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模拟题(一)一. 论述题(20分*3=60分)1. 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论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3. 论述公共政策问题与社会问题、公共问题的关系。
二.分析题(40分*1=40分)分析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公共政策分析模拟题(一)参考答案一、论述题1. 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
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
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中,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
①实行总统制的国家②实行议会制的国家(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①实行联邦制的国家②实行单一制的国家2.论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所谓公共政策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
其功能有四个: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管制功能。
导向功能:(1)作用方式,有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2)从作用结果看,有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同时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
分配功能: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管制功能:是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管制。
3.论述公共政策问题与社会问题、公共问题的关系。
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成千上万,无边无际。
旧的问题刚刚解决甚至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人类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步和发展的。
政府的功能和公共政策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及时和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
所以“问题”是任何公共政策的起点。
但是,在何时何地、通过什么方式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却不确定。
这取决于特定的问题是否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进而引起当局的关注,即由公共问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并进一步合法地进入公共政策的议程,最终成为政策决定。
所谓问题是指社会现状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往往是产生社会紧张状态的原因。
问题概念是极为宽泛的,可以是个人问题,也可以是社会问题,但大量的问题属于个人范畴。
个人问题不一定是社会问题。
某个个人或组织可能将某件事看成是问题:例如,将缺少某种罕见疾病的知识看作一个问题。
尽管对他们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是真实的,对于其本身可能也是重要的或必要的,但是这时受影响的只是总体中的一小部分,他们的问题可能不会广为扩散到足以成为社会问题的程度。
当然个人问题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也可能成为社会问题,例如,艾滋病在早期就被大数人视为严重的个人问题。
只是当它影响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时候,包括婴儿、孩童、社会名流和体育明星,大多数人才将艾滋病视为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那些带有社会性、公共性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所谓社会问题,就是由社会内部矛盾引发的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失调,对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影响,由此产生的现实状态和期望状态的差距。
人与环境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在一定条件下会5;发社会问题。
然而,同样,并非所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都能成为社会问题,只有失调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不良影响,违背了社会公认的规范和价值准则,同社会发展方向相背离,社会上大多数人或相当多的人对这种社会现象持否定态度,它才能成为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往往具有公共性,但公共问题并不都具有社会性,它涉及的范围更宽。
一般而言,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是那些社会性的公共问题。
公共问题是公众性的社会问题,是人们的价值、利益或生存条件遭到某种威胁而出现的问题,有时也泛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某种危机和困境。
当社会问题只影响到与其有直接关联的群体时,这类社会问题的涉及面还是比较小的。
当某些社会问题的影响已不再局限在某个区域或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对人们利益的影响已不再是某个群体或某个层次的社会成员时,社会问题就转化为公共社会问题了。
从社会的特殊问题转化为社会的公共问题有两种可能:一是原来的社会问题还处在孕育阶段,矛盾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一旦问题暴露,就被人们觉察,从而产生政策要求;二是一些社会问题虽然一开始就很严重,但在初期可能仅仅局限在一定的区域或个别领域,当问题扩大、蔓延后,就会转化为社会公共问题。
其标志是出现公众性诉求。
当公共权力主体体会到公众的公意并趋同于公众的诉求时,该问题就成为了一项公共政策问题。
就前因后果而言,政策问题就是“在一个社群中,大多数人察觉到或关心到一种情况,与他们所持的价值、规范或利益相冲突时,便产生一种需要、受剥夺或不满足的感觉,于是透过团体的活动,向权威当局提出,而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性”。
并不是所有的公共社会问题都能成为政策问题的。
