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12~14章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12~14章
外国城市建设史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改建、 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1
第十二章 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和欧洲旧城改建
一. 社会背景: 1.最早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
• 近代时间段:1640年—1917年 • 动因:宗教改革运动和农民战争 • 序幕:16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共和国 • 标志:1640年英国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 成果:生产和科技大发展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庞大 城市,促使人们追求开朗、明 快的自然风景;
• 法国园林更多地体现唯理主义 审美倾向,而英国园林追求浪 漫主义风格。
17
四. 法国的旧城改造
1.雅各宾专政时期的巴黎改建 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
命,1793年雅各宾党执政,制定 了改建巴黎的规划。 主要内容:
特征:城市平面简单 棋盘方格形道路系统 没有长远计划和预测 忽视地形约束
墨西哥GUADALAJALA城规划图
□美国的方格形城市 形成背景 18 、 19 世 纪 欧 洲 殖 民 者在这里建立了各种工业 和城市,进行殖民扩张。
44
美国新建的大城市——方格网城市
利润驱动——方格网划分土地、增加街面长度、缩小街坊面积,以获
2、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变革
■ 城市面临变革 • 工厂大生产的方式、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发生
的根本改变促使城市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1760-1860年前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导致城市 的近代化
工业化带来人口城市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资本与科技高度集中 不断产生新的工业区和新城市 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 交通的拥堵
19世纪巴黎中心主轴
28
罗浮宫及前广场
29
30
31
军功庙 / 圣玛德莲教堂
32
公园和绿地
全市各区都修筑了大面 积公园,建设了滨河绿 地和花园式林荫大道;
丢勒里公园
卢森堡公园
33
公园和绿地
香榭丽舍大街东半部分是 700米长的林荫大道,西 段长1100米;
原是贵族住宅区,后资产 阶级兴起,逐渐发展成为 开放的商业区。
10
(2) 伦敦建设 a. 制定规定放宽街道,用砖石等耐火材料建房,并颁布了
《重建伦敦市法令》; b. 建造新型居住建筑群,中间常布置方形规则广场; c. 进行了公共游憩场所和社交活动场所的整理、改造; d. 里琴大街街景改造 ;
11
根据1875年城建法规建 造的英国城郊住宅区
12
里琴大街
25
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路
完成巴黎大十字干道和 两个环路;外环解决外 部交通,起到城市过境 线的作用,内环解决城 市内部交通;
市中心开辟新路95公里, 笔直宽阔;市区外围开 辟70公里道路;
奥斯曼巴黎改建规划
26
内环:巴士底广场
外环:民族广场
27
市中心改建
市中心改建 将道路、绿地、
水面、林荫带、广 场和大型纪念性建 筑物组成一个完整 的统一体,以卢浮 宫及前广场、协和 广场、雄师凯旋门、 军功庙一带最突出;
与英国兴起的浪漫主义
的造园思想一致,在英
国出现了风靡一时的 “英华庭院”。
英国新的园林设计
追求自然、变化、惊奇、
隐藏和田园情调,有意
识保存自然起伏的地形。
15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
16
成因:
• 英国本土丘陵起伏,有众多的 牧场、河流、湖泊和自然生长 的草地、树林,园林师从自然 中吸取营养,把园外自然风景 引入园内。
向四周放射出若干道路通往
广场、纪念碑、纪念馆等重
要建筑;形成放射性+方格
形相结合的道路系统。
• 人口预测80万;
50
中轴线
国会大厦
华盛顿中轴线景观
51
白宫
52
林肯纪念堂
华盛顿纪念碑及周围环境
华盛顿中轴线主要建筑
53
总结与思考
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的特征与成因; 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巴黎改造的主要内容; 奥斯曼巴黎改建的目的、内容; 奥斯曼巴黎改建的意义和局限性; 美国方格网城市是如何产生的? 华盛顿朗方规划的主要内容;
2)马车时代的产物。只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前提下对大城市 人口迅速增长的应急措施;路网系统不适应汽车时代快速交通
的需要。
46
纽约方格网城市建设的意义:
——纽约方格网城市具 有开创性,首次对城市规模 及人口的增长进行了一定的 预测,对城市规模的增长有 一定的预见性。并以此为依 据进行相应的城市布局规划。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各种商业金融机构 会聚于市中心,形成资本主义城市市 中心;
④ 城市中阶级对立,阶级分化严重; ⑤ 城市盲目扩大,布局混乱,交通阻塞
事件频发; ⑥工业盲目发展,大量的污水、废气、
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 ⑦缺乏整体环境考虑,城市建筑紊乱,
建筑的艺术性衰退。
城市结构是指城 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 系、相互作用的形式 和方式。
