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挫折教育摘要: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八十”,这说明幼儿时期的教育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课题将在挫折及挫折教育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幼儿个体、家长及教师三个角度分析影响幼儿挫折教育的因素,然后进一步介绍幼儿挫折教育的内容,最后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幼儿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对策:利用现实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主动创设挫折情境,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利用榜样作用,鼓励与要求相结合进行教育,创设家园合作教育模式。
希望能对幼儿挫折教育的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幼儿教育,挫折,挫折教育近年来,许多调查研究结果和新闻报道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心理比较脆弱,无法承受生活环境中的压力和挫折,不能很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便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许多研究者认为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八十”,就是说明儿童时期的教育对人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过积极的挫折教育,当他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能够经受挫折的考验,给自己开拓出可以容纳自己奋进的心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
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积极的挫折教育,长大后一且遭遇挫折、失败,就容易爆发“人生危机”。
所以,幼儿时期承受些挫折是人一生的宝贵财富,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在当今社会尤其必要。
一挫折、挫折教育的概念界定(一)目前国内学者绝大多数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挫折下定义的:1 朱智贤认为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1]2 冯江平将挫折定义为“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
[2]3 吴金林认为挫折是“主体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受到的阻抑”。
[3]4 李海洲、边和平认为狭义的挫折“专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广义的挫折“泛指一切能够引起人们精神紧张、造成疲劳过度和心理变化的刺激性生活事件”。
[4]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挫折的概念虽然存在多种表述方式,但其内涵基本一致:一是受挫折的人存在某种需要或动机;二是挫折的主客观情境相同;三是受挫折的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一样。
(二)对于挫折教育的基本含义众说纷纭。
目前存在着“挫折教育”、“抗挫折教育”、“磨难教育”、“逆境教育”等多种名词,定义如下:1向守俊,张大均认为挫折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
[5]2 王景定认为挫折教育是“通过展示人类社会活动中的挫折因素,培养人们正确认识、驾驭挫折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6] 3雷鸣强从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角度提出逆境教育,认为逆境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难题,要幼儿动身、动心、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对他们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的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着困难上的坚强意志。
”从以上学者对挫折教育基本含义的理解可以看出,挫折教育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二是针对社会生活当中的挫折;三是以增强承受挫折、克服挫折的能力为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幼儿挫折教育的内涵,它主要是指幼儿教育中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幼儿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能力的教育。
二影响幼儿挫折教育的因素分析由于幼儿自身的特点,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幼儿个体本身,父母和教师的启蒙、引导和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从根本上培养并提高儿童的抗挫能力,必须要找出导致儿童产生挫折感的内部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因素。
(一)幼儿个体因素幼儿挫折教育在于从小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影响幼儿抗挫折能力的个体方面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幼儿的体质幼儿的体质是影响其抗挫折能力的因素之一。
身体比较虚弱,经常生病的幼儿在面临挫折时往往表现出更多的逃避和退缩行为,而身体比较健壮的幼儿无论是面对生活领域的挫折,还是学习和交往领域的挫折都能够以较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应对。
2 幼儿的自信心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研究表明,缺乏自信心的幼儿面临挫折时往往表现出更多的逃避和退缩行为,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幼儿的抗挫折能力都是比较弱的,而拥有自信心的幼儿无论是面对生活领域的挫折,还是学习和交往领域的挫折都能够以较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应对。
自信心较强的幼儿在别人否定自己时,仍然肯定自己、相信自己。
相反,自信心不足的幼儿听到他人对自己的否定性评价时的反应通常是否定自己。
3 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好奇心和兴趣也是影响幼儿抗挫折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好奇心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驱动作用。
在碰到困难与好奇并存时,好奇心强的幼儿往往能够战胜畏难心理,采取行动克服困难,从而达成目标,而好奇心较弱的幼儿往往更多地受到挫折情境的困扰而放弃目标。
在面临挫折情境时,兴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或者说,在幼儿感兴趣的方面或领域内,幼儿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强。
(二)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家庭是人生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对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1 过分溺爱使孩子在生活中少受挫折如今的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父母、祖父母等的全方位宠爱,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儿童,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爱”包裹着。
