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1 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辩证的态度,在道德的范围内探讨问题、进行评价,讨论看待世界的问题。 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和展望。

高考题目精讲+素材选择积累+解题思路点拨+方法技巧归纳+2012热点评析

2011年辽宁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哲学家拿一个苹果给同学们看,说这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么?有的学生说闻到了。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拿着苹果转了转,一个学生说没闻到,一个摸了摸问这是什么苹果?另一个说我感冒了。最后哲学家把苹果给大家传看,才知道是一个用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请就以上材料,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沿袭了以往几年辽宁高考的命题思路,从“闯红灯”到“明星代言”到“托尼的故事”,命题的基点都是一则材料。 -关于材料命题作文审题是关键,就是要明确立意。文章的立意一定要透过材料本身,看社会,看人性,看生活。 -立意角度颇多,却是一篇想写跑很难,想写好也很难的的命题。 -面对同一事物,同一对象,学生的反应和感觉是不一样的,或言有味道、或说没有味道、或“借口”搪塞、或“沉默是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认知的差异。 -进一步分析面对哲学家提出的问题和他的学生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我们发现,明显是在“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迷信权威、轻信盲从、不肯动脑、不愿动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援疑质理、寻根究底、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等精神的现象,好在还有三个“默不作声”的学生,他们没有人云亦云,也许在观望,也许是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而另外一些学生呢?第一位尊重了自己的真实感觉,第二个发出了自己的疑问,第三个如果不是“托词”至少表达了自己的诚实,当然若是“托词”则显其圆滑。由这些认知差异,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⑴从有味道、甚至是闻到了甜味的现象分析,可以得出人性的盲从,甚至盲从得逼真、盲从得惟妙惟肖。 ⑵从没有没味道分析,可以得出真实,相信自我,自信不盲从、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等观点。 ⑶从一个摸了摸问这是什么苹果分析,可以得到尽管有实践,但是还是没能摆脱盲从。 ⑷从感冒了没有闻到这个现象分析,可以得出感知的彷徨,犹豫,给自己的感知寻找借口的人性现象。 ⑸从众心理——大部分人是习惯思维(定向思维)人云亦云,缺少自主判断和思考。

人与社会的关系 2

⑹不回避矛盾——大胆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第三人说感冒了就是不敢正视) ⑺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另一个摸了摸说是真的吗?) ⑻亲自尝试,实践得出结论——(最后知道蜡苹果)

综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认知与心态、认知与盲从、正确的认知在于尊重现实与消除盲从。 立意和角度明确之后,行文时还要注意和材料的内容含意相合,不可以梳理出观点后,放弃材料天马行空的行文。因此,要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比如塑料苹果、苹果,味道等等作文关键词,让行文和材料,让社会现象和材料现象与人性关联。 这个题目要想写好作文,关键在用例上,有很多恰当而又新鲜的事例,结合社会热点,用例新鲜灵动,才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范文:(一) 风中的落叶 秋风再次来到我的身边,飘渺地吟着:“走吧,我们该走了。”她携起我,向前飘去。 这次是一个洁白圣地,这里是死神的地域--医院。在一间手术室,我看到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手术,医护人员已十分疲惫,并开始准备缝合伤口。蓦地,那一直在 旁专注而谨慎地履行自己工作的女助手突然道:“等等,医生我们少拿出一块纱布!”主刀的医生回答:“不可能,我已全部取出来了!”“不,我清楚地记得我们 用了十一块纱布,但这里只有十块!”“不要胡说,马上缝合伤口!”主刀医生十分坚决。“不行!”那位助手的眼中迸出惊人的火花,“我要对病人负责,我不能 让您进行缝合!”主刀医生欣赏地看着她,摊开手,手心中赫然是一块纱布,“你的表现值得称赞!”医生如是说,看到此,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秋风又将我带上旅程,来到了美丽的滇池。我隐在岸边的丛中,看到了那个执著的老人。这美丽的湖泊是他精神的母亲,是他的生命。当暴利牟取者来到这里,肆 意破坏他的珍爱之水时,他愤怒了,挺身而出,相识之人的劝告安慰不了他,黑心的商人的毒打阻止不了他,有关部分的冷漠更不能洗灭他为母亲奋斗抗争的怒火, 他如红烛般燃烧,不顾自己的安危,努力奔走。终于,滇池归于平静美丽,水鸟成群,碧波荡漾。我被震撼了! 一个人,能够不为外界影响,坚 持自己,循着自己的灵魂走过一生,是多么的美好与辉煌!坚持自己的灵魂,不为外界纷乱所扰,有时多美的令人向往与敬佩,秋风带着我飞过一个墙头,上面有几 杆芦苇,正摇摆不定。我徒然生出一股对它们的蔑视,也生出一股悲哀,我不也是随波逐流的一片落叶么? 一棵大树,映进我的眼帘,在被风裹挟远去的一瞬,我向他大声发问:“你,为什么能如此坚定!”大树的回答随风飘来:“我不选择上帝也不选择魔鬼,二者都是墙,都会将我的道路阻挡,难道我要用一堵墙去换另一堵墙?” 今生我是飘忽的落叶,来生,我将是坚定的大树!