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的公共管理机构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与时期都会有总体目标,公共机构所拥有的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资源、手段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个社会的公共管理机构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时期,只能将一部分社会公共问题确定为政策问题。
一般地说,当公共权力主体意识到社会公共问题已经妨碍整体社会发展,充分了解公众的公意注并认同这种公众的政策要求时,公共问题就变成为公共政策问题。
二、分析题分析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指: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由于“知识经济”是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经济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征:(1)知识化与信息化;(2)民主化;(3)科学化;(4)高效化。
(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
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和推动。
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持和推动。
以中国为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政府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们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与创新,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的"赶超战略"。
这些需要调整与创新的公共政策主要有:教育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促使本国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
公共政策分析模拟题(二)一. 论述题(20分*3=60分)1. 怎样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2. 怎样理解公共政策方案评估?3. 论述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
二. 分析题(40分*1=40分)分析系统分析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公共政策分析模拟题(二)参考答案一、论述题1.怎样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其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与阶级性,不存在超阶级的政策。
(2)整体性:政策是配套的政策,是个政策体系,这不仅表现在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3)阶段性:从动态的角度看,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
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从广义角度讲,政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政策制定阶段和后政策制定阶段(执行和反馈调节阶段)。
前一个阶段涉及问题觉察、议程建立、方案评估、政策采纳及其合法化等环节;后一个阶段涉及政策实施、信息反馈、效果评估、调整变更和政策终结等环节。
(4)层次性:公共政策有其层次要求,一刀切到底的政策往往是要碰壁的。
一般而言,高层次的政策对低层次的政策具有指导作用,但它往往都是概括性很强的原则规定,难以直接规范人们的行为,可操作性不强。
只有把高层次的政策逐层分解并加以具体化,才能使之转化为低层次、具有可操作性的辅助政策。
比如,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往往是从整个国家的全局出发,对地方政策具有宏观的指导性作用。
而地方政府应依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政策的目标群体,以中央政府的政策为框架,制定出适合本地区情况的政策。
(5)功能多样性:从目标取向看,有多种功能;从执行结果看,表现出多重作用。
从目标取向来看,政策具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分配功能、管制职能。
这些内容我们将在书中的政策功能部分加以讨论,这里不予详述。
从执行结果来看,政策表现出多重作用。
因为社会是复杂的,事物是变化的,所以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万无一失,它既可能导致人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也可能出现人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既可能有意料之中的事,也可能有始料不及的事;既可能有易于发现的显现功能,也可能有难以觉察的潜在作用。
以我国人口政策为例,其正功能不言而喻,可以降低人口增长速度,缓解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但它也有非常明显的负作用,即在未来的几十年里,(6)合法性:这里的合法性主要指公众对其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7)权威性:经过了合法化的过程,对公众才能具有约束力。
(8)稳定性: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2.怎样理解公共政策方案评估?注意的几点问题(1)目标统一。
(2)实事求是。
(3)发扬民主。
(4)评估每一个方案是否可行。
评估的系统内容(1)评估的内容:价值性评估分析。
可行性评估分析。
效应性评估分析。
协调性评估分析。
风险性评估分析。
(2)优化评估的方法:经验分析抽象分析比较分析效益分析风险分析成本分析综合分析评估的程序(1)确定目标。
任何政策方案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设计的,参加评估的各个方离民航票价改革方案听证会的召开只剩下9天了,任穗英今天上午总算收到了民航票价改革方案,文件是由发展改革委员会寄来的。
可是收到文件后,任穗英感到很意外,说没想到文件太大,一时半会儿很难消化,无法对它提出什么意见。
任穗英是7位消费者代表之一,他的身份是北京市工商局首都机场分局局长。
他介绍说,该文件使用A4纸,4号字,有207页,今天上午看了一上午,还不到20页。
总的感觉是,方案提出的基准价,和目前的现行价几乎差不多,要想对它提出质疑是很难的,因为文件准备得很充分,本身几乎找不出什么问题。
相对于经营者而言,消费者很弱势。
因此,要想通过听证会使机票降价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此外,他认为听证会安排的发言时间太短,每位代表首次发言只有10分钟;有没有第二次发言的机会,目前还很难说。
任穗英觉得即便提出自己的主张,但在短短的10分钟内,只能提出论点,至于论据,是很难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