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
认知曲解的类型
①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方式,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把生活看成非 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将导致完美主义; ②以偏概全或选择性概括:仅仅根据个别细节,就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 是一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式的认知方式。 ③任意推断:在证据缺乏或是不充分时便草率地做出结论,如“我是无 用的,因为我买东西时商店已经关门了”。
(一)心理干预方法
• • • • 1.认知行为矫正法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法 自我指导训练 贝克的认知转变法
• 故事事件:看到棺材 古时候,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一支出殡的队伍。
• 看到那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 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 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也一直挥之不去,结果, 文思枯竭,把自己应有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最后自然名落孙山。 •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 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升官发财!好!好兆头,看来 这次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 当下文思如泉涌,下笔有如神助,最后果然一举高中。 •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 那“棺材”真是好灵验!
第三节 社区残疾人工作
• 三、社区残疾人工作的程序 (一)进行社区调查 (二)制订社区计划 (三)建立社区机构 (四)解决社区问题 (五)实施社区评价
第三节 社区残疾人工作
• 四、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意义 (一)有助于深入了解社区残疾人的基本状况,为社区 残疾人工作制订发展计划 (二)有助于改变社区成员对残疾人的不公正态度,为 残疾人提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三)有助于夯实残疾人事业的基础,促进残疾人事业 可持续发展 (四)有助于面向残疾人,充分发挥基层残联组织的作 用 (五)有助于推动社区建设,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
• 二、残疾人小组工作的程序 (一)小组筹备期 (二)小组初期 (三)小组中期 (四)小组后期 (五)小组结束期
第二节 残疾人小组工作
• 三、残疾人小组工作的意义 (一)有助于残疾人参与小组活动 (二)有助于残疾人培育团队观念 (三)有助于残疾人崔进具体制度变迁
第三节 社区残疾人工作
• 一、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背景
•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 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 比如人们会认为:“我太生气了,因为我弟弟没经过 我同意就拿了我的东西。”也就是说,他认为“我生 气”是直接由“我弟弟没经过我同意拿了我的东西” 引起的。
• 而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 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 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 根据ABC理论,我之所以生气,直接的原因是我认为: “我弟弟没经过我同意拿了我的东西”这件事情是值得我 生气的;试想,如果我认为“我弟弟没经过我同意拿了我 的东西”只是小事,不值得我去为之烦恼,甚至认为这是 给我成长的机会,我还会因为这件事情而生气、心情差吗?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法
自我指导训练
贝克的认知转变法
• 贝克认为,人们从童年期开始通过生活经验 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或图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 心理特征,形成了人们对自己和世界的假设,并 以特定的形式贮存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由于人们 的有些假设是僵硬的、极端的、消极的,因而就 表现为功能失调性态度。一旦被生活中的应激事 件所激起,就会产生负性自动想法。
第三节 社区残疾人工作
• 二、社区残疾人工作的含义 社区残疾人工作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 方法,是一种直接服务方法。通过建立以社区居 民委员会为核心,社区残疾人组织为纽带、社区 服务机构为基础的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的社区残疾 人工作机制,帮助残疾人参与社区建设,促进残 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使社区在社会发展中发 挥更好的作用。
3.人际心理方法 询问的技巧 情感的鼓励和疏导 澄清的技术 沟通和交往分析
(二)活动干预法
(三)家庭系统干预法
• • • • 结构性模式 行为性模式 策略性模式 分析性模式
(四)团体干预活动法
勒温
(五)社会网络系统方法
• • • • • 个人网络 自愿连接策略 互助网络 邻里援助网络 社区授权网络
• 具体操作:1.帮助个人认识思维活动与情感行为 之间的联系;2.帮助个体认清消极、歪曲或错误 的思维,检验支持和不支持自动思维的证据;3. 帮助个体改变歪曲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和内容, 发展更适当的思维方式和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
2.行为矫正法 放松训练 系统脱敏法 强化技术 示范法
• • • • •
第一节 残疾人个案工作
• 二、残疾人个案工作的内容 (一)以残疾个人为对象的个案工作内容 (二)以有残疾人的家庭为对象的个案工作内容
第一节 残疾人个案工作
• 三、残疾人个案工作的程序 (一)申请与接案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研究 (三)诊断与服务计划 (四)服务与治疗过程 (五)结案与评估
第一节 残疾人个案工作
④过度引伸:或称为过度泛化,仅有一点小失误,就作出整个人生价值 的结论。如“因为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一个愚蠢的人”。
⑤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的重要性,而贬抑自己 的成绩或优点;如因为偶然的开玩笑并无恶意地撒一次谎,于是认为 自己完全丧失了诚信。
6、个人化:将一切不幸、事故等归因于自己的过失,引咎自责, 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当责任; 7、选择性消极注视:选择一些消极的细节,忽略其他方面,以 至整个情绪都染上了消极的色彩; 8、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 情绪推理阻碍了对事物真实情况的了解,使人陷入认知曲解而 不能自拔。 9、“应该倾向”:对自己坚持一种标准,如果行为未达到标准, 就会责难自己,产生内疚、悔恨,对别人,则觉得失望或怨恨; 10、乱贴标签:认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完事,将 对整个人的评价和人的某些具体行为失误混同起来。
• 四、残疾人个案工作的意义 (一)有助于了解残疾人案主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二)有助于与残疾人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三)有助于建立残疾人个案工作的原则
第二节 残疾人小组工作
• 一、残疾人小组工作的含义 残疾人小组工作是以残疾人团体或组织为对 象的社会工作方法,是一种直接服务方法。
第二节 残疾人小组工作
比较两个人的差异
• A认为-->触霉头-->结果:名落孙山 B认为-->有“官”又有“财”-->结果:一举高中 为什么两个秀才同样看到了棺材,却产生了不一样 的情绪而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ABC情绪理论
• 艾里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 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 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 论的基本观点。 • 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 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 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 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第三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
第一节 残疾人个案工作
• 一、残疾人个案工作的含义 残疾人个案工作是以残疾个人或家庭为对象 的社会工作方法,是一种直接服务方法。残疾人 社会工作者通过运用专业知识与工作对象进行面 对面的沟通,帮助案主解决或预防困难和问题, 为案主提供社会服务,改善和增进残疾个人或家 庭的关系,以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和周围环境的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