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江苏省高考物理押题卷

2020年江苏省高考物理押题卷

高考物理模拟试卷本试卷共 10 页,总分:100 分。

考试时长 90 分钟。

一、 选择题(本部分共 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一定增加B .物体对外界做功,其内能一定减少C .物体温度降低,其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D .物体温度升高,其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2. 如图所示,导热的气缸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个可自由移动的活塞把气体封闭在气缸中,气缸的内壁光滑。

现用水平外力 作用于活塞杆,使活塞缓慢地向右移动,保持气缸内 气体温度不变,则对于封闭气体A. 外界对气体做功B. 气体分子平均动能不变C.气体压强保持不变D.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个数不变3. 卢瑟福指导他的助手进行的 α 散射实验所用仪器的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放射源发射的 α 粒子打在金箔上,通过显微镜观察散射的 α 粒子。

实验发现,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 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少数 α 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极少数的角度甚至大于90°。

于是,卢瑟福大胆猜想放射源金箔荧光屏α 粒子图 2显微镜A. 原子核内存在中子 B .原子核内存在质子C .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D .原子内部有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核4.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很多场所都利用红外线测温仪对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检测。

红外线测温仪利用A .红外线是可见光的特点B .红外线的穿透本领比 X 射线强的特点C .人体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的特点D . 被红外线照射的某些物体可以发出荧光的特点5.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在t1=0 和t2=0.2s 时的波形分别如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

已知该波的周期T 0.2s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波速一定为 0.4m/sB.振幅一定为 0.04mC.波长可能为 0.08mD.周期可能为 0.8s6.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固定于水平面上,滑块A、B 叠放在一起,A 上表面水平,A 物体的质量为 2m,B 物体的质量为m。

当滑块A、B 一起沿斜面向下运动时,A、B 始终保持相对静止。

关于B 物体在下滑过程中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 物体受到的支持力N=mg,方向竖直向上B.B 物体受到的支持力N=mg- mg sinθ,方向竖直向上C.B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 =mg sinθ,方向沿斜面向下D.B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 =mg sinθcosθ,方向水平向左7.两个完全相同的电热器分别通以如图a、b 所示的交变电流,两电热器的实际电功率之比为A. B. C. D.8.已知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约为地球半径的 60 倍,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月球环绕地球圆周运动的速度为向心加速度为a,则a 约为g 的1 A.36001B.60C .3 600 倍 D. 60 倍2y/cm-28 16 x/cmBAθ9. 如图 1 所示,R 1 和 R 2 是材料相同、厚度相同、表面为正方形的导体,边长之比为 2∶1,通过导体电流方向如虚线所示;现将这两个电阻 R 1、R 2 串联接入正弦交流电路,电路如图 2 所示;交流电源电压 u 随时间 t 变化的情况如图 3 所示。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电阻 R 1 和 R 2 的阻值比为 1∶2 B.流过电阻 R 1 和 R 2 的电流比为 1∶2C .电阻 R 1 两端的电压最大值为 220VD .电阻 R 2 两端的电压有效值为 110V10. 如图所示,两根长度不同的细线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同一点,下端分别系着完全相 同的小钢球 1、2。

现使两个小钢球在同一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球 1 受到的拉力比球 2 受到的拉力小B. 球 1 的向心力比球 2 的向心力小C. 球 1 的运动周期比球 2 的运动周期大D. 球 1 的线速度比球 2 的线速度大111. 如图 1 所示,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悬吊一个钢球,把钢球从平衡位置向下拉下一段距离A ,由静止释放。

以钢球的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建立轴,当钢球在振动过程中某一次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钢球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 2 所示。

已知钢球振动过程中弹簧始终处于拉伸状态,则A . 时刻钢球处于超重状态B . 时刻钢球的速度方向向上C .时间内钢球的动能逐渐增大D .时间内钢球的机械能逐渐减小R 1 R 2212.如图所示,把石块从高处抛出,初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0º≤θ<90º),石块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

若空气阻力可忽略,仅改变以下一个因素,可以对石块在抛出到落地的过程中的“动能的变化量”和“动量的变化量”都产生影响,这个因素是A.抛出石块的速率v0B.抛出石块的高度hC. 抛出石块的角度θD. 抛出石块用力的大小13.如图5所示,在等量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有 A、B、C三点,A 点为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B 点为连线上距 A 点距离为d 的一点,C 点为连线中垂线上距A 点距离也为 d的一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将正点电荷q沿AC 方向移动到无穷远处的过程中,电势能逐渐减少D.将负点电荷q沿AB 方向移动到负点电荷处的过程中,所受电场力先变小后变大14.一个原子核静止在磁感应强度为 B 的匀强磁场中,当原子核发生衰变后,它放出一个α粒子(),其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关于α粒子与衰变后的新核在磁场中做的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半径之比是45∶1B.运动周期之比是1∶117C.动能总是大小相等D.动量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15.如图所示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装置,如果在闭合电键时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了一下,那么闭合电键后,实验现象为A.将原线圈迅速拔出副线圈的过程中,电流计指针将向右偏B.将原线圈迅速拔出副线圈的过程中,电流计指针将不会发生偏转C.副线圈位置保持不动时,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时,电流计指针将不会偏转D.副线圈位置保持不动时,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时,电流计指针将向左偏转16.如图所示为某同学设计的多用电表的原理示意图。

