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几点思考【摘要】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之于城市发展的意义在于提高城市文明化程度,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其绝对永恒的自然基础。
城市人也不例外,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使其能永续提供城市人世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代城市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关键词】生态园林;生态规划;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abstract:build an ecological garden city on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 development is to enhance the urban civilization degree of function of the city from the general body of material and human-based aggregate form, raising it to be reflected in more advanced form of spiritual culture of mankind.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need for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natural basis for an absolute eternity. urban people are no exception, protecting the city’s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atural resources, so that it can provide sustainable urban generation the material basis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ities have a duty and obligation is to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primary task and work key.key words:ecological garden; ecological plan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前言简单地说,生态园林城市的含义就是指生态上健康的城市。
这里的“生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二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
换句话说,就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息地。
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形象。
2007,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争创省级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目前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滨州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让“城市环抱在森林中,让人民生活在花园里”的目标。
滨州市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近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形象,与2004年重新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自身经济特点、自然条件,规划了建设生态滨州的宏伟蓝图,并在申报省级园林城市。
城市合理发展,规划务必先行,建设好生态园林城市必须要有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城市生态规划来指导。
作为一名规划工作者,现就如何建设好生态滨州市,谈一点个人想法,供同仁参考。
、滨州市概况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渤海湾西南岸,北通大海,东临东营市,南连淄博市,西南与济南市交界。
总面积9444.65平方公里,2004年全市总人口368.9万人。
目前,城市绿化总面积2640.42万平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66.15万平米,道路绿化面积431.96万平米,居住区绿地面积440.19万平米,单位附属绿地面积523.39万平米,防护绿地297.6万平米,生产绿地160.14万平米,其它绿地200.99万平米。
城市植乔木2万株,植灌木5万株,建植各类草坪约100万平米。
城市绿化覆盖率37.80%,人均公共绿地10.26平米,绿地率33.53%。
、生态滨州的规划对策建设好生态园林城市的根本途径是依据科学、高效的城市生态规划进行各项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
城市生态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它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积极作用,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滨州市当前城市环境现状城市气候:由于城市下垫面多数是水泥或沥青铺装的街道广场和由疏密相间的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形成的屋顶和墙面,以及城市雾障而使热量不易扩散等,形成城市气候有以下特点:气温较高,空气温度低并多雾,云多、降雨多,形成城市风,太阳辐射强度减弱,日照持续时间减少。
1)大气污染:有毒气体也大量增加,光化学污染:臭氧、二氧化氮、乙醛、过氧酰基硝酸酯等影响严重;粉尘及有毒的重金属颗粒,如铅、锡、铬、砷、汞等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都有所增加。
由于城市中的微尘、煤烟微粒以及各种有害气体,有许多是吸湿性核或冻结核,使水汽凝结形成城市雾障。
2)热岛效应:城市下垫面多数是水泥或沥青铺装的街道广场和由疏密相间的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形成的屋顶和墙面,人为的建筑物面积占绝对优势,植被相对较少,消耗于蒸腾的热量少;城市上空污染物质多,产生了保温作用,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市区风速较弱,热量的水平输送少;同时城市下垫面的热容量也较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城市内部的气温常比周围高0.5 -2摄氏度,湿度低、地表辐射少、风速小,从而出现热岛效应。
3)城市风:“狭管效应”使风速增大,建筑物阻挡,摩擦减弱风力、改变风向。
