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收入群体成因及对策思考

低收入群体成因及对策思考

低收入群体成因及对策思考
耿车党政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四大建设中,又要从小处“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走共同富裕道路。

围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把基尼系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着力点在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

近年来,我区发展步入快车道、良性循环,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甚至产生新的低收入群体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资料查询,今年二季度耿车镇涉及弱势群体的上访共15人次,占全镇上访量的37.5%,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上升趋势。

反映的问题主要有:生活困难、疾病求助、下岗失业、由于突发事件受到伤害、住房、养老、低保、残疾人求助等。

低收入群体的问题尤其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问题已逐渐成为我镇乃至全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低收入群体形成主要原因
低收入群体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于家庭客观条件、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制约,也有来自主观行为、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据调查问卷统计主要原因有:
1.自身素质原因。

大部分低收入群体文化水平较低,
1
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以致不太能接受新观点、新事物,自我发展的空间狭小。

同时,低收入群体还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缺乏、劳动力素质不高、发展生产的资金缺乏等问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自力更生和发展。

2.自然灾害原因。

低收入群体拥有社会资源量少,物质条件困难,社会关系有限,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较低。

譬如: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他们受到的打击更严重,往往“致命”,长期难以恢复生活、生产。

仅2010年我镇因雪灾、9.7汛灾、旱灾受灾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就近300人。

3.子女上学原因。

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子女上学对每一个家庭都是一笔沉重的开支,义务阶段外的教育费用更高,尤其是高等教育,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1万多。

而2010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5万元,农村人均收入只有7500元左右。

这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即使有捐资助学、助学贷款也无法承受。

4.因病致贫原因。

2011年我镇有3.7万人(包括流动人口)参加了新农合,覆盖率达99.9%以上,基本上可以满足群众普通疾病的医疗保障。

但如果发生大额医疗费用,个人需要支付的部分比例较高,低收入群体就难以承受,甚至雪上加霜,债台高筑。

二、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思考
低收入群体不仅需要通过增加收入,不断改善物质需
2
求,也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广泛关注,自觉维护他们的权益。

(一)加快经济发展,实施产业带动。

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探索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模式、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培育一批竞争能力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让农户能依托这些龙头企业,发展高效农业。

如我区瑞克斯旺、利华农业生态园、洋北西瓜产业基地等高效农业产业园,与之合作的大部分农民已经尝到了甜头,他们的年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是大力兴办发展所需资金少、包容性强、容纳劳动力较多的社会服务业,如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三来一加等,也可以引导居民发展起步易、见效快的小型加工业、批零商业、小摊点餐饮业等,帮助低收入群体拓宽生产经营门路。

三是发挥能人大户和基层干部的致富示范作用,通过实施“一帮一”、“一带一”活动,因“户”条件而异,因“人”能力而异,形成项目带动、科技带动、创业带动,不断增强低收入群体造血功能。

(二)突出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

一是由政府出资或支持、引导多渠道出资来购买公益岗位,优先安排给低收入群体就业,尤其是年龄偏大、文化和技能偏低,缺乏就业竞争力的“4050”人员。

二是强化对低收入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

宿城经济开发区附近的一些企业,普通工人的每月的收入一般都超过一千元,而掌握了一定技能的技术人员可以拿到两千甚至更多。

现在特殊时期更需要我们逆向思维,在广拓信息收集渠道、提高劳动力组织
3
化、规模化程度的基础上,加大劳动力输出的力度。

积极争取阳光培训、扶贫培训等各种技能培训,了解乡镇企业、经济开发区企业及其他地方用工单位所需专业工种、用工人数等相关情况,联系企业,采取订单式和定向式培训方式,组织全区规模较大、资历较深的如宿城职教中心、扶贫技能培训中心、淮海技术职业学校等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对低收入群体开展技能培训,采取“送岗位上门”、“送人上岗位”的方式,提高培训后的技术人员就业率及收入。

三是落实更加优惠的就业再就业政策,特别是对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在税收减免、扶贫小额贷款、培训补贴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扶上马、送一程,进一步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救助力度。

一是落实城乡低保自然增长机制,加强基础低保建设的规范化管理,按省市区规定的标准切实落实低保资金,并做好督促检查工作。

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同步结算平台建设,实现医疗救助与城镇医疗保险、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共享资源,使医疗救助制度发挥更大作用,并积极向上争取救助资金,尽最大力量保障困难群众“病有所医”。

三是全面落实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和农村五保生活补助工作,积极解决救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扶助。

一是加强舆论引导,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倡导“助人自助”理念,引导社会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

如在市区繁
4
华街道、商业区定期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发动企业捐款捐物,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扩大司法援助覆盖面,维护低收入群体合法权益。

二是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就是城乡教师的定期轮流调动,让农村孩子也能接受较高质量的教育。

同时,进一步加大捐资助学的力度,降低助学贷款的门槛,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学生能接受高等教育。

三是关注两孤心理需求,发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支持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做“爱心子女”、“爱心妈妈”,让孤寡老人在晚年享受到普通老人的天伦之乐,让孤儿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低收入群众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群体,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帮助他们提高收入,还要理解、尊重他们,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引导,帮他们树立信心,重燃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

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