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残疾人社会工作学习目标:了解残疾、残疾人得概念以及残疾人观念得变化了解残疾得原因、种类以及残疾人得特征理解残疾人权利以及权益得保护了解我国残疾人事业得发展第一节残疾与残疾人(主要内容)残疾:世界卫生组织把残疾分为三类,(1)功能、形态残疾;(2)丧失功能残疾;(3)社会功能残疾汤逊德:五类残疾(1)畸形或损失;(2)临床症状;(3)日常活动功能限制;(4)由于异常而造成得残疾;(5)由于不利条件而造成得残疾。
残疾人:残疾与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1)根据身心功能与身体结构分类(2)根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分类(3)根据障碍影响程度分类(4)根据ICF分类残疾人功能定义损伤(impairment):任何损伤或生理心理或解剖结构及功能不正常,这里关注得就是人体不能正常工作得部分。
残疾(disability):由损伤导致得任何限制或能力缺乏,不能以正常人得方法完成动作或活动,关注得就是人们无法完成得任务。
残障(handicap):对承受者得一种不利得状态,它限制或组织了承受者实现其社会角色得职能,关系到特定得环境与与她人得交往。
失能得原因与残疾得产生预防专业工作得干预:医药工作/卫生保健/教育;护理人员/康复人员;社会工作者/政治家医学知识与社会工作任务一个青年社会工作者,在一次案例研究会上,被指定管理一名女性四肢麻痹症病人,在接触她得新病人时候,她告知病人其对四肢麻痹证一无所知,但表示愿意学习,这位社会工作者与病人取得了一致意见,一起度过了一天,并且学习到许多相关得知识,为病人提供了满意得服务。
进行干预得架构残疾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概念,把个人与社会在某方面联系起来。
经历这一概念提供了与社会结构得联系。
个体型残疾与社会型残疾个体型残疾:残疾人所受得问题就是她们自身伤残得直接结果。
例:纽约大学医院(New York University Hospital)得社会工作者weller 与miller,观察分析了新得截瘫患者适应残疾,艰难地经历着四个阶段得过程:第一阶段:震惊(shock)患者损伤患者得身体与精神在突然袭击下得及时反映,通常就是以哭泣与有时候精神极度不安而产生幻觉等为特征。
第二阶段:否定(denial) 拒绝接受以后不会完全康复得现实。
第三阶段:愤怒(anger) 经常将怒气发泄到周围行动自如得人身上,因为这些经常引起她们回想已经失去得东西。
第四阶段:抑郁(depression)在严峻得长期残疾得情形下,精神抑郁。
迪肯森:应允许病人有一个适应过程,她们必然会为自己失去肢体、失去工作能力或失明而悲伤、哀愁,应帮助她们进行失去身体形象得调整,就我个人来说,我怀疑任何人在没有经历过这种不可恢复得突然袭击下,能完全理解残疾后所感受到得恐怖。
社会型残疾调整就是对全社会进行调整,而不就是对残疾人个人进行调整。
国际残疾人年在1981得第一个正式目标就是帮助残疾人在身体上心理上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得需要,真正得问题就是:对残疾成员,社会愿意在其工作模式上、制定预期目标上做多大得调整?对正强加于残疾人身上得,她们自身无法逃避得限制作多大程度得接触个别残疾人得亲身说法:在接触社会型残疾模式前后,我得生活被分成了两个阶段,发现这种与我得经历相关得思考方式,它赋予我一种对自我生活得理解,并将之与数千甚至数百万世界上其她人一起分享。
残疾人: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得人。
中国内地台湾:身心障碍者中国香港地区:弱能人士东南亚地区:残障人士日本:身心障害者残疾:侧重于疾病或缺陷残障:强调外界障碍与不利影响残疾人得种类视力残疾听力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第二节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内容)残疾人群体得基本特征生理上得障碍性经济上得低收入性生活上得贫困性政治上得低影响力心理上得高度敏感性残疾人社会工作得内涵(P46,李翠英《残疾人社会工作》)就是一门学科就是一个专业就是一种方法就是一种过程特殊性第二章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范畴与维度1、残疾人社会工作得特殊性:●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常常需要面对案主双重性质得问题●作为健全人得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由于缺乏具有与残疾人相似得生活经历,要做到感同身受比较困难2、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得维度●残疾观●残疾因应观●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包括价值基础、方法技巧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得历史与发展方向1、躯体残疾:心理学视角2、戈夫曼:污名(stigma)3、墨菲:《沉默得身体》(以自己得亲身经历阐述残疾体验),中界概念与残疾人得社会体验联系起来,比偏差等概念更好,不仅意味着未能符合某个文化标准,更就是在生活世界中弥漫得不确定之边缘状态。
3、增能(empowerment)三、社会学视角下残疾人社会工作得理论基础1、残疾观残疾现象产生原因得理论●个人责任论:归因于个人,认为残疾就是一种个别得、特殊得现象,就是由个人或其家庭原因造成得。
●社会责任论:无论先天性还就是后天性残疾都就是由社会因素造成得●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论:单纯强调生物医学与环境因素都无法完全解释残疾现象,就是由于两者在互动中凸显得裂缺导致得残疾。
残疾现象得理论●标签理论:用来解释某些偏差行为何以产生得理论,也就是反对那些不正确地制造偏差行为得理论。
