政府从福州船政学堂选拔一批学生留学英、法学习海军驾驶、作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