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课件——阳明病第二节

伤寒论课件——阳明病第二节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①,脉 滑而疾②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 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③,更服 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 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 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 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词解】 ①潮热
②脉滑而疾
形容发热如热气蒸腾, 从内 达外之象。
5、猪苓汤证
【原文】 ( 223 )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提要】承221条论阳明热证误下后阴伤 水热互结的证治。
释义 主证
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
阳明气分有热, 蒸达于外。
①热邪伤津。 ②水热互结, 气不布津。
水气停蓄, 气化不利。 ( 亦有阴伤的因素)
病机
热盛阴伤,水热互结。

身重
热盛伤津耗气,经气壅滞。
难以转侧
阳 口不仁 —胃热灼津耗气。
合 面垢 —热蒸汗浊。
病 谵语 —邪热上扰神明。
遗尿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 —热迫津泄。
病机:里热炽盛,充斥上下内外。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误治变证:
误汗则谵语甚 —津更伤,热愈炽。
误下
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
阴竭于下,阳无 所附而上越。
①表有热,里有寒:此处 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提要】 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释义】

浮 滑
—热盛于表 —热炽于里
表里俱热, 气血浮盛。
其证当有身大热、汗大出、不恶寒、
反恶热、心烦、口渴、脉洪大等证。
主证
身大热
汗大 出 不恶寒、反恶热
心烦
口渴 脉洪大
里热蒸达于外
热蒸津泄 外无表邪,里热炽盛
论阳明病下后,余热留胸膈的证治。
【释义】
外有热,手 —邪热未尽。
阴明病下之
足温 不结胸
—非水热互结。
心中懊侬 —热扰胸膈。
饥不能食 —热郁气滞。
但头汗出 —热郁于里,
熏蒸于上。
治法:清宣郁热—栀子豉汤主之。
2、白虎汤证 【原文】 (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 热,里有寒① ,白虎汤主之。
【词解】
【治法】
清热利水滋阴。
【方药】
猪苓汤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淡渗利水
滑石一两 —清热利水 阿胶一两 —滋阴润燥
利水而不伤阴, 滋阴而不敛邪。
【现代研究】 经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利尿
作用,可显著抑制结石的形成,还有一 定抗癌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多种泌尿系统疾病、
肝硬化腹水、小儿肠炎水泻、流行性出血 热等属阴虚水热互结者。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阳明热证 1、栀子豉汤证 【原文】(221)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 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 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①,反 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②,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心中懊侬,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3)大承气汤证 【原文】(215)(220)(238) (239)(241)(242)(255)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 能食者,胃中①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气汤 下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 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 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侬而烦, 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 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 屎者,宜大承气汤。
实验研究录像见光盘
【临床应用】
①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乙脑、出血热、伤寒、 急性菌痢、急性阑尾炎等;
②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胆 囊炎、胆石症等;
③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结石、尿毒症等; ④外科疾病: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等; ⑤其它:头痛,风火牙痛,癫狂等。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影象资料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汗出) 心烦(谵语)
腹胀满 大便燥结
热蒸津泄 浊热上扰神明
邪结气滞 里实已成
病机 胃肠燥热初结。
【治法】
泻热和胃,软坚润燥。
【方药】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 ——荡涤实热 芒硝半升 ——软坚润燥 甘草二两 ——缓急和中
【现代研究】 实验证实,本方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亦有报道本方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和改 善微循环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
【原文】 (212)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 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①, 惕而不安②,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 利,则止后服。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词解】
①循衣摸床
患者意识障碍时所出 现的不自主的沿衣被
病机: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治法】清热和胃,益气生津。
【方药】 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清热除烦
人参二两 麦冬一升 益气生津
半夏半升——降逆止呕
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
益气和中
【现代研究】 经动物实验表明, 本方有降血糖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热病恢复期、无名 低热、产褥热、糖尿病、流行性出血热、 麻疹合伴肺炎、口腔炎等属阴虚胃火上 炎者。
4、竹叶石膏汤证
【原文】 ( 397 )
伤寒解后,虚赢①少气,气逆 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词解 ①虚赢:虚弱消瘦。
【提要】 伤寒解后,余热未清,气阴 两伤的证治。
释义
主证:
伤寒 虚赢 ——津液损伤,形骸失养。
解后
少气 ——中气不足 气逆欲吐 ——胃热气逆
本证还当有发热、口渴、心烦、 舌红少苔、脉虚数等证。
床帐反复摸弄的作也 叫捻衣摸床,多见于 热病后期或其它危重 证。
②惕而不安
心中惶恐悸动不安
【提要】阳明腑实危重证候的辨治及预后。
第一段:阳明腑实重证的形成
伤寒
若吐若下后,不 ——误治后伤津化