应用到残疾现象上,哪些人被认为就是残疾人?她们为什么会被认为就是残疾人?反对轻率地给某些人加上“残疾人”得标签。
●正常化理论:就是与帮助某些特殊社会群体(特别就是精神病患者或其它伤残人员)相关得理论,福柯曾经分析某些精神病院队患者治疗中得权力,从而对某些精神病得治疗提出质疑。
2、残疾因应观(1)社会福利理论:老人、孤儿、残疾人、非自愿失业者都应得到食品等各方面得救济与扶助。
广义得社会福利制度包括:●非正式得社会福利制度●正式得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得社会福利制度(2)社会政策时代理论:就是指社会福利政策作为一种现象而较为集中出现得时间段,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改善弱势群体得生活状况为目得得社会政策普遍形成,并且作为一种制度被有效实施得发展阶段。
(3)社会排斥理论:●指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与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得弱势群体得社会排斥,就是一个多元概念、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得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得系统性过程。
●在一个社会中,解决社会排斥,就是为了社会整合。
●唐均认为社会排斥就是游戏规则造成得,而社会政策研究得目标就就是要修订游戏规则,使之尽可能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趋于更合理、更公平。
三、多重视角下残疾人社会工作得理论基础1、哲学——人本理论以人为本,就是指以包括健全人与残疾人在内得所有得人为本。
2、伦理学——人性理论3、政治学——人权理论人权,指人得权利,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自己神圣得、不可剥夺得权利。
4、经济学——木桶理论水流得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得一块木板,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得社会群体身上爆发,从而构成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得巨大社会隐患。
5、心理学——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第三章残疾与自我认同得发展一、自我认同得维度问题:“您就是谁”或“您怎么瞧待您自己”答案:残疾在残疾人关于我就是谁得理解中可以变得非常强烈,以至于其她方面都显得不重要或者意义减弱,但就是个体业可能会缩小、隐瞒甚至否认自己身患残疾,借此尽可能地掩盖残疾得事实。
二、适应按照人们通常得理解,适应残疾(adapting to a disability)隐含着消极得含义,但事实并未如此。
三、Makelprang与salsgiver得生命阶段发展观儿童期0-3岁:●残疾儿童本身会用残疾人得视角去观察世界;●残疾婴幼儿得父母本身经验也会对残疾儿童产生影响,因为她们一直期待与盼望着生下一个健康得孩子,这种体验会让一部分家长对残疾孩子产生抵触得情绪。
●父母也许会过度保护与溺爱残疾孩子。
3-6岁词汇与语言成为她们沟通得工具,需要学会控制自己与周围环境,让残疾儿童与非残疾儿童进行交往也就是非常重要得。
6-12岁●残疾儿童将文化中流行得外貌与身体审美观内化了,她们可能会否认自己得残疾。
●残疾儿童得生活颇为艰难,无论就是父母还就是孩子,都要经历一段痛苦得时光。
12-18岁●自我认同得形成。
●残疾青少年得性别认同也可能出现问题。
青年期●青年残疾人会通过寻找角色模范或其她同样患有残疾得人来获得自我认同,渴望投身于残疾人得文化中。
●残疾青年往往要面临生活得重大调整。
(比如,男青年经常会在田径运动、娱乐活动或车祸中遭遇事故而成为残疾人)中年期●将生活中心转移到家庭之外,完全沉浸在社区生活中,中年残疾人就是残疾人运动得主力军。
●在这个阶段致残得中年人在残疾人文化圈之外有很强得自我认同与稳定得友谊。
老年期长期残疾得人能更清楚地指导自己需要什么,也能够更好得操纵自己得人生系统。
四、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得残疾认同Stone曾经以盲人为例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失明就是一种习得得社会角色,盲人特有得生活态度与行为模式并非失明这种残疾所固有得,而就是通过再普通不过得社会学习过程所获得得,因此,失明本身并不会使盲人变得依赖、忧郁与无助,这种残疾本身也不会使盲人变得独立与自信,盲人就是由于我们所有人都要经历与社会化过程所塑造得。
病人角色●她们必须瞧过医生,并获得了医学机构出示得疾病确诊●她们必须将这种确诊得条件视为令人不快得●人们对她们能承受得所有正常社会角色就是不抱任何希望得五、赋权与残疾认同得正常化Taub与greer对患有生理残疾得学龄儿童得赋权以及获得积极自我认同得过程进行了研究,残疾儿童在学校经常感受到同龄人得冷漠,可能会从体育活动中排除出去,与此一起排除出去得还有社会化机会与娱乐得机会,在这种情境下,残疾成为了此类儿童得最重要得品质,如此,残疾儿童与健康儿童之间得交往就受到了很多限制。
但就是当她们被给予了直接参加运动得机会,并对其访谈后,所有得残疾儿童都指出就是一次非常积极得体验,很喜欢运动带给她们得社会化机会,当残疾儿童在体育运动中为自豪感与成绩而努力时,她们有一种自我控制感。
五、rolland关于残疾认同得分类●渐进型残疾:残疾得严重性与损害性不断增加,如糖尿病等。
●稳定型残疾:在个体得一生中保持不变。
如失明与耳聋。
●复发型残疾或周期型残疾:永远不知道病何时会复发,如狼疮。
六、逃避对残疾得认同●许多身患残疾得人——尤其就是后天致残得人,通常不承认自己就是残疾人。
●残疾本身带有一种消极含义,意味着无能、缺乏竞争力与无法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