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哈姆雷特》讲述了青年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故事。
这部剧作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它把西方对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推向了极至,可以说是达到了文艺复兴文学创作的最高峰,同时几乎也是其终点。
被命运控制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同时又感无力反抗,哈姆雷特在剧中处处体现了这种悲剧精神。
以下仅就哈姆雷特的几段内心独白我谈谈对哈姆雷特这个形象的看法。
剧目一开始,三道打击就同时落到了主人翁哈姆雷特身上: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
一下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白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
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
”由于现实的打击,哈姆雷特一下想到了死亡,但是在那个中世纪的欧洲,这是与基督教的信仰相背的,所以在他死亡的念头一逝而过后开始诅咒这个不公的世界,本来美好的世界现在在他看来一切都是这么的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继而觉得这世界是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就从这里开始,他的世界观开始有了变化,对他原本童话般成长的地方他说出了“整个世界就一个监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牢房”这样的话。
仅仅在几天之内,他冥冥中感到了一种悲剧的命运,而这种悲剧的命运将伴随其一生,直至其死亡。
诅咒完世界,我们从哈姆雷特的独白中可以看到,对其打击最大的不是父王的死去,也不是王位的丢失,而是母亲的改嫁。
哈的这段独白中有一半以上是对母亲改嫁而发出的愤慨,看得出这件事比另外两件更难以接受,为什么呢?300多年后的心理学分析专家弗洛伊德提出了种“俄狄浦斯情结”,即世上的男孩内心都有杀父娶母,女孩都有杀母嫁父的情结。
但在我看来,弗洛伊德的这种说法并不可靠,首先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行为,是命运的安排,并不是受内心的欲望驱使,怎能说这是人普遍存在的内在情结?至少我是没有这种情结。
但无论如何弗洛伊德某些观点无可辩驳,母亲是世上最亲的人,父母结合是天经地义的,但给另一个男人占有则令人心理有种特殊的刺激,实在忍无可忍,人人都是如此。
所以哈姆雷特的愤怒也就不难理解了。
哈姆雷特这独白里还有一句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句话几百年来有各种各样的诠释,的确男女因为生理构造上的差异,在心理上女性比男性有更强的依赖性,对待事物上也没有男性坚定,这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暂且打住。
哈姆雷特在通过与父亲灵魂的对话中知道了父亲的死因进而开始了其复仇的过程,在情节的一路发展过程中,哈姆雷特处处体现了他性格中孤独多虑的缺点,因过多的思考而缺乏果断的行动力,导致多次错失了杀死克劳狄斯的良机。
他总在行动前思考一些与复仇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例如这段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对于类似敏感多虑的哈姆雷特性格的人来说,生活总是一成不变该多好,那样处于安全的状态下的他们,细腻的情感就是一种值得玩味的遐思,可以最大程度享受这种思维的快乐而不受其折磨。
哈姆雷特这个小王子之前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丹麦童话之中。
而命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赋予他的使命是他难以接受也是不愿接受同时又不得不接受的。
“时代整个儿脱了节,啊,真糟,天生偏要我把它重新整好”真糟,这就是哈姆雷特的想法,在一个脱节的世界中,理智遇到了无比绝望,命运的驱使令其要扭曲自己的性格,伟大的使命落到了一个无能为力的灵魂身上,最终造成了悲剧的形成。
“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一再困扰着哈姆雷特,当然这里所述不仅仅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是连带着每件事的价值评判,到底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牺牲还是不牺牲?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虑就会延误时机,多虑的人内心往往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导致其不愿作出重大决定。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哈姆雷特又一次的想到了死亡,但他立即对死亡产生了顾虑,想到死后“我”是否还存在,想到死去将要到达之地是否比这里更要痛苦,想到死后将不能再回来。
这就是典型的哈姆雷特似的思维,对事物犹豫不前的惯性不仅存在于行动上,也存在于其思考当中。
提出一个A 命题,又用B命题推翻A,在B即将水落石出时又匆忙转向C命题。
无论行事或思维,哈姆雷特就是这样徘徊不前,往往在即将触及本质的时候又能很油滑地闪开。
于是“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戏剧的末尾是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决斗,雷欧提斯是莎士比亚在剧中引出的与哈姆雷特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他的行为全凭感性冲动的摆布。
他在听到父亲死后马上就质问克劳狄斯:“他怎么死的?我不是可以捉弄的。
忠心,滚进地狱去!信誓,抛去送魔鬼!仁义道德,直落到无底洞里去!我不怕自己下地狱。
我意志坚定,上天也罢,入地也罢,我不管,有什么尽管来什么,我只要为父亲痛痛快快地报仇!”如果说哈姆雷特是被思考麻痹了情感理智压抑了意志的悲观主义者,雷欧提斯则是堂吉柯德似的理想主义者。
他不受忠心、信誓、仁义道德等的约束,其所作为都是感性冲动使然。
哈姆雷特多疑敏感,堂吉柯德热烈理想;哈姆雷特总是在思考,堂吉柯德总是在行动;在哈姆雷特有了麻烦却不能做决定又是装疯又是演戏时,堂吉柯德骑着瘦马架着一杆长枪就跟风车开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也是这两类人的一种,或是思考型的,或是行动型的,甚至在我们人格之中也是这两者的对立与统一体。
如何将堂吉柯德的感性冲动与哈姆雷特的生命沉思统一起来,是人类一个长久的也是说不完的话题。
我很难说对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人物作出的心理分析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但无论如何,每一部文学作品里面的人物都是一个经过提炼过的抽象出来的形象,特别是像《哈姆雷特》这样矗立在人文之巅的作品,提供给人如此之多的思考,给于读者如此深刻的反思,其意义是无用多说的。
道不尽的人生悲喜,道不尽的哈姆雷特。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1.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和美好品德的青年,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1)对世界和人生都有一套与传统的教会观念不同的新的看法。
对“人”的看法。
对人与人的关系。
(2)不但抱有美好的理想,而且多才多世,品格高尚,一向光明磊落,诚恳待人。
2.哈姆莱特的忧郁与延宕。
(1)忧郁:现实与理想相悖。
(2)延宕:改变现实,改造社会,力不从心。
(犹豫、延宕)性格特征:(犹豫、延宕) 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
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
(主观)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客观)分析哈姆雷特形象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接受了人文主义新思想与新观念,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回国后却一连遭受到父死母嫁、叔叔篡位的三重打击。
在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下,哈姆雷特原先对人和社会的美好看法受到严峻挑战而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哈姆雷特理想幻灭,开始了痛苦的探索。
然而哈姆雷特并没有抓住机会进行复仇,而是贻误时机,造成了行动上的“延宕”,也因此引起了后人对此的各种推测。
①哈姆雷特的延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改造现实重整乾坤。
相比之下,仅仅为父报仇就要简单得多。
哈姆雷特所怀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好它。
②哈姆雷特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哈姆雷特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是否成功地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重整了乾坤,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先进与落后的矛盾,以及缩短这种距离、解决这种矛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也拓深可我们对于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理想与精神的了解。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阶级特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
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犹豫、延宕) 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
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
(主观)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客观)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