冬天棉帽绒袜,裹得严严实实,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上学时有家长送、放学时有家长接。
家长晴天送水,雨天送伞,生怕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
在家里,几代人护着,大人事事顺着孩子,孩子说一,家长不能说二,孩子哭了家长就哄。
大部分家长出于对幼儿的保护意识,会有意识地避免幼儿受挫折,尽力为幼儿营造一帆风顺的体验。
由于家长的娇纵、溺爱,现在的孩子很少真正体验生活的磨练,没有经历过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他们个性非常的脆弱,往往经受不住困难和挫折,一旦让他们独立生活,就会暴露出抗挫折能力十分薄弱的缺点,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困难。
2 家长对幼儿的忽视导致幼儿心理受挫除了溺爱会让幼儿受挫能力降低外,家庭不和睦、家长少时间照看孩子和动辄对孩子打骂也会让幼儿感到心理受挫。
父母的关爱对于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要。
得到父母充分的关心和重视的幼儿往往更有勇气去面对挫折,而得到父母关心较少,或者感到父母对自己不够重视的幼儿,在面临挫折情境时,内心就会缺乏勇气,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教师教育方式的影响幼儿园对幼儿个性发展起重要作用,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幼儿自从入园以后,大多数时间是在幼儿园里和教师一起度过的,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渗透于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环节。
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对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 教师的教学态度影响到儿童受挫心理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园老师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有耐心地教导幼儿的,但有的时候面对个别幼儿的情况,他们也常常显得很无奈。
因为有些幼儿非常的脆弱,只能受到表扬,不能接受批评,甚至语气重一点也不行;有的幼儿胆子小,害怕教师,不愿意让教师管着自己,以哭来要挟老师;有些幼儿逆反心理较强,越批评越对抗,对于受不了批评的幼儿,教师们总是小心地呵护着,即使幼儿做错了也不敢说。
而有时候,有的老师偶尔也会生气训斥,或者对该儿童产生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在以后的教育中会对该小孩产生厌恶,从而使该儿童产生受挫之感。
2 教师与家长教育方式的差异引起儿童的挫折感根据有关资料,许多教师都认为在培养幼儿的抗挫折能力时难以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当面临挫折情境时,抗挫折能力较弱的幼儿往往采取回避或退缩的行为。
这时候教师一方面鼓励,一方面还会持续要求幼儿按照教师期望的去做,给幼儿施加一定的压力。
但是有的幼儿会把这种情况告诉家长,家长如果认为孩子没有错的话,就会来园找老师询问或提出意见。
这种情况使教师感到非常为难,一方面要担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另一方面还要向不理解教师工作的家长耐心地进行解释。
对于这类幼儿,教师一般都不会再要求他们。
在幼儿园,老师会给儿童施加一定的压力,让他们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所以对于那些在家里父母比较溺爱和习惯了依赖的小孩来说,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差异让他内心产生落差,从而产生受挫的感觉。
三幼儿挫折教育的内容挫折在一个人学习、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
在人类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专家、家长和社会普遍关注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幼儿成长、教育和环境新变化的现实需要。
只有充分认识幼儿挫折教育的内容,我们才能更好的实施幼儿挫折教育。
(一)教育和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与面对挫折著名心理学家马洛斯认为,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
而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是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帮助儿童克服挫折,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在教育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让孩子经历挫折,而不注重在孩子经受挫折同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就会使孩子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
因此,当儿童在挫折面前产生“逃避”的念头时,我们首先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挫折,在情感和认识上让儿童初步懂得挫折是每个人一定会遇到的。
作为教师和家长,在儿童遇到种种挫折时,首先要教会儿童正确对待,既不过分夸大挫折的正面作用,也不否定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应该积极地引导儿童使其认识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顺境可以出人才,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往往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其生命力、竞争力大大超过顺境中成长起来的人。
挫折一方面可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可给人以教益和磨练,从而使儿童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了解挫折的特点,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教育幼儿不被挫折吓倒,指导孩子正确对待挫折,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同时对孩子战胜困难的愿望和能力多肯定表扬,最终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和战胜挫折。
如在语言活动中,多采用表现幼儿勇敢、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教材,如“聪明的乌龟”、“邱少云的故事”等等,教育幼儿要敢于面对困难,对自己有信心。
并注意观察,发现幼儿有勇敢、不怕困难的表现时及时给予赞许、表扬,发动全班幼儿去学习他们。
在学习活动中,对待幼儿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克服困难,独立完成任务。
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和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与面对挫折。
(二)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增长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基础。
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少,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当他们面临困难的时候,成人常常替他们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可能有对挫折的充分感受和深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