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写作

写作

写作语言要连贯明课表要求【目标导航】1.多读书,丰富词汇,体会恰当、准确的词语以及语言连贯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2.品美文,交流讨论,赏析行文语言连贯、表达流畅、文笔优美的技巧与方法。

3.勤动笔,养成善于表达、勤于修改的好习惯,做到文字通顺,条理清晰。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课前自主学习: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1.下面这段文字不连贯,试着根据提示重写。

爸爸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

爸爸工作出色,经常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家墙上贴的那些奖状有很多都是爸爸的。

爸爸单位里有台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天都找不出问题。

爸爸下班回到家里,吃饭时突然想起了国外有过这方面的材料,就马上查阅了资料,并且连夜赶回单位抢修了,终于把机器修好了。

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

爸爸花很多时间陪家人。

周末,他常会领着全家人去郊游。

我们每次郊游,都看到了很美的风景,玩得非常开心。

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本地郊区旅游攻略的书,研究了好多条路线。

2.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

以《节日》为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600字。

3.你做过饭吗,或者制作过模型、修过自行车吗?试就你某次动手做事的经历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新课导入】在写作中,语言连贯通顺非常重要。

连贯与畅达一前一后,相互因果,又浑然一体。

要做到语言畅达,胸有成竹、思路明晰是关键。

美国教育家西奥多·海伯说得好:“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

”这就要求写作之前思维活跃流畅,如行云流水般,笔下自然就汩汩滔滔而不绝。

叶圣陶先生也教导我们:“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

”那么怎样做到语言连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本次写作课。

【写作要求】1.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2.有合理的顺序。

3.应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

【技法点拨】写文章和说话一样,应当做到语言连贯,衔接紧密,而不能前后脱节,条理混乱。

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

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都由许多句子组成,这些句子如果不连贯,就可能给读者造成困扰。

1.保持所述话题一致作文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要统一于一个话题,围绕着一个中心,语意才能顺畅。

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否则语言的连贯感就会随之减弱。

2.表述角度要一致在说明一个意思或描述一个对象时,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等)。

一个复句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个句子,表述的角度应前后一致,语言才能连贯。

3.顺序要合理写作时,要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表达的需要加以选择,并按一定的顺序合理安排,言之有序。

句段之间也要讲究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或者由特殊到一般、由总到分、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因到果等。

有的语段若出现话题的转换,需在话题与话题之间加上适当的过渡词(或句)。

4.语境要和谐一致保持前后事理相符,情景相宜。

尤其写景状物类文章,要注意语境因素,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等方面的特点。

比如景物有远近动静之分,色彩有明暗浓淡之别,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都必须和谐一致。

5.注意语言的衔接与呼应(1)词语的衔接与呼应。

比如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要在上文出现,所以代词指代句往往在后;表明话题的词句、提出大概念的词句往往在前;还要注意关联词语的前后呼应,方位词、数词的位置等。

(2)句式的统一。

看是长短句,还是整散句或单复句等,句式尽量统一,保持语脉贯通,语势畅达以及表达方式的对应。

(3)语意的呼应。

某一内容的表达方式会受到上下文某些语句意义的制约,如不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将受到影响。

(4)问答的衔接与呼应。

在设问句中,前句提出的问题,后句便要作出回答。

有的问题一连提出两个,便要兼顾两个问题作答,不能答非所问或者一概肯(否)定。

(5)文章结构的衔接与呼应。

议论文或说明文的文段往往开宗明义,以领起全文或全段;篇末或段尾简括总结,重申主旨。

据此对于首尾的选择就应着眼于那个具有提挈或收束作用的句子。

【范文引路】节日宇宙浩瀚,生命短暂。

每当夜深人静时,自己常扪心自问:忙忙碌碌所为何来?是否怅然若有所失?生命到底在追求什么呢,是一时快乐,还是时时快乐?有人告诉一位不快乐的国王:“找到世上最快乐的人,然后穿上他的衬衫,你就会快乐了。

”后来,国王终于找到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可是他穷得连一件衬衫都没有!有一位货车司机,每天都载花到花市卖。

有一回,他载女儿去上学。

女儿问:“爸爸,你喜欢载花吗?”爸爸说:“我喜欢载花,但我最喜欢载的还是你!”女儿看看美丽的花朵,脱口而出:“爸,这些花好漂亮!”爸爸说:“人不一定要生得漂亮,但却要活得漂亮。

”人的一生,追求的还不就是这颗漂亮的心吗!人生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天涯海角,而是当你站在镜子前面:望着镜子里陌生的自己!给自己一颗漂亮的心,你就能找到自己了。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顽强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给自己一颗漂亮的心,就能提高自己,拥有自己的一切。

有的人一生忙忙碌碌,却不得快乐,即使拥有整个世界,仍旧感受不到快乐的存在。

其实,快乐很简单,能够呼吸到自由新鲜的空气就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吗?心情快乐,自然就会拥有一颗漂亮的心。

