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流资料整理物流三。

物流资料整理物流三。

第一章一、物流的概念美国的物流定义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概念为:物流是供应链运作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消费地之间实现高效且经济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2002年)定义特点:强调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强调正向和反向物流管理的功能。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1、物流过程一体化2、物流技术专业化3、物流管理信息化4、物流活动社会化5、物流活动国际化三、物流的基本构成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其中运输和仓储是主要功能,其他功能是伴随运输和仓储过程发生的辅助性功能。

四、物流对企业的作用(18页)1.物流是企业生产的前提保证物流对企业的作用有:(1)物流为企业创造经营的外部环境;(2)物流是企业生产运行的保证;(3)物流是发展企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2.物流的降低成本价值3.物流的利润价值4.物流的服务价值五、物流理论1. “黑暗大陆”学说1962年4月,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的文章。

文章认为“我们对物流的认识就像拿破仑当年对非洲大陆的认识。

我们知道它确实存在,而且很大,但除此之外,我们便一无所知”,这篇文章被公认为首次明确提出物流领域的潜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标志着企业物流管理领域的正式启动。

德鲁克用“黑暗大陆”来说明或形容物流,主要是指人们尚未认识和了解物流,这中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很多,其理论和实践还不太成熟;其二是在该领域内有很多可供开发的东西。

由于当时物流的“模糊性尤其突出”,实践中可探索的东西更多,如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照亮了这片“黑暗大陆”,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可能是一片不毛之地,也可能是一片宝藏。

“黑暗大陆”学说对物流的评价至今仍不失其正确性,因为在物流领域中未知的东西确实存在而且还很多,理论和实践都不够成熟。

2.“第三利润源”学说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依靠使用廉价原材料、人力资本等获取高额利润的传统方式开始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力逐步转向了流通领域,随之提出了实现物流合理化和节约流通费用的主张。

化发展。

按时间顺序排列,物流的这一作用被表述为“第三利润源”。

“第三利润源”学说最初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提出来的。

1970年,西泽修教授把其著作《流通费用》的副标题写作“不为人知的第三利润源泉”,认为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

非但如此,对国民经济而言,物流也是国民经济中创利的主要领域。

同样的解释还反映在日本另一位物流学者谷本谷一先生编著的《现代日本物流问题》一书和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编著的《物流管理手册》中。

后来“第三利润源”才逐步在其他国家流传开。

与“黑暗大陆”说法略有不同,“第三利润源”学说是对物流价值(或物流职能)的理论评价,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重视物流管理和深化理论研究的实际情况。

在经历了1973年的石油危机之后,物流“第三利润源”的作用己经得到证实,物流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得到巩固3.“效益背反”学说“效益背反”学说表明在物流系统中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也即物流系统中的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系统中的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亏的现象,往往导致整个物流系统效率的低下,最终会损害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的利益。

在认识到物流系统存在着“效益背反”的规律之后,物流科学也就迈出了认识物流功能要素,寻求解决和克服物流各功能要素效益背反现象这一步。

系统科学的广泛应用为此提供了新的视野,人们不仅可以将物流系统细分成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功能要素来认识,而且还可以将这些功能要素的有机联系寻找出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进而有效地解决“效益背反”,追求总体的效果。

这种思想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中有着不同的表述,如美国学者用“物流森林”的概念来表述物流的整体观点,指出对物流的认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物流的总体效果是森林的效果,即使是和森林一样多的树木,如果各个孤立存在,那也不是物流的总体效果,这可以用一句话表述为:“物流是一片森林而非是一棵棵孤立的树木”第二章一、物流战略制定的必要性与原则(一)物流战略制定的必要性首先,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制定合理的物流战略;其次,企业竞争加剧突出了物流战略的重要性;最后,物流技术与手段的发展,使物流竞争比任何时期都要激烈,更需要在战略上来指导物流活动。

(二)物流战略制定的原则总成本的概念:物流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会出现效益相互抵消的问题,要平衡各项活动使得整体达到最优。

延迟战略: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把握使产品具有特性的工序往后推,最好能够推到接到订单之后。

个性化和多样化分拨:根据不同的顾客服务要求、不同的销售水平和不同的产品特征,把各种产品分成不同的等级,进而确定不同的库存水平,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和线路等。

第三章一、理解运输的功能与原理运输主要有两大功能:产品转移和产品短期储存(一)产品转移运输首先是实现了产品在空间上位移的职能。

运输的主要职能就是将产品从原来所处的地点转移到规定的地点,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以最少的费用和合理的时间完成产品的运输任务。

(二)产品短期储存运输还可以实现对产品进行临时储存的职能。

如果运输中的产品需要储运,而在短时间内又将再次运输,并卸货和装货的费用可能会超过储存在运输工具(如汽车)中的费用时,就可考虑将运输工具作为产品暂时的储存地点。

二、多式联运的概念与特点什么是多式联运?答:简言之,多式联运就是指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接管货物的地点运至指定交付货物的地点。

多式联运在组织生产活动中的特点:1.代理性2.协同性3.通用性4.全程性5.简便性三、集装箱运输的概念与优势集装箱运输:以集装箱作为运输单位进行货物运输的一种现代化的运输方式。

