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的学业评价存在哪些问题?第一,错误质量观导致“片面追求成绩”。
传统教育质量观是培养了多少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有多少人升入重点学校。
这无疑造成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苦海”现象。
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奖励导向的错误,导致学生自我认识和追求的错误。
奖励制度主要是三好学生的认定制度和学科优秀学生的认定制度,并认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才值得奖励。
这样单一的观点将导致对学生学习过程、态度、习惯的忽视,以及对不同学生发展方向不同的忽视。
第三,学业评价不公平。
将所有的学生置于同一标准下进行评价,以确定学生的等级,并认为这样的评价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的。
而事实上由于遗传因素、教育环境、教学条件、学生的智力发展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
内容上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标准上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评价的方法上以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
评价过多地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有哪些根本性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学生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的需要,要利于学生整体发展,即:“从精英的评价转向大众的评价;从阶段性评价转向终身性评价;从工具评价转向成长评价”。
即:(1) 整体性原则。
中学生要继续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学生获得其它方面发展的前提。
中学生学业评价仍然要把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
(2) 教育性原则。
评价是为了诊断和发展学生,即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 差异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对普通中学的要求是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
反映在学生的学业上就是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爱好选择一定的适合自己的学业课程,(4) 动态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要想实现对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公正,那种认为评价结果是由终结性测验得出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关注结果只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关注过程,即采取过程性评价。
因为,客观、公正评价的做法不应该是单单给学生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情况。
(5) 多元性原则。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不能划一性地用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种智能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要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应当坚持多元性的评价原则。
它主要体现在评价对象、主体、标准、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多元性。
3、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哪些智力因素,在化学测量与评价环节中如何关注?多元智力理论又叫“多元智能理论”。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该理论提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
在化学测量与评价环节中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都将不同程度得以锻炼、强化。
4、辨别分析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何作用?答:辨别分析题的主要特点在于解题过程需要应用某些化学知识、技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作出正确判断。
解答此类化学题时常常要综合运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规律等理论知识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时还要进行化学计算;其判断对象既可能是化学物质,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既可能是元素,也可能是化合物……;应对此类题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善于从题文中找出有关条件、作出符合逻辑和化学规律的判断,对能力的要求较高;其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固定模式,还要求说出推理过程。
学生需要对题目中各条件独立作出某种局部判断,最后形成整体综合判断,或者逐步地深化判断,只有综合考虑各条件才能作出判断,有时还可能需要对某些条件反复进行推理和作出判断。
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5、作业的批改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对师生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答:正如学习材料中所说,作业批改与考试结果分析,绝不仅仅意味着是这两项工作进入即将结束的环节,也不只意味着教师在这一环节对学生学业情况能够充分把握,更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阶段。
进行作业批改时,评语是批阅作业、试题的一种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做题的优缺点,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进步。
将评语引入化学作业、试题的批改中,批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
在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对考试进行定性分析,教师要对试卷做出试卷分析和学情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考试结果的数据分析,绝不是简单的数据计算统计,只有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才能从这些数据中找出规律,从而作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其目的是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检查教与学的目标达成情况。