• 各国为探索资本主义城市的出路、解决城市矛盾进行 了种种尝试,促进了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
5
二. 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产生和城市建设
1、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产生:
用地规模:大工业生产开设大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厂,圈地侵占农田, 城市规模扩张;
早期的圈地运动:发展养羊业对传统农业进行资本主 义改造;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为资产阶级革 命准备了阶级条件。
雄狮凯旋门及其巨型雕塑
22
旺道姆广场上及拿
破仑纪念柱
23
3. 拿破仑第三时期的巴黎改建
拿破仑三世是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1848年他成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 1851年他政变后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即为拿破仑三世。
1853-1870年间,拿破仑三世执政时,由赛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 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工作。即奥斯曼巴黎改建计划。
1799年大资产阶级拿破仑建立 军事独裁政权,于1804年称帝。
这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是为发展资
本主义经济以及为颂扬拿破仑对外战
争的胜利。
①1811年改建里沃利大街,沿 街建一色房屋,连同阁楼共五 层,底层是商店,前面有连续 的券廊,形成人行道;
②在巴黎西部改建贵族区;
③在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上建 纪念碑、纪念柱和纪念性建筑, 以此控制巴黎中心地区的帝都 风貌。
练兵场凯旋门和雄师凯旋门;
汪道姆纪念柱 ;
19
协和广场以东300米的丢勒里宫被烧毁后,建了拿破仑
的练兵场凯旋门。协和广场以西2700米建立了颂扬拿破仑的
雄狮凯旋门。两个凯旋门东西相距3公里,遥遥相对,奠定了
巴黎市中心的轴线。
雄狮凯旋门广场建成后,由于堵塞交通,于是在它周围开 拓了圆形广场,即明星广场。12条40~80米宽的大道辐射而来, 使它成为一个地区的中点。
得更多的可供出租的临街地段
纽约: 1800年纽约人口79000人,集中于曼哈顿岛的端部; 1811年城市总图规划采用了方格网形道路布局南北方向1 2条大街,东西向155条大街;
市内为军事阅兵留有一块空地,后改建为中央公园。
l 方格网城市的局限性:
1)机械分割城市的规划方法缺乏对城市的生活需要、人文 环境、地理条件、交通规划、结构布局等的综合考虑,仅仅关 注利益;
1730年代英国发英国起自然风景式园林特征: 园林设计革命,开创完以开阔的草地、自然式种植的树丛和蜿蜒的 全自由的风景园林,小抛径为特色,形成田园牧歌式的自然景色; 弃计了手欧法洲。传统的园林成设几何园主形林张;中在树建木筑应物枝周繁围叶运茂用而花舒架展、生棚长架、,栅不台修剪 、
此时中国传统台的阶模等装饰性布置,作为建筑物向自然环境过渡。 仿自然山水的造园方式
主要包括经济结 构、社会结构、空 间结构 。
7
随处可见的贫民区
8
三、英国的旧城改建
1.伦敦改建: 大火带来的机遇
——克里斯托弗.仑的 伦敦改建计划
⑴伦敦大火与伦敦规划: • 1666年由克里斯托弗*仑提
出了伦敦规划。
1666年大火前的伦敦
9
克里斯托弗*仑的伦敦规划
采用了古典主 义手法,把法国园 林设计技巧运用于 城市,街道由轴线 大道、圆形广场+放 射式道路为主体, 对城市空间格局起 着控制作用 ;方案 突出了若干广场。
生产工厂交、通出的现拥了堵铁路等新型的交通工具。
• 传统的以手工业小作坊生产的城市结构完全不适应生产方式的 变化所带来的对城市的新要求,城市成为了矛盾的焦点。
• 为了解决城市矛盾,一些开明人士、统治阶级以及空想社会主 义者曾经作了一些有益的理论探讨和部分实验。
56
二.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早期: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 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54
外国城市建设史 第8讲
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55
1760-1860年前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导致城市
的近第代十化四章 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工业化带来人口城市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一 社会背资景本:与科技高度集中
不断产生新的工业区和新城市 • 18—19世城纪市科环学境技质术量得的到空下前降的发展,城市中开设了大量的大
⑴改建目的: 拓宽城市道路,一方面解决城市交通阻塞问题,另一方面
能使军队顺利、安全抵达城市各个角落; 在原有基础上改善城市景观,进行市中心改建和城市绿化
建设,以体现帝都风范; 迫使贫民从市中心迁出,改善巴黎贵族与上层阶级居住环
境;
24
(2)具体内容
• 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路 • 市中心改建 • 公园和绿地 • 市政建设
人口规模: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涌入城市,城乡手工业 者也纷纷破产加入雇佣大军的行列,这是资本主义发展所 必须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决定了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使 城市化的进程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