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i社会的发展在把人们拉得越来越近的同时,社会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随之不断增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正因为这一关系在不断变化,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张力是不可能消除的。
关键词:个人;社会;个人与社会关系
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渊源
在西方,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繁荣于文艺复兴时期。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创了个人本位的思想先河。
他认为,人通过认识自己可以寻求真理,真理就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个人意识开始觉醒,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统治对人性的压抑,渴求获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的独立、自由、平等,并与封建宗教统治展开了斗争。
但是,由于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小,最终斗争均以妥协方式而告终。
经过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于十七至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发起了“启蒙运动”,旨在祛除人类对世界与自身的无知状态,用科学武装人类的头脑,涵盖了包含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
这场运动使资产阶级彻底清除了“上帝”或封建权威对人类生活秩序的支配,使真正独立于上帝或封建等级秩序之外的“个人”最终得以形成。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随之也渐渐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
二、个人与社会关系产生矛盾的原因
卢梭指出私有制的形成是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ii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私有的不断深化,产生了所有权。
人类原始自然的不平等转换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即财富、地位、权势、个人功绩方面的不平等,于是社会中产生了穷人和富人的利益冲突。
人类最初的平等被打破了,一个人只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才能扩大自己的财产,因此人们为了争夺自身的利益而使社会陷入了战争。
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以少数奴役大多数的穷人,富人和强者就制订不公正的社会契约,这就是社会和法律的起源。
最终建立了由富人剥削穷人的国家和政府,同时政府的腐化导致
了专制,出现了暴君的统治。
“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设定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官职的设置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也就是最末一个阶段,是合法的权利变成专制的权利。
因此,富人和穷人的状态是为第一个时期所认可的;强者和弱者的状态是为第二个时期所认可的;主人和奴隶的状态是为第三个时期所认可的。
这后一状态乃是不平等的顶点,也是各个阶段所终于要达到的阶段,直到新的变革使政府完全瓦解,或者使它再接近于合法的制度为止。
”社会的发展虽然是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只会加剧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
建立在私有制不平等基础上的文明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本性。
人类天赋的自由从此就永远消失了。
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上没有抽象的个人,只有承担着各种社会角色的具体的个人。
个人与社会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有机联系。
社会中的个人是有价值标准、有行动目的、与他人发生联系和互动的个体;社会是由个人互动而联结起来的网络,个人就是这张网络中的纽结。
所以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个人也不是无主体意识的社会的零部件,社会总体大于个体的简单相加之合。
而社会总体大于个体总和的全部秘密在于社会关系。
人生的内容是由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的。
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个人与社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只有科学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与矛盾性
个人与社会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个人是社会产生与存在的现实前提和基础,社会是个人交互作用的产物。
个人与社会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性在于人的个体性。
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人的年龄、高矮、胖瘦、相貌、志趣、爱好、气质、能力、信仰、信念都是不相同的,找不到完全相同、绝对一样的两个人。
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社会上其它个人的特征。
社会正是由这些千差万别的人体组成的整体。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在于人的社会性。
一方面,任何个体都必然以一定的社会及其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当一个呱呱坠地之时,他就来到了社会之中,面临着既定的家庭关系,面临着既定的文化环境,面临着既定的时代氛围。
张三的儿子必然称张三为父亲,这种社会关系是个人无法选择的。
另一方面,个人的发展必然以社会为基础。
过去的读书人“学而优则仕”,读得好可以做状元,现代的读书人不管成绩多好,都成不了状元,因为现代社会已经不提供科举制度了;再如,几十年前,如果你出生在农村,那你的发展就只能在农村种地,因为你是农村户口。
除非你能上大学或参军。
因为当时社会的户籍制度为我们规定了这样一个发展空间。
要是哪个人想进城找点事做,一定会作为无业游民被遣还。
现在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
2、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性与能动性
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1)个人的生存依赖于社会生产,人要生存,必须有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假如离开了社会生产,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哪里来?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行走的交通工具从哪里来?至于精神生活,要有人写书,有人出版书,你才能读书;你要看戏,看电影,也是要有人编戏,有人演戏,人们才能看戏。
(2)个人的生活依赖于社会规范。
正是法律、道德、职业规范和乡规民俗等规范了人们的生活,为人的生活提供安全和保障,使人能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社会中。
(3)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进步。
如果在过去社会,一个人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是谈不上发展的。
个人对社会的能动性:人是有意识的动物,具有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
社会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才不断走向进步的。
(1)个人通过参加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2)个人通过参加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促进社会制度的变化;(3)个人通过参与政治和精神生活,促进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变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的发展。
全面地认识个人对社会的这种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不少人有这么一种说法:“社会上存在什么,个人就会怎样”。
比如谈到腐败问题,说现在社会风气就是这样,谁到了那个位置上都会贪污腐败。
在学校里也有类似的说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学习风气不好,所以我的学习也不好”“宿舍同学都不爱学习,所以我想学也没法学”等等。
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
人对社会是有依赖性,社会环境是会影响个人。
(在校时也有亲身体会)但
同时,人更有能动性。
换句话说,环境会改变着个人,同时,个人也在改变着环境。
(比如校园环境的变化)所以强调说“自己学习不好是因为学校风气不好”,其实只是对自己学习上放任自流作辩护。
这是十分有害的。
3、社会对个人的促进作用与制约作用
人是社会化的人,个人是一粒种子,只有在社会的土壤上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直接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是社会给个人提供舞台和条件,使个人得以积累知识,施展才能,潜力得到发挥,人生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
而个人的利益、需要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的现实,要受到社会条件、社会需要的制约。
我们只有认识到人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你的发展要受到自己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你的关系的对方同样也受到其自身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他的想法和要求。
能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能理智地、客观地、心平气和地处理各种关系,很多的烦恼和问题也就能得到解决了。
四、结语
人生的内容是由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的。
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iii个人与社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只有科学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i卢梭与《社会契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ii卢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iii《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