范文:(二) 特立独行 生活中,从众效应比比皆是,但当众人行为有悖于道德之时,我们就要坚守准则,不盲从于众人;在众人皆庸庸之时,我们亦要特立独行,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从众效应”多数情况下是对人的一种误导。如一人闯红灯,所有人都跟着违规;如一人偷窃而未被抓,许多人都以为这有利可图……因此,不盲目随大流,面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是特立独行,才容易为生活添彩! 当众人皆为利奔波之时,我独寄情于书,收获一份宁静闲适;当众人皆悲秋伤春之时, 3

我独赞秋高气爽,春满乾坤;当众人皆感慨时运不济之时,我独叹一声“阳 光总在风雨后”,当众人皆言人心不古时,我独吟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生活的疲累麻木了世人的神经,噬碎了对美的憧憬。而特立独行,似一声春雷,将光 明的种子播下,为生活添彩! 特立独行的人,是对生命负责的人。 在众人皆苟且偷生的时候,偏有一个叫岳飞的汉子特立独 行,想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将精忠报国谨记心间,为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众人皆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时,偏要有个神智清醒的 鲁迅,以笔为剑,直指旧社会的愚昧与腐朽,将中华这条沉睡的巨龙从梦中唤醒……他们都处在混乱的年代,却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已之力力挽狂澜,为信念 而奋斗不息。 特立独行的他们,怎能不被世人谨记? 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中国的文人中,向来便有许我 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他们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们热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憩淡,他们衷情于“黄河之不 天上来”的磅礴,他们倾心于“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洁净……纵然身处污泥,他们也愿开出高洁独放的花! 特立独行的文人们,怎能不在文学的殿堂中馨香百年?本文来自语文茶轩不盲从于大众,摒弃从众心理。以道德准则为基,特立独行为信念,以鲜洁的思想开道,那么,成功的花将为你而绚丽地开放!

范文:(三) 坚守·绽放生命之花 教授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实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当你面临权威学术大众的压力时,你会轻易地放弃自我探寻并质疑的权力吗?很显然,六个人中只有一个没有放弃,而也只有他,抵抗了重重压力,并最终获得真理的青睐。 我想,这是来源于一个人内心中坚守真理信念的强大力量。一个小小的测量问题如此,追寻真理、学术高峰也是如此,它更是追求真实人生的永恒秘诀。 记得小学课本中有这样一篇文章: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参加一次世界顶级比赛时,被当场指出其演奏的篇章是完全错误的。小泽征尔竟是毫不犹豫地 与其对峙,说自己是没有错误的。那位评委趾高气昂,宣称若不承认他的错误,就将面临失去参赛资格的事实。重压面前,小泽并没有考虑这对其自身的影响及损 失,坚守心中神圣的音乐信仰,再次斩钉截铁地放声“我演奏的,就是巴赫有名的D大调奏鸣曲,没有任何错误。”刹那间,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泽征尔是 用对音乐与信念的坚守,展现出一章章慷慨激昂的演奏。他灯上的不仅仅是音乐的光华顶峰,更是只属于他的人生巅峰。 “只有我们内心世界的 力量足够强大,我们才能避免外面实际的干扰、裹挟。”耳边响起的是俄国文学巨匠托翁的话语。当代作家张祎称其为“耕作的诗人”,是的,托翁就是用他对生命 本真的坚守,为我们谱写出一部部荡魂摄魄的历史巨作。托翁出生于贵族家庭,却死于羁旅途中的驿站。他远离俄国贵族的沙龙、夜生活,远离世俗的偏见与纷扰污 浊的现世;他痛恨丑恶皇权,不怕权威的中伤威胁……他一直如此地坚守内心、信仰本真,他将人生种植于真正的稻田,常年耕作,笔耕不辍。他用自己的信念与坚 守感动着我们。无法不说,托翁的一生是怎样特立独行,坚守自我。他的人生轨迹,又是多么动人、激荡!他《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也岂不是他自我追寻生命本真 的真实写照?! 在这些人身上,我们感受到太多太多对生命信仰的坚强守护对人生信念的勇敢追寻。《野性的呼唤》作者杰克·伦敦对写作生涯 的坚持;约翰克里斯朵夫对音乐的坚持;都助他们谱写了非凡的生命之曲……我们,让今日的我们也如他们一样,终破未解的重压,追寻内心中的一份坚守,撷起生 命的高枝吧!! 4

2010年四川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何学上的点只有位置而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正是那无数个点构成了无数条线、无数个面、无数个立体…… 要求: ①请就以上才来哦,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②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③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人生的几何体》,富有哲理,从点和线、线和平面、平面和立体等几何关系引出对人生的思考,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创意和选择。预设了开阔豁达的空间,叩问着人生哲理,也叩问着考生对社会与他人的关注。 题目贴近社会和人生,考察学生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的洞察和思考。学生平时关注社会,感悟生活,而不是做生活的旁观者,就能写出真实情感和独到见解。

-严谨审题 如果点不仅仅是点,线不仅仅是线,平面不仅仅是平面,立体不仅仅是立体,而把它们 主要看作是与人生某些方面密切相关的事宜,这就切合题意。 所以千万不要被所提供的材料限制了思维,应以材料为基本的出发 点,上升到社会生活、精彩人生的高度,这样就不容易跑题了。 从数学知识迁移到文学、人生方面来,点就可以看作是简单的个体、事业的基础等,线就可以看作是小团体、小成功等,平面就可以看作是有一 定凝聚力的群体、阶段性的成功等,立体就可以看作是集复杂性多样性于一身的一个整体、蕴含了人生百味的事业辉煌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