在集装箱运输过程中,采用集装箱装载货物,通过一种或几种交通运输工具的联合,将货物直接运达收货地。

优势:1.有利于提高运输质量,减少货损货差。

2.节省各项费用,降低货运成本。

3.提高了装卸效率,加速了运输工具的周转。

4.简化了货运手续,便利了货物的运输。

四、包装合理化的主要表现形式1.包装的轻薄化2.包装的单纯化3.符合集装单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4.包装的机械化第四章1装卸搬运的合理化的表现形式(1)防止和消除无效作业●尽量减少装卸搬运次数●避免对无效物质的装卸搬运●避免过度的包装●尽量缩短搬运距离(2)提高作业对象的“活性”(3)充分利用重力和消除重力影响(4)利用机械化作业,实现“规模装卸搬运”(5)推进集装单元化(6)合理选择装卸搬运方式(7)创建“复合终端”3库存的分类(1)按顾客对物品需求的重复次数分类●单周期库存●多周期库存(2)按客户对库存的需求特性分类●独立需求库存●相关需求库存4库存的作用与弊端(1)作用:●维持销售产品的稳定。

●维持生产的稳定●平衡企业物流●平衡流通资金的占用(2)弊端:●占用大量资金●增加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与管理成本●掩盖了企业众多管理问题第五章一、配货作业方法(一)摘取方式摘取方式(又叫拣选方式),是指在配送中心分别为每个用户拣选其所需货物,此方法的特点是配送中心的每种货物的位置是固定的,对于货物类型多、数量少的情况,这种配货方式便于管理和实现配送工作的现代化。

摘取式的优点是:以出货单为单位,一人负责一单,出错的机会较少,而且易于追查。

有些配送中心以摘取式进行配货,甚至省略了出货验放的工作,而由拣货员兼任出货验放的工作。

摘取式的缺点如下:1、作业重复太多,尤其是热销商品,几乎每张出货单都要走一趟仓库,容易在这个地区造成进出交通拥堵、补货不及时等现象。

2、人力负荷重。

出货单的品类多,每单项数量少的时候,人力作业的负担很重,每人(拣货员)拣取单数与工作时间成反比。

(二)播种方式播种方式(又叫分货方式),是将需配送的同一种货物,从配送中心集中搬运到发货场地,然后再根据各用户对该种货物的需求量进行二次分配,就像播种一样。

播种式的配货法需要相当的空间作为待验区,对于仓储空间有限的业者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而且出货时间必须有一定的间隔(要等到这一批的出货单全部拣完、验完),不能像摘取式西化那样可以逐单、连续出货。

二、车辆西装的原则1、为了减少或避免差错,尽量把外观相近、容易混淆的货物分开装载。

2、重不压轻,大不压小,轻货应放在重货上面,包装强度差的应放在包装强度好的上面。

3、尽量做到“后送先装”。

由于配送车辆大多是后开门的厢式货车,故先卸车的货物应装在车厢后部,靠近车厢门,后卸车的货物装在前部。

4、货与货之间、货与车辆之间应有一定的空隙并适应衬垫,防止货损。

5、不将散发臭味的货物与具有吸臭性的食品混装。

6、尽量不将散发粉尘的货物与货物混装。

7、切勿将渗水货物与易受潮货物一同存放。

8、包装不同的货物应分开装载,如板条箱货物不要与纸箱、袋装货物堆放在一起。

9、具有尖角或其他突出物的货物应和其他货物分开装载或用木板隔离,以免损伤其他货物。

10、装载易滚动的卷状、桶状货物,要垂直摆放。

11、装货完毕,应在门端处采取适当的稳固措施,以防开门卸货时,货物倾倒造成货损或人身伤亡。

三、保管型仓库与配送中心的区别四、流通加工与一般的生产加工的差别:1、加工对象不同。

流通加工的对象是进入流通过程的商品,具有商品的属性,而生产加工对象不是最终产品,而原材料、零配件及半成品。

2、加工目的不同。

流通加工大多是简单加工,主要是解包分包、裁剪分割、组配集合、废物再生利用等,而生产加工一般是复杂加工。

3、加工目的不同。

流通加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流通、运输、储存、销售、用户以及便于物资充分利用,而生产加工的目的在于创造物资的使用价值,使它们能成为人们所需要的商品。

4、所处领域不同。

流通加工处在流通领域,由流通企业完成,而生产加工处在生产领域,由生产企业完成。

第六章一、物流信息系统功能第一层次:交易系统用于启动和记录个别的物流活动的最基本的层次。

交易活动包括记录订货内容、安排存货任务、作业程序选择、装船、定价、开发票,以及消费者查询等。

第二层次:管理控制要求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功能衡量和报告上。

功能衡量对于提供有关服务水平和资源利用等的管理反馈来说是必要的。

第三层次:决策分析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决策应用上,协助管理人员鉴别、评估和比较物流战略和策略上的可选方案。

典型分析包括车辆日常工作和计划、存货管理、设施选址,以及有关作业比较和安排的成本——收益分析。

第四层次:制定战略规划主要精力集中在信息支持上,以期开发和提炼物流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