考试成绩是教师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或修改下一个阶段学习目标的管理计划。
因此,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非常重要。
6、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请你在自家的厨房里制作一枚‘雕花彩蛋’”。
请对该作业进行简要分析与评价。
答:本实验的制作原理是碳酸钙与醋酸反应。
优点:趣味性强,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动手欲望,锻炼学生的实验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缺点:反应现象不明显(二氧化碳气体逸出量少);反应速率较慢。
7、试题的信度受哪些因素影响?教师如何提高试题测验的信度?答:试题的信度是指作业或考试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即作业或考试结果能否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
试题信度的影响因素:样本特征、测量长度、测验难度、时间间隔等。
根据影响测验信度的因素,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测验的信度:一是从测验本身考虑,如测验的长度、难度、区分度、速度、程序、环境条件与计分方法等;一是从被试自身考虑,如被试在被测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大小,参加测验的动机水平,测验的态度和积极性等。
在此主要介绍如下几种提高测验信度的方法:( 1 )适当延长测验的长度:测验的长度主要指量表所包含的题目多少。
对一个测验来说,测验的题目越少,得分越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故测验的信度越低。
反之如果测验题目较多,即测验长度延长,扩大了被试得分范围,可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提高测验信度。
但是测验信度的增加并不是等比例提高信度系数。
当信度系数较小时,长测验长度信度系数增加较大;当信度系数已经较大时,延长测验长度对信度系数的影响就较小了。
而且,在延长测验长度时,还需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被试在回答问题时是否疲倦或产生厌烦情绪,是否节省时间、物力和财力,测题是否附合测验目的等。
( 2 )测验的难度要适中:难度即测验的难易程度,当测验难度太大时,被试得分普遍太低,呈负偏态分布;当测验难度太小时,被试得分普遍较高,呈正偏态分布。
太难太易的测验都使被试得分差异减小,使实得分数方差减小,从而降低测验信度。
( 3 )测验的内容尽量同质:性质相同的测验内容,对被试也要求相同的能力、知识和技能;而内容不同质的测验,则要求被试不同的能力、知识和技能。
因而为了提高测验信度,测验内容应尽量同质。
( 4 )测验的时间要充分:对某一测验而言,应保证绝大多数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验;否则,如果被试不能从容回答所有问题,就不能反映被试的真实水平。
( 5 )测验的程序要统一:包括测验的题目统一,指导语、回答问题的方式、分收试卷的方法、测验时间等都要统一。
( 6 )评分要客观:评分是否客观对测验信度有直接的影响。
对于客观性题目,评分标准明确,评分容易做到客观;但对于主观性题目,受评分者影响较大,不易做到客观。
为了尽可能客观评分,应制定明确而易掌握的评分标准,尽量做到一卷多评 , 或一人只评一题等。
8、自主设计一道推断题,并写出设计思路。
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铜、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
以下是某同学进行实验并观察到的现象:取少量粉末放入试管中,加水、振荡、静置后,试管中有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再向试管中滴入足量的稀硝酸后,白色沉淀有部分溶解。
由此推断,该包粉末的可能组成是:(1)________;(2)_______;(3)________。
设计思路是:(1)考查酸碱盐的性质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2)考查物质间的联系;(3)难度系数较大,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和推断。
9、最受学生欢迎和不受学生欢迎的作业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有怎样的影响?答:最受学生欢迎的作业应该是紧扣学习重点,富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作业。
作业形式应该多样化,除了一些典型的常规题型外,还可以有富有探索性、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如:家庭小实验、社会调查与实践等。
这些作业不仅能起到落实双基、提高能力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也很有帮助。
不受学生欢迎的作业“题海”战术型的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只图“量”,不求“质”,一味盲目地“强化”训练。
这种盲目的“题海”战术,导致思维“磨盘”式旋转,随着技能的熟练,学生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少,这不仅不利于能力的发展,而且对深化、强化知识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
从长远看,这样做只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而且,学生既不堪重负,又不敢违命,必导致学生集体抄袭。
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不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养成弄虚作假、消极应付的不良习惯,有百害而无一利。
10、请论述如何让作业的形式在设计上体现新课改精神?新课改精神要求:作业设计形式要多样性,要求要别样性,量要有差异性,内容有实践性,范围有开放行,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性。
<1>常规性作业(1)巩固性作业。
常规性作业的布置主要为巩固和落实认知目标服务,所以巩固性作业是非常重要的。
(2)思考性作业。
教师对作业的选材、内容、形式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紧扣时代步伐,加强应用练习,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在作业中要体现独立思考性,增设归纳、对比型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①归纳型作业。
化学知识杂而零碎,缺乏连贯性,归纳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归纳总结。
如每学完一章,要归纳该章的知识要点,几章学完后,要构建章与章的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通过这类作业的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点,而且学会了归纳总结的几种常见的方法:列表法、叙述法、图示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