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2-0088-02
目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
那么。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在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这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与内容的一个基本定义。
因此,我们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指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教学的实践令笔者深深地感到,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辅助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它能够高密度、大容量地对学生进行信息传输,它
能够通过直观、生动、新颖的图像、动画、声音、文本等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里,笔者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1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优越性较明显
1.1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扩大了信息容量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
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
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
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这样,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
1.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时,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
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
1.3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非常重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堂中不应局限于老师的讲解,更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如在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笔者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笔者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通过讨论、整理资料、
对照作品以及理性分析,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了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
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或略通一二,那么,教学与信息技术就无从整合,所以,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使自身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
将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做一个有时代精神的教师,这也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重点。
因为一个新型的,站在时代尖端的教师,更能吸引住学生,并能以自身的素质去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信息技术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
集光、影、信息处理、传递、文字输送等功能于一身,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但在探索与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有的时候评课,将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评判一节课的标准,而不管用得好不好,该不该用。
于是只要是公开课,每位教师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制作课件,时间精力远胜于备课。
这
种现实值得每位教育领导者深思。
在教学中还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根本不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滥用多媒体,为了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都用多媒体,而且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替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老师一节课的时间里主要任务是不断地点击鼠标,播放教师花大量时间搜集的各种图像材料,学生一节课都始终盯着屏幕,仰着脖子当观众,语文课几乎成了录像放映课,老师也俨然成了鼠标的仆人。
辛苦搜集的资料太多时,不放吧又觉得可惜,放又时间不够,取舍间,一节课就在匆匆的走马观花中结束了。
写字教学中,也看到许多老师用flash制作出了写字的过程,虽然汉字的结构、笔顺学生都看得很清楚,但教师的范写对于学生掌握写字时落笔、收笔,笔画间的相互呼应的感觉是有很大帮助的。
与信息技术整合,并不等于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让两者结合。
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不应让机器唱主角,不应喧宾夺主。
课件的使用、录音朗读带及唱片的选择、运作要适时、符合教材情景需要,为学生的想象留有足够的余地,注意信息技术运用的适度与简捷。
总之。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语文学科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我们完全相信。
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
信息技术将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信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将会拥有更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