燥, 邪入阳明。
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余日
——肠腑燥实。
目晡所发潮热 ——里实成。
不恶寒
——表证已罢。
独语如见鬼状 ——浊热上扰心神。
【词解】
①愦愦 ②怵惕
形容心中烦乱不安 恐惧的样子
【提要】 论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 变证及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释义】
1、原有脉证
脉浮紧 —邪热亢盛。
阳明病
咽燥口苦 —里热上攻,灼伤津液。 腹满而喘 —热壅气逆。
发热汗出
邪热炽盛,
不恶寒反恶热 蒸达于外。 身重 —热壅气滞。
2、误治变证及热扰胸膈的证治
第二段:病情转归及预后
若剧者
发则不识人 ——热盛神昏。
循衣摸床 ——神失所主。
惕而不安 ——热扰心神。
微喘
——邪热上逆。
直视
——阴津将竭,
邪实正衰, 热极津亡 之危候。
不上注于目。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弦 ——正气尚存,阴液未竭 ——生 涩 ——正虚血少,阴液将竭 ——死
微者,但 发热 肠腑燥实——大承气汤 谵语 主之,一服利,止后服。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原文】 (219)
三阳合病①,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口不仁②,面垢③, 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④ ,下 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 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影象资料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三阳合病,邪热偏重阳明的 证治及禁例。
【释义】
主证:
腹满 —热壅气滞。
脉来滑利而疾数。
③腹中转气 即转矢气,指肛门排气。 【提要】阳明腑实轻证的证治。
释义
主证: 腹满便硬 ——燥实内结,气机阻滞。 微烦 谵语 燥热上扰心神。 潮热 ——燥热之邪乘阳明气旺时外蒸。

滑 疾
——主里有热。 ——里实未甚。
病机:肠腑燥实,证势较轻。
【治法】泻热通便,破滞除满。
【方药】 小承气汤
无大热 ——表无大热 ①热结在里
②汗出表热
随之发散。
病机
阳明热盛,气津两伤。
【治法】
清解里热,益气生津。
【方药】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 ——清解里热 人参三两 ——益气生津
【现代研究】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白虎加人参汤有
降糖作用,与抗癌药顺铂合用,具有一 定的减毒作用。
【临床应用】 综合近年报道,本方常用于治疗糖尿 病、乙脑、流脑、结核性胸膜炎、风湿病 伴心肌炎、大叶性肺炎、小儿夏季热、暑 热证、红斑狼疮、顽固性发热、产褥中暑 等。
病机: 燥实内阻,腑气壅滞。 【治法】 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 药
大承气汤:
枳实五枚 ——行气消痞 厚朴半斤 ——宽中除满 芒硝三合 ——软坚润燥 大黄四两 ——泻热荡实
【现代研究】 大承气汤的作用主要有:促进胃液分泌,降
低胃液酸度,提高肝糖元水平对实验性肺损 害有促修复作用;对急性脑出血病人的免疫功 能有调节作用。
大黄四两 ——泻热荡实 厚朴二两 ——行气除满 枳实三枚 ——理气消痞
注: 方后注: 若更衣者,勿服之
防过剂
213条 : 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伤正
【现代研究】 实验表明,本方能显著提高胃肠推进
率,增加肠蠕动;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 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胃炎、肝炎、便秘、肠梗阻、 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后肠 麻痹等属里实热证,腹气壅滞者。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 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 无表证者,白虎 加人参汤主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