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主要内容第一篇货币、信用与经济第一章货币与经济第一节货币的定义理论定义:在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支付以与债务的偿还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实证定义:根据货币的基本职能和货币流动性的差异来划分货币层次。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能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易的媒介。
价值储藏手段:货币作为价值的储藏是储存超越时间的购买力。
支付手段:在商品赊销和预付贷款时,商品的让渡与货币支付在时间上分离,货币便充当延期支付的手段。
第三节货币形式的演变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的关系货币依次经历过:商品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与电子货币五种形式。
第四节货币制度定义: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内容:1.规定本币的材料与货币单位。
2.规定本币和辅币的发行和流通。
3.规定发行的准备。
4.规定货币的对外关系。
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曾经历过四种不同的货币制度,依次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以与信用货币制度。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第一节信用一、信用的定义信用是以偿还与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体现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二、信用的产生:首先,信用是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三、信用的基本形式1. 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商品和劳务交易时以延期支付和预付款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2. 银行信用: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通过放款、贴现等方式,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3. 国家信用:政府以债务人身份,筹集资金的一种借贷行为。
4. 消费信用:工商企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以消费品为对象,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5. 国际信用:是指国际间的借贷关系。
第二节信用工具一、短期性金融工具——主要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下的票据和国库券。
(一)票据行为——以承担票据债务为目的所做的必要的行为。
1. 背书(Endorsement )2. 承兑(Acceptance )3. 票据的贴现(Discount )(二)票据的种类1. 支票(Check )2. 本票 (Promissory Note)3. 汇票(Bill of Exchange 或Draft )二、长期金融工具——主要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债券和股票。
(一)债券的定义:债券是持有人可以定期获得利息收入和到期收回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1. 债券的种类:可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与金融债券2. 债券的价格:债券的发行价格与交易价格的计算。
(二)股票1. 股票的定义: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投资入股并有权获得相应权益的所有权凭证。
2. 股票的分类:股票按股东的权利划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3. 股票的价格决定模型: 威廉斯估价模型:∑∞=+=1)1(t t t r D PV 零增长模型:r D r D PV t t =+=∑∞=1)1( 戈登增长模型:g r g D r g D PV t t t -+=++=∑∞=1)1()1(01第二篇 金融市场第一章 金融市场概论一、金融市场的含义:所谓金融市场就是资金融通的场所或机制。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沟通、传导、分配。
三、金融市场的分类:金融市场按融资时间的长短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第二章证券市场一、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主体(筹资者、投资者)、中介人以与管理者。
二、证券的发行市场:证券发行市场的概念以与证券发行的方式。
三、证券交易市场:证券交易市场概述、证券交易市场的构成、证券交易的程序以与证券上市的意义。
第三章证券的交易方式一、现货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按一定的价格成交,并且立即办理交割手续的交易方式。
现货交易的特点是交割必须在成交后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二、保证金交易:也称垫头交易,它是投资者在资金不足,又想获得较高投资收益时,采取缴纳一部分现款,其余款项由经纪商贷款解决,买进股票的交易方式。
三、远期交易:是双方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按事先确定的价格进行交割的交易方式。
四、金融期货交易:期货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交易所买卖一定数量的标准化期货合约,并按合约规定的价格、数量,在约定的未来某一特定日期进行交割的交易方式。
五、金融期权交易:期权又称选择权合约,是指合约的购买者拥有的一种权利,即期权的购买者在合约的有效期内按合约规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商品的权利的合约。
第四章外汇市场一、外汇市场与汇率1.外汇市场是不同的货币进行交易的市场。
2.外汇从静态意义看,是指外国货币和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从动态意义上看,外汇是不同国家的货币进行交易的行为,借以清偿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3.汇率是指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
二、汇率的决定1.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之间汇率的长期变动由这两个国家的相对价格水平所决定。
实际上,其他因素如:一国进出口需求、生产率、利率、关税与限额等因素的变化所决定的综合购买力也影响汇率的升降。
2.短期里,汇率由利率平价条件所决定,这一条件是本币存款的预期回报率等于外币存款的预期回报率。
即本币利率等于外币利率减本币的预期升值率或者加上外币的预期升值率。
3.任何改变本币和外币存款预期回报率的因素,都将导致汇率的变动。
这些因素包括:本币和外币存款利率的变动;未来汇率预期的变动;影响长期汇率从而影响未来汇率预期诸因素的变动;货币供给的变动导致汇率过调,使汇率在短期中变动的幅度大于长期中的幅度。
第三篇银行与金融中介机构第一章金融中介机构第一节金融中介机构的经济分析一、交易成本:从事金融交易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
二、信息不对称:金融交易中,市场的一方不了解另一方的信息。
逆向选择——发生在交易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问题。
道德风险——发生在交易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问题。
第二节金融中介的构成一、存款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以与信用协会。
