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方程复习课教学的设计及反思
复习课不同于练习课. 一节课,若学生练得太多,老师固然
轻松,但由于学生无法形成知识系统,学生会觉得这样复习乱而无益,收获不大;若老师讲得太多,重视技巧,忽略基础,师生双方都会疲惫不堪. 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对复习感到厌烦,不但没有起到
“温故知新”的效果,还削弱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劲头. 复习时,应对复习课的形式进行新的尝试,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要把课本比较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知识链,建立知识点系统框架,
着重培养学生对旧有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与应用知识能力,并鼓励
学生大胆尝试用新方法解决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很像美术上的素描手法. 素描可以用单色线条(也可以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或涂抹成面等方式来表
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绘画那样重视总体和彩色,而是着重结构和形式.
前段时间笔者用素描的方式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直线与
方程(单元复习课)” . 本文围绕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反思过
程,谈谈复习课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教学内容分析平面解析几何联系着“代数学”和“几何学”,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基本了解平面解析几何的理论基础,掌握直线与方
程的联系,并学会利用直线的方程解决相关几何问题的目的在解析几何中,直线是最简单的曲线,方程的形式也较为简单,相关的位置关系也是学生在初中已经获得的认知,因此,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应以理论依据为基石,熟悉方法为目的,使学生获得快速有效的发现问题本质并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整合,对直线与方程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明确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几个具体题目的分析与解答,锻炼学生自己构造题目,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
问题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情感态度:锻炼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与清楚辨析;(2)熟练运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根据题设合理选择适当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直线与方程是解析几何中较为重要和基础的内容,笔者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是想尽量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添加条件,逐渐丰满题目,用素描的方式渐渐完成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复习. 因此采取了如下的教学设计思路:一道开放性问题开路f温故知新―师生讨论f借助三角形模型
找点的轨迹f三角形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f平行四边形模型―一道综合题及其变式. 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变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1. 一道开放性问题开路(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直线与方程这一章,请问过一个定点可以作多少条直线?
生:无数条.
师:平面上一个点不能确定一条直线,那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确定一条直线呢?
教师活动:展现几何画板上的题目.
设计意图:引出直线方程.
问题 1 :“已知点A(5,-1 ),,请你加一个条件,确定
一条过点A的直线,并求此直线方程”.
稍后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由一道开放性问题开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
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联想. 开放性问题自由空间很大,可以由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解答过程中熟练公式.一个问题融合了直线方程的四种特殊形式和一般形式的相互转化,在
解题过程中教师及时点拨提醒四种特殊形式的适用范
围. 学以致用,让学生体味知识的应用
设计意图:应用学生自己添加的条件,逐渐丰富题目,串联知识点. 复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及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简单
的圆的方程作图找轨迹方程. 鼓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体验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图,利用已有知识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作图实践.
问题(2)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及复习直线的位置关系一一垂直. 问题(3)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及复习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问题(4)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 并且,后三问均可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教师活动:利用几何画板操作类按钮使每一个小问题逐一呈现,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生1根据三角形三顶点不共线,(1)点C为“直线AB外的任何一点” .
问题(2)学生回答时忽略了三个点都有可能为直角顶点的分类讨论:以A为直角顶点时,C点是过A点且与直线AB垂直的直线(除点A外);以B为直角顶点时,C点是过B点且与直线AB垂直的直线(除点B外);以C为直角顶点时,C点是以AB为直径的圆(除点A、B外)•师生讨论,板书应用到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 几何画板演示如图 1.
问题(3)三个点都有可能为等腰三角形顶点进行分类讨论:以A为顶点时,C点是以点A为圆心,以|AB|长为半径的圆除直线AB与圆交点外;以B为顶点时,C点是以点B为圆心,以|AB| 长为半径的圆除直线AB与圆交点外;以C为顶点时,C点是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除线段AB中点外•师生讨论,板书求|AB|长应用到的知识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总结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解析几何的内容中,直线是相对简单的曲线,但却是学生
正式接触解析几何方法的
开始,因此,对于概念的辨析与巩固是复习小结课的重中之重. 本节课的关键是利用直线的方程解决相关问题,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笔者基本上采取例一一练紧密结合的教学步骤,先将问题抛出,由学生自己在编题过程中归纳知识点,再经由师生共同分析题目、教师板演解题的规范过程,然后紧接着给出练习,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师生的双向交流中,让学生自己考查自己,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灵活调整教学进度,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整个课堂过程就如美术上素描一般,让学生自己添加条件,一点点丰富内容,最后画出整个知识点的脉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