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胸腔镜下单孔法治疗自发性气胸48例

胸腔镜下单孔法治疗自发性气胸48例

胸腔镜下单孔法治疗自发性气胸48例
发表时间:2014-08-21T11:11:27.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9期供稿作者:李星张璐
[导读] 电视胸腔镜下(V ATS)行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现已成为V ATS最成熟与最具优势的术式[1], 国内外多采用三孔操作。

李星张璐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 215300)
【摘要】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单孔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

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电视胸腔镜下单孔法治疗自发性气胸48例。

使用5mm胸腔镜,术中选取腋中线第四或第五肋间单切口(已置胸管者取原引流口),长约2cm,行胸腔镜下肺大疱缝合切割器切除术,术后原切口置入负压管引流。

结果:48例无中转开胸, 48例手术时间10min-25min,平均15min。

术后胸腔负压管留置时间1-5d,平均2d。

术后住院时间1-8d,平均4d。

48例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28例大于一年,无气胸复发。

结论:胸腔镜下单孔治疗自发性气胸可行,疗效确切,疼痛轻,切口美观影响小。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单操作孔法自发性气胸肺大疱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229-01 电视胸腔镜下(VATS)行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现已成为VATS最成熟与最具优势的术式[1], 国内外多采用三孔操作。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们采用电视胸腔镜下单操作孔法治疗自发性气胸4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男41例,女7例。

年龄15-42岁,平均25.3岁。

其中左侧气胸21例,右侧27例。

初次发作6例,经胸腔闭式引流72h后仍有漏气;发作2次及2次以上者42例,最多发作5次。

4例合并血胸,无明显失血性休克表现。

48例患者胸片或CT结合病史均可确诊为自发性气胸,肺压缩15%-95%。

病例选择标准:初次发病胸腔闭式引流72 h以上仍漏气,或保守治疗复发;病史和CT等检查排除肺气囊肿、弥漫性肺大疱、胸腔内严重粘连等病例,排除年龄较大,心肺功能较差患者。

1.2 手术方法
该组患者均使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健侧卧位。

应用5 mm腔镜及内镜手术器械。

手术方式:本组中均选取腋中线第四或五肋间单切口(已置胸管者取原引流口),长约2 cm,根据肺大疱位置用5 mm腔镜观察。

常规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分离肌层,手指戳破胸膜证实无粘连后插入12mm穿刺器,单肺通气。

从穿刺器内置入5mm观察镜后退出穿刺器套管,入内3-5mm镜器械探查,分离可能之粘连,如有积血吸出积血,找到出血点,用电凝止血,从上叶至下叶寻找肺大疱或破裂口,明确部位后用5mm无损伤操作钳钳夹持大疱基底部并提起1 min左右以便塑形,用3mm无损伤钳夹住大疱根部,退出5mm无损伤钳,同一切口进入内镜切割缝合器于肺大疱基底部将肺大疱切除;过于小的肺疱可用电凝的方法烧灼破坏;如未发现肺大疱。

检查无活动性出血,温生理盐水冲洗并检查有无漏气,然后于该切口放置负压引流管后关闭切口,引流管接负压球。

2 结果
48例无中转开胸,本组患者48例均在单操作孔下成功完成手术,无附加操作孔。

术后测量刀口长度在1.5—2.5cm之间,48例手术时间10min-25min,平均15min。

术后24 h内疼痛需要镇痛者5例,24 h后均未再使用止痛剂,手术当日均可下床活动。

术后胸腔负压引流管留置时间1-5d,平均2d。

术后住院时间1-8d,平均4d。

48例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28例大于一年,无气胸复发。

3 讨论
由于胸腔镜切除肺大疱手术切口小,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减少术后使用止痛药,使患者可在短时间内进行主动的活动,促进心肺功能及消化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而已成为治疗肺大疱的首选方法。

而VATS治疗肺大疱,往往要三孔法,即除观察孔和腋前线操作孔外。

常需腋后线加一辅助操作孔,此法优点是暴露充分,操作简单;但因多切口致使多处肋间神经受损,患者术后疼痛明显,且多处切口影响了美观。

马克峰等[2]以一个观察孔和单操作孔行肺大疱切除,比三孔法减轻了手术创伤。

2004年Rocco报告单孔操作孔电视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以来,该方法已逐步用于自发性气胸、心包积液心包开窗、肺活检、纵隔淋巴结诊断和分期等疾病的诊治,单孔电视胸腔镜技术进一步减少了手术创伤,改善了术后生活质量和美容效果 [3,4]。

作者在熟练掌握胸腔镜操作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仅以单一孔观察、操作共用,使用5mm胸腔镜及器械节省了操作空间,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取得了和三孔法同样的治疗效果。

术后使用负压管取代胸管,进一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方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

只有单孔操作,减少术后操作孔渗血,缩短了拔管时间。

经验表明,腋后线的辅助操作孔一般疼痛比较明显,原因是该处肋问隙较窄,操作器械易刺激肋间神经引起损伤[2]。

本组病例只选取腋中线或腋前线切口,此处肋问相对较宽,不易伤及肋间神经,且不需向下压观察镜,对肋间神经及肋间肌的操作明显减轻,术后疼痛明显减轻。

对于巨大型肺大疱或胸腔粘连明显患者,操作较复杂,宜慎重选择单切口,必要时可加做操作孔,不能因片面追求微创而过于增加手术难度。

总之,通过48例观察,单切口胸腔镜手术在治疗肺大疱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达到开胸和三孔法腔镜手术的目的;同时它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伤口美观等优点,只要病例选择得当,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王俊.胸部疾病胸腔镜全真手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5 -51
[2]马克峰,初向阳,张连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28例[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4
[3] Rocco G,Bruneni A,Jutley R,et al.Uniportal VATS for mediastinaI nodal diagnosis and staging[J].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2006,5(4):430一432
[4]Salati M,Brunelli A,Xiume F,et al. Uniportal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for 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cli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in comparison to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J].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2008,7(1):63—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