二、契约性储蓄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和灾难保险公司以与养老基金和政府退休基金。
三、投资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公司、互助基金以与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第二章商业银行概论第一节商业银行的性质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职能信用中介职能:充当货币资金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
支付中介职能:充当客户之间货币结算和收付等业务的中介人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在其吸收原始存款的基础上,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出新的存款,即派生存款的过程。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必须遵循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原则。
第四节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商业银行存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单一银行制、分支银行制、银行控股公司制以与连锁银行制。
第五节商业银行的经营内容现代银行所经营的业务内容十分广泛,但概括地说只有三类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第三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第一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一、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二、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存款理论、购买理论、销售理论。
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第二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一、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方法:资金库法(资金合用方法)以与资金分配法。
二、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方法: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以与综合性负债管理。
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资金缺口管理方法。
第四篇中央银行与其运作第一章中央银行概述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二、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们是代表国家管理金融的政府管理机关。
中央银行的职能具体为: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三、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分为单一中央银行制;复合中央银行制;准中央银行制以与跨国中央银行制。
第二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其操作第一节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分为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目标(操作目标)与远期中介目标(中间目标)。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与其运用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它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以与公开市场业务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它中央包括证券信用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消费信贷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直接信用控制(主要包括信用分配、利率最高限额以与流动性比率)和间接信用控制(主要包括道义劝说、金融检查以与公开宣传)。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一、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最终目标。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概括为四条主要途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效应、信用供应可能性效应和预期效应。
第四节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货币政策的时滞货币政策的时滞分为内在时滞(主要包括识别时滞、行动时滞)和外在时滞(主要包括中期时滞、决策时滞、作用时滞)。
二、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三、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第五篇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第一章金融创新第一节金融创新的含义和内容一、金融创新的含义二、金融创新的内容1.为逃避金融管制和竞争资金来源的创新主要有:可转让大面额定期存单、可转让支付命令XX、自动转帐服务XX、货币市场利率连动存款单以与货币市场存款XX。
2.为防X风险的创新主要有:金融期货合约、金融期权、利率掉换以与金融资产证券化。
3. 为迎合公众理财需要的创新主要有: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以与现金管理XX。
第二节金融创新的理论流派一、“技术推进”论新技术的出现与其在金融业的应用,是促进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二、“货币促进”论这种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出现主要是货币方面因素的变化所引致。
三、“财富增长”论格林包姆和海沃德在研究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时,提出财富增长是决定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理论。
财富增加—→人们要求避免风险的愿望增加—→促使金融业发展,金融资产日益增加。
四、“约束诱导”论该理论认为,金融业回避或摆脱内部和外部的制约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
五、“制度改革”论这一学派以诺斯、戴维斯等人为代表,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视金融创新。
六、“规避管制”论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利润而回避政府的管制所引起。
七、“交易成本”论该理论认为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力。
第三节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金融管制诱发了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使金融管制更加完善。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金融创新产生了金融管制的松动效应,出现了金融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