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谭宝芳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谭宝芳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谭宝芳
发表时间:2014-04-29T14:22:37.7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4期供稿作者:谭宝芳
[导读]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

谭宝芳山东省青岛平度市郑州路小学266700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

而阅读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

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

的确,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也可以说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1.精心创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教师可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

学生在细细的听、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会被老师美的情感、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了。

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

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2.充分发挥想象,培养阅读兴趣。

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却是无限的。

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从“有尽”的“言” 中领悟到“无穷”之“意”。

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现在小木偶会哭、会笑会生气、会着急,也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了,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谁来接着编下去,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有兴趣与思考余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自然也就“爱读” 了。

3.组织课堂游戏,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

在中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或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地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4.开展课间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我们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二、指导方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1.略读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

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

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章节,教师可以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

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4.摘抄法。

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平时要求学生多写、多记录。

5.写读书笔记。

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

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平时多与同学进行交流。

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三、创设条件,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进行课外阅读。

1.利用好学校图书室。

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我们要积极组织学生多借阅课外读物,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2.办好班级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

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活动过程。

我们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