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消费行为分析

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消费行为分析

摘要 (1)Abstract (1)关键词 (1)Keywords (1)一、低收入人群的界定及构成 (2)1、我国关于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界定方式 (2)二、重庆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状况 (5)三、重庆城市低收入人群消费状况个案调查分析 (6)1、消费状况分析 (7)(1)每月的食物支出 (8)(2)生活用品支出 (8)(3)医药支出 (8)(4)水电气物管费 (8)(5)教育支出 (8)(6)住房支出 (8)四、城市低收入人群消费现状反映出的问题以及成因 (8)1、城市低收入人群消费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8)(1)可支配收入低 (9)(2)生活消费水平低 (9)(3)支出随物价水平而波动 (9)(4)消费增长缓慢,远低于平均水平 (9)2、造成以上问题的成因 (9)(1)就业的压力大,收入增长不稳定 (9)(2)公共政策不健全 (10)(3)消费心理障碍 (10)五、改善城市低收入群体消费水平的对策 (10)1、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11)2、健全公共财政政策 (11)3、改善就业环境 (12)参考文献 (12)附录(重庆市低收入人群消费行为调查) (14)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消费行为分析——以重庆为例重庆工商大学 11社会学郑兴权指导老师:郑从金摘要: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作为城市生活的弱势群体,他们仅有的收入只够维持温饱。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使社会财富共享,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关注低收入人群。

解决低收入人群消费问题,对于拉动内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深渊的意义。

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欲望强烈,但是他们的消费受到他们收入水平的严重限制,所以最迫切的就切实地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

Abstract:Urban low-income people living in the bottom of the city, as a vulnerable group of city life, their only income only enough food and clothing.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make social wealth sharing,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must pay attention to low-income people.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income consumption, for stimulating domestic dem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a deep meaning. Low-income people's consumption desire strong, but their consumption severely limited by their income level, so the most urgent is to actually improve their income level, improve the lives of low-income urban population.关键词:城市低收入人群消费行为个案调查成因对策Keywords:Urban Low-in come people Consumer behavior Case investigation Reason of the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一、低收入人群的界定及构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不断壮大,也随之而产生了一个广大的群体——城市低收入人群。

城市不断扩大,发展不合理,居民不断增多和城市分配水平差距拉大,导致我国城市居民在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情况下,城市低收入群体还是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这也就加大了国家在统筹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问题上的难度,同时也极大地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刻,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对城市低收入人群的重视程度,对于实现社会公平与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我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界定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以收入标准来划分低收入人群,例如按照居民的收入划分为五个等分,而把收入最低的20%的居民就列为低收入人群。

在中国,“《中国统计年鉴》中按收入情况将家庭分为七个部分,即最低、低、中低、中、中高、高和最高收入,除最低、低、高和最高占的人口比例为10%外,其他各组的比例均为20%”1。

这其中用到的指标有两个,即城市居民平均年收入和城市居民的平均年可支配性收入。

城市居民年收入是指城市户口的居民一年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其中包含薪酬工资等固定收入和其他类型一次性的收入;城市居民平均年可支配性收入是指城市居民一年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再除去税收和获得补贴之后所得到的实际的收入。

本文就以“最低”和“低”作为分析和研究的重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改革开放解放了中国的市场,解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让中国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均衡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的成果。

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处于全球领先,当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当中国的城市发生这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同时,城市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生活在城市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数量具有相当的规模却默默无闻而丝毫不引人注意,他们就是城市低收入人群。

城市低收入人群他们的学历一般不高,劳动技能比较单一,平均的年龄偏高,因此他们在社会劳动市场中的竞争力弱,工作不稳定,且面临医疗住房等严峻的问题,是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在我国19531陈慧、陈学武《城市低收入人群界定及其活动——出行研究》年到198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低收入人群主要是指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三无”对象。

