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教育改革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是真正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也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 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 学生听”, 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 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 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 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 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而信息技术的介入, 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原理公式, 微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具体化, 并宏观地展现出来, 使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 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 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自然和谐的有机体。
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以提高学生对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促使其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目标基于先进的工作手段、开放的服务理念、简捷的操作平台和优越的育人环境,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
在经济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 它必然承担起教育现代化的重担。
这种担纲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它担负着教育发展之纲、社会进步之纲。
因此,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既是课程教学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
归结起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必须达到以下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打好文化基础。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 使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拓宽了教学视野, 丰富了教学内容。
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 将成为他们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容, 并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 融入网络时代, 利用信息能力解决问题。
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可打好扎实的文化基础。
(2)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时势可以铸造英才, 时势也可淘汰庸人, 现实使人们产生了紧迫感, 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 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 迎合了时代的要求, 在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上, 有独到工夫。
这种有效整合, 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 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 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 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 能调控学习过程, 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 这无疑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变革。
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甚至连如何生存都将成为问题。
(3)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新旧教学方式最根本的区别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
在信息时代, 知识和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是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知识本身的激增、剧变、更新, 频率加快、周期缩短, 同时知识本身的高度综合和学科渗透、交叉, 使得人类的一切领域都受到广泛的冲击和影响, 在这种科学技术和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革的大背景下,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变得更为重要。
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由于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原则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一样, 不能按一个模式来进行整合。
但是在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过程中, 又必须遵循以下若干共同的原则, 这是做好有效整合的前提条件。
(1)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 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 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 换句话说, 有效整合的过程是革命的过程, 既然是革命, 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将会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2)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有效整合, 将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设计中, 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
通过将要进行的整合, 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了哪些改变, 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使得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 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
归根到底, 看整合是否改善了学习, 提高了学习效率。
(3)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是实现有效整合的必要前提。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 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展和自主探索。
教师主宰课程,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
新型教学结构就落不到实处,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自然落空。
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策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 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认知工具, 但教学的总体设计目标是一致的, 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对于不同学科定位, 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1)运用信息技术, 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可使教学内容多样化,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主要用作演示工具, 师生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从多媒体素材库中, 选择相关内容用于自己的教学活动, 围绕知识点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 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 突破重难点, 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
(2)多种感官并用, 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
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 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联想、练习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激发学习热情, 训练创造性思维。
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 帮助他们开阔思路, 丰富想像, 延续课程教学内容。
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求异性、逆向性思维的发展, 改善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质量。
(4)创设教学情境, 开展课堂智力激励。
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
情境激励, 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创设教学情境, 开展课堂智力激励, 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 积极迅速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 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手段, 引发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5)合作探究,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计算机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合作学习的范围, 减少了合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
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6)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 在学科教学中, 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 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等。
此外, 利用多媒体, 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 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 促成了教学改革的深化, 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 教学方法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操作的简捷化等已逐步成为现实。
这种有效整合的作用是巨大的, 意义是深远的。
然而教育信息化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就是教育信息化最直接最基本的一项任务。
根据我国现在的教育情况, 有效地进行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是教育研究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五、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误区尽管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很多教师正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
但在实践探索过程中, 观念与实践层面上都出现了一定的误区。
(1)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过于极端。
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没有多大作用, 甚至有反作用, 例如, 在讲课过程中计算机突然出现故障会影响教学进程, 而且制作好一个课件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只有在讲公开课和竞赛课中才用到。
另一种观点是把课本教案习题复制到网上, 代替黑板、粉笔, 浏览代替讲课和板书等等。
以上观点都是不恰当的, 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认识不够, 仍然是在传统的教学思考框架内打圆圈。
(2)信息技术与课程割裂。
认为信息技术教师是计算机技术人员, 而有些学校又将计算机人员列为非教学人员, 信息技术人员也认为自己只要在技术上突出就行, 何必研究课程。
而各学科教师则认为, 课程就是自己所教的学科, 还研究什么信息技术。
其实, 这是对课程理解的狭窄, 对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对学科知识的支撑和教学的改革研究不够。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不明确。
整合的主体是课程, 而不是信息技术, 切不要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 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
应该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 选择合适的技术。
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已经能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情况下, 而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有些教师对课程理解不透, 盲目使用, 画蛇添足, 备课的过程成了信息技术制作过程, 往往是放演式、电灌式, 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挥。
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会使人感到信息技术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却和铅笔、计算器技术一样变得了无痕迹。
教师不要把信息技术与日常课程分开, 将信息技术无痕迹地融合到课程中,这意味着, 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存在,就像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的存在一样, 人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或者铅笔, 而是课程本身。
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实例(1)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除了传统的书本形态的文字教材外,还有大量出现非书形态的音像教材和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