(二)城市的水和土壤1)城市的水: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城市所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地面径流,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当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自净能力,使水质、物理、化学、生物群落变化,降低使用功能和价值。
河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变坏,尤其是饮用水水质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2)城市的土壤:由于城市建设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改变了土壤原来的结构,使土壤一般缺乏完整的发育层次,在此环境中的树木生长不良,易发生风倒。
许多园林树木地下根系发育不均,地上茎干易弯曲不直,高、径生长缓慢,甚至容易表现枯黄、早衰,开花结实较少等现象。
用以栽培花卉,表现为黄瘦,生长不良,另外还有以下土壤污染物:有机物质,氮、磷化肥,重金属,放射性元素,污泥、矿渣、粉煤灰,有害的微生物等都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严重的损害。
(三)环境噪声随着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的飞速发展,城市噪声来源增多,噪声分贝增大。
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城市生态规划对现状城镇体系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进行研究,发现目前的生态规划因为没有其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所以规划模式五花八门,十分混乱。
故对目前的生态规划模式进行分析与评述,得出统一与合理的规划做法。
目前的生态环境规划类型分为三类。
第一类强调环境保护规划,核心内容是环境污染的防治。
通过污染源调查和环境质量的评价,分析提出主要的环境问题和应控制的主要污染因素,强调区域内大气、水体、噪声及固体废弃物等物理环境质量的评价、规划调控与管理。
第二类:强调生态分区,把全县划分“自然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生态工园区、生态林业建设区、水资源保护区与生态环境重点建设镇”。
确定了各生态区保护、控制、治理的范围,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但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孤立确定了几个需要保护的生态重点镇,因生态规划主要是从区域范围内考究的,并且各生态系统是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关系,故明显有点不合理。
第三类:强调对生态敏感性区进行保护与重点生态城镇的建设。
生态敏感区是指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型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并指出其保护好坏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高低,其主要特征是对较大的区域具有生态保护意义,一旦受到人为破坏将很难有效恢复,也可是规划用来阻隔城市无序蔓延、防止居住环境恶化的非城市化地区。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在建设“四环五海”工程的基础上,加强滨州市生态工程的建设,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角度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确定规划目标遏制生态破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最终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人口、资源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
使滨州大地天蓝、地绿、水碧,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强废污水收集、废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收集进入城市管网集中处理后排放,建成滨州市截流、治污、导流的污水处理格局。
结合水环境功能区划,调整入河排污口布局,充分利用水环境容量,保证重点水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彻底解决滨州市水体有机污染问题。
实现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对平衡,充分发掘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潜力,大力开展水生态建设,不断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全面保障滨州市人民生活、工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水源质量,建设环境优美的海河之滨。
(2)生态县建设根据六县二区各自的生态特点,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农业资源,防治农业污染,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县。
滨州名优特产众多,如沾化冬枣、无棣金丝小枣、阳信鸭梨、邹平水杏、惠民蜜桃、丰年虫、香椿、文蛤、牡蛎、梭子蟹、紫花苜蓿、渤海黑牛、洼地绵羊等,紧紧围绕名优特产品的生产,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打造各地的精品农业和绿色产业,同时要因地制宜,加快农田林网、环城林、环村林、绿色通道等的建设,为建成凸显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的生态县奠定坚实的基础。
(3)滨城市区“四环五海”湿地森林生态廊道四环景观:环城国道以及公路的外围林带景观---密林叠翠;国道、公路与河道之间的防护林带景观---林荫绿障;由环城河所形成的河湖水景景观---碧波清流;以及靠近城市内侧的滨水游憩绿地景观---绿茵花径。
景观特征为: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突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风光旖旎的特色。
五海景观:东海以“水”为主题,利用3.40平方公里的东郊水库为基面规划沿水库的250米宽的松林防护带,形成大水面、大绿地的景观效果;南海以“情”为主题,突出“黄河风情”的设计理念,以南海坐佛的意象为其设计形态,景点布局有:莲花池、滨河风情带、黄河科普中心、黄河风情村、工艺作坊、菩提树、渔村、翠堤春晓、娱乐休闲中心、密林仙踪、修剪灌木园、南入口广场等景点;北海:以“人”为主题,突出人与自然相融的设计理念,该绿地主要作为市民游憩、运动的场所,景点布局有:生命起点、生命意义、水上彩虹、温馨家园、滨水休闲、水波广场、渔人码头、水上漂流、野外探险、彩弹游戏等景点;中海:以“天”为主题,突出日月星晨的设计理念,规划布局以相应的形态将绿化小岛散布在宽阔的水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