享受生活的每一天,虽是平凡却不乏“节日”的韵味。

给自己一颗漂亮的心,就是给自己最好的赞赏。

点评:材料新鲜故事多,语言亮丽意蕴丰。

人家节日画上找,“我”的节日心中藏。

选材上,本文材料丰富,事例新鲜,接连使用了寻找快乐的国王、载花的爸爸和断崖边的百合三个寓言故事借事喻理,充分展示了考生积累丰厚的优势;手法上,考生注重打造亮丽的文采句,用富有意蕴的警句来闪亮全篇。

如果不信,请仔细品尝文中的长话短句,你是否也被这些堪作格言的句子深深打动了呢?课堂学以致用: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

(2)教师点评。

课后反馈总结课后达标检测: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课后教学反思:在平时的写作中,同学们经常会出现语句颠三倒四、逻辑不通的情况。

这一次写作课上,我针对这个问题教同学们如何做到语言连贯,同学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都很高,互动很活跃。

从学生们当堂的作文来看,确实有所收获。

郑桂华"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教学案例与分析我曾在上海一所学校初一年级上过一堂作文课,内容是“培养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之所以选择这项内容,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有明确的要求,如2011版课标7-9年级的阶段写作目标与内容中有“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的表述,但是据我了解,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把它转化为教学内容,或许还有不少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总之在教学中并没有实现课标的这一要求。

我这堂课的设计意图是,先要求学生就一个常规的作文题目列出他们最习惯选择的材料,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反思在选材上体现出的读者意识不足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带着读者意识重新选择材料,从而认识读者意识的价值,并掌握一些体现读者意识的方法,从而养成一定的读者意识。

下面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和我对部分教学活动的分析。

教学环节一:提供任务,检点自己的选材习惯这节课的启动性活动是以“我们的学校”为题,请学生思考2分钟左右,选出他自己想写的材料。

通过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想写的材料及内容,有14项内容,依次是:进门、教学楼、操场、教室、小花坛、清洁工阿姨、老师、羽毛球馆、同学们、朋友、和同学活动时的欢声笑语、图书馆、风土人情和特色、四大节日。

“我们的学校”是常见的作文练习题,题中所指的写作对象是学生所熟悉的,初一的学生在校园里已经生活一年多了(上海的小学5年,初中4年),对校园比较熟悉,学生讲到的校园建筑、景物,校园里的生活片段,学校的人员,也是容易想到的材料。

所以,在这个环节,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找不到写作材料,不少材料还称得上新颖或丰富。

而一般教记叙文写作中的选材,到这一步已经算完成任务了。

但是,若从“读者意识”的视角看这些材料,则需另当别论。

为什么这么说呢?正因为学生对自己的学校很熟悉,所以他们在选择材料时,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挑自己喜欢的地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己了解较透彻的内容,至于看文章的人对他选的这些内容是不是感兴趣,他最希望知道这个学校里的什么信息,则一点也没有被考虑进去。

而这些,就是“读者意识”要学习的。

接下来的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在选材上会遵循什么思路。

师生的交流如下:师:现在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回忆一下。

你怎么会想到这些东西要写?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思考中)师:刚才没有讲的同学也这样想一想:我的同学提到了这些地方,他为什么会提这些地方呢?生13:因为这些地方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常常接触到。

师:哦,是我们身边的,是吧?生13:而且很有标志性。

师:身边的(板书:1.身边的),“常常接触到”我们换一个表达方式是我们很……生:熟悉。

师:熟悉的。

(板书:熟悉的)非常好,这是我们写作中非常需要的一种态度。

还有她刚刚讲的另外一点是什么原因啊?生:有标志性。

师:标志性就是这个学校的特色。

标志性的,你这个讲的比“特色”好。

(板书:2.标志性的)还有吗?还有什么原因吗?她一下子贡献了两点哦。

同学们!很好!这就比刚刚想写哪里的问题要有挑战多了吧?你凭什么想到这些地方7生11:有自己的回忆。

师:有自己的回忆!这个“回忆”好,也就是说,有你自己的生活感受、经历。

(板书:3.自己的回忆)非常好!你有感受的东西。

(对另一举手学生)好,来!生14:自己喜欢。

师:嗯,太好了。

他从这一点(自己的回忆)进一步讲到是自己喜欢的。

(板书:自己喜欢的)大家发现没有,“身边的”是谁身边的?生:(齐声)我们。

师:(板书:在“身边的”前面加上“自己”)嗯,自己身边的,自己熟悉的,是不是?是自己学校标志性的。

是这样吗?我们发现,有一个什么(问题)?我们所有的出发点都在哪里呀?生:(齐声)自己!应该说,“引导学生反思”这个环节进行得很顺利。

初一的孩子很快发现,他们选的材料都是自己身边的、自己喜欢的、与自己有关的,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自己”。

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当然是抒发自己的感受、叙写自己的见闻,心中有块垒,不吐不快嘛!所以学生选择这些材料来写很自然,也颇合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