虚线框中为一个单刀多掷开关,通过操作开关,接线柱可以分别与触点接通,从而实现使用多用电表测量不同物理量的不同功能。

关于此多用电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接触点1 时,多用电表处于测量电流的挡位,其中接线柱接的是黑表笔B.当接触点2 时,多用电表处于测量电压的挡位,其中接线柱接的是黑表笔C.当接触点2 时,多用电表处于测量电阻的挡位,其中接线柱接的是红表笔D.当接触点3 时,多用电表处于测量电压的挡位,其中接线柱接的是红表笔二、 实验题(本部分共 2 小题,共 18 分。

) 15.(8 分)某同学采用伏安法测量阻值约为 5Ω的铅笔芯的电阻值。

(1) 现有的实验器材如下:A . 电压表 V 1(量程 0~3V ,内阻约 3k Ω)B . 电压表 V 2(量程 0~15V ,内阻约 15k Ω)C .电流表 A 1(量程 0~3A ,内阻约 0.01Ω)D .电流表 A 2(量程 0~0.6A ,内阻约 0.1Ω)E .滑动变阻器 R 1(0~20Ω)F .滑动变阻器 R 2(0~500Ω)G .电源 E (电动势为 3.0V )及开关和导线若干该同学从以上器材中选择合适的器材连接好电路进行测量,则电压表应选择 ,电流表应选择 , 滑动变阻器应选择 ,(选填各器材前的字母)。

(2) 某同学根据测量数据在 U-I 坐标系中描点,如图所示,请画出 U-I 图线。

(3) 由图线可计算出铅笔芯的电阻为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U /V3.02.01.00.6 I /A16.(10 分)在“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1)组装单摆时,应在下列器材中选用。

A.长度为1m 左右的细线B.长度为30cm 左右的细线C.直径为1.8cm 的塑料球D.直径为1.8cm 的铁球(2)用游标卡尺测量某小球直径,读数如图所示,读数为mm。

0 1 2 cm0 5 10(3)正确操作测出单摆完成n 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用毫米刻度尺测得摆线长为L,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直径为d。

用上述测得量写出测量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 。

(4)某同学测得的g 值比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偏小,可能原因是()A.计算时将L当成摆长 B.测摆线长时摆线拉得过紧C.开始计时时,秒表按下过晚 D.实验中误将 30 次全振动计为 29 次(5)将摆球带上正电,然后将单摆放入竖直向上的电场中,在预测单摆振动周期时,学生甲说:“因为摆球受到的电场力与摆球重力方向相反,它对摆球的作用相当于重力加速度变小,因此振动周期变大”。

学生乙说:“电场力对摆球的影响相当于用一个质量小一些的摆球做实验,由于单摆振动周期与质量无关,因此单摆的振动周期不变”,你认为这两个同学的观点中是错误的,并指出错误的原因。

三、 计算题(本部分共 4 个题,共 40 分。

)17. (9 分)木星的卫星之一叫艾奥,它上面的珞珈火山喷出的岩块初速度为 18m/s 时,上升高度可达 90m .已知艾奥的半径为 R=1800km ,引力常量 G=6.67×10−11N·m2/kg2,忽略艾奥的自转及岩块运动过程中受到稀薄气体的阻力,求:(1) 艾奥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 (2) 艾奥的质量;(3) 艾奥的第一宇宙速度.18. (9 分)如图所示,两块相同的金属板正对着水平放置,板间距离为 d 。

当两板间加电压 U 时,一个质量为 m 、电荷量为 + q 的带电粒子,以水平速度 v 0 从 A 点射入电场, 经过一段时间后从 B 点射出电场,A 、B 间的水平距离为 L (1) 带电粒子从 A 点运动到 B 点经历的时间; (2) 带电粒子经过 B 点时速度的大小; (3) A 、B 间的电势差。

源19.(10 分)甲图是我国自主研制的 200mm 离子电推进系统, 已经通过我国“实践九号”卫星空间飞行试验验 证,有望在 2015 年全面应用于我国航天器。

离子电推进系统的核心部件为离子推进器,它采用喷出带电离子的方式实现飞船的姿态和轨道的调整,具有大幅减少推进剂燃料消耗、操控更灵活、定位更精准等优势。

离子推进器的工作原理如图乙所示,推进剂氙原甲子 P 喷注入腔室 C 后,被电子枪 G 射出的电子碰 P撞而电离,成为带正电的氙离子。

氙离子从腔室 C 中 接飘移过栅电极 A 的速度大小可忽略不计,在栅电极 A 、 电GB 之间的电场中加速,并从栅电极 B 喷出。

在加速氙 U 离子的过程中飞船获得推力。

乙已知栅电极 A 、B 之间的电压为 U ,氙离子的质量为 m 、电荷量为 q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