但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城市出现了一种新的城市贫困现象,城市低收入人群也由此产生。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市场经济体制和以之相适应的分配制度而造成的贫富差距,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渐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社会的财富越来越集中,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随之低收入人群也越来越多。

2011年2013年人数(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元/年)人数(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元/年)最困难(5%)3453.4 6445.5 4144.1 7734.6 最低(10%)6906.8 7819.4 8288.2 9383.3 低(10%)6906.8 11751.3 8288.2 14101.6 中低(20%)13815.8 15880.7 16578.9 19056.9 中等(20%)13815.8 21439.7 16578.9 25727.7 中高(20%)13815.8 39215.5 16578.9 47058.6 高(10%)6906.8 49531.7 8288.2 59438.1 最高(10%)6906.8 64460.7 8288.2 77352.8 *2011年和2013年城镇收入调查,其中最低包括最困难,2011年城镇人口69079万人,2013年城镇人口82894.8万人,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该表为2011年和2013年国家统计局对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明显地反映了收入分配的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

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低,且增长速度缓慢,远低于其他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速度。

2、中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构成(1)城市“三无”人员,也就是城市中的低保人员,他们的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丧失基本劳动的能力,没有法定抚养义务人。

这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低收入人群,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对贫困人口的划分,主要包括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社会优抚对象,他们主要依靠民政部门长期救助。

(2)城市中的贫困无业者,他们拥有基本的劳动能力,但是收入低且收入不稳定,家庭的人均收入仍然低于当地城市低保线或贫困标准。

就业安置困难的人员、生活没有保障的城市复员军人以及刑满释放人员也属于此类。

(3)在职职工领取低工资、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金、下岗人员领取基本生活费、失业人员领取失业救济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城市低保线或贫困标准的贫困职工。

城镇贫困职工包括,因企业亏损和结构性调整下岗的职工,破产企业失业职工,运营不善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在职职工及退休职工。

这一类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显形的城市贫困人口。

(4)体制外人员。

主要是指城市外来人员中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的人员,这类人虽然在城市中,但是城市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被城市边缘化,主要由农民工以及流浪乞讨人员构成。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进入城市。

在城市中的农民工一般是没有医疗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的,也无法享受到城市的福利政策和社会救助。

而他们所从事的的一般都是短期的体力工作,工作不稳定,被解雇或者进入城市后找不到工作的都占有很大比例,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大问题。

而流浪乞讨人员,根据民政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 ,将那些在城市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合法的收入来源、没有正当职业的外来人员称为“流浪者”,把以沿街乞讨的方式获取钱物的人员界定为“乞讨者”。

流浪乞讨人员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三无流浪人员”,主要分为流浪儿童和成年流浪者;二是乞讨人员,其中分为职业乞丐、残疾人乞丐、无返乡能力的临时性乞丐等。

流浪乞讨人员处于四处流浪的“生活无着”和“相对生活有着”的不确定的转化过程中。

(5)新失群体,包括待业青年和失业的大学毕业生。

待业青年没有收入的来源,在经济上基本只能依赖父母。

而我国的待业青年啃老的现象非常严重,根据我国的老龄化研究中心所公布的一组数据中显示,我国家庭中“老养小”的家庭比重为65% ,而这其中“啃老族”所占比例为30%,即为成年人被老年人养着。

而由于我国的人口现状,大量独生子女的成年,但是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无法提供足够的就职岗位,这种“啃老”的现象依然会持续地增加。

专家估计,在未来的数年中,城市里新增的劳动力的就业率将会在40%—50%之间,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新增的劳动力人口将会进入待业的状态,成为待业群体。

而失业的毕业大学生,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大量增加,城市中没有这么大的职位容量,他们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却在城市中游荡奔走,昔日的“天之骄子”,逐渐沦落成为一种新的失业群体,“毕业即失业”已成为现在大学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他们在繁华的城市中无所适从逐渐迷失,这种严峻的社会现状和因此而形成的巨大的心理反差,让他们难以接受,失业的毕业大学生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