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课程论文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概论
学生姓名母佳哲
学号2010125026
所在系人文社会科学系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
班级2010级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二○一一年十二月
浅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生:母佳哲
内容摘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决定了社会的起源和社会的性质,而且社会也应该为社会成员谋取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的工具,理想的社会应能提供给人们最大限度的自由以及满足人们发展的客观条件从而保证最大数量的幸福,人的内在需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因,人与社会是矛盾共同体,相互依存,互生互动,唯有和谐共生才是发展之道。

关键词:社会个人生产力人性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

”①众所周知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这里是说人类是从属于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人类天然的形成了一个组织,且不依据他们的主观意识而客观产生的一个统一性与对立性相交织的有机整体。

“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

此处“社会”一词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的最早连用,意指村民集会。

“社”原址祭神的地方,“会”为聚集之意。

今天我们理解的社会的概念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组织机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变化发展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种形式上的变化交替已经使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其整体内部的分布上出现了种种裂痕,但社会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变,并不是与传统彻底决裂,开始一个全新的阶段②。

任何时期的发展都是由那个时期某种特定的形式占据优势从而在整体中引导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诸如生产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以及文化等。

就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层网来说,从原始社会起历经的几个社会,已经从单纯的合作关系逐步转变为复杂的带有个人因素的合作关系,起初这个社会是一种暂时的和不稳固的结合,接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及私有制概念的产生,人的私欲进一步膨胀,已无法维持旧的生产关系,随即那种原始的单纯的生产关系开始土崩瓦解,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变迁,来自外界环境的压迫,人的思想也逐渐转向从最初的生存需求转而寻求一种崭新的方式来维持个人发展,这就相当于斯宾塞认为的人类社会逐步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进化,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到确定状态的发展,这些不同的需求成为了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②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1
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内在因素。

上述观点并不是说这个社会的发展由人类的主观需求来推动,而是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客观的融合各种内外因素的总和来推动的。

社会转型表现为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转变,需要协调社会结构、功能、相互依赖程度并加以合理引导,社会进化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任何阻拦社会发展的事物都会被社会发展的洪流踩踏在脚底下,当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它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阻力,当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时,这种变化就称之为发展,这种变化发展在人类整个文明和在每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中都有表现,并以不断增长的速度在继续进行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群体间基于某种关系产生社会互动,形成各种社会网络,以一定形式的合作或是竞争从而各取所需达到各自目的。

从斯宾塞的理论来看,社会是一个天然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它的所有机制、政府的、宗教的、工业的、商业的等等都在其中,且彼此互相依靠地联系着—个具有有机意味着的结构③。

在关于个人与社会的观点中,他认为不仅个人决定了社会的起源和社会的性质,而且社会也应该为社会成员谋取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的工具,理想的社会应能提供给人们最大限度的自由,从而保证最大数量的幸福④。

他认为人类聚集起来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应付险恶的生存竞争压力,而社会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消亡。

需要强调的是斯宾塞是坚持个人优先性的,这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相吻合,也是其局限性所在。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个人优先性的体现,个人的优先性应当受人的自然属性所影响,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人的本能会为自己的行为所负责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受社会属性的制约,这就要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取向了。

虽然社会制度通过各种规则束缚、规范个人行动使之符合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这样的一个框架内社会制度并不能完全庇佑任何带有偏激取向的要求,总之从客观的来说,斯宾塞的个人优先性在人类脱离原始社会之后是相当符合实际的,至少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是符合这样的一种心态,只有少数的人成了“圣人”。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优先性体现的尤为突出,我们无法消除人的私欲,也不可能消除,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优先性没有替代品,但这只是从微观的方面来讲个人的需求与社会与人的一种关系,宏观的方面讲个人与社会是索取与贡献的关系,至于索取与贡献哪个是主导我们也是无法考证的,但是是不是实现了共产主义就能消灭呢?我们不得而知。

斯宾塞曾提出了“每个人都有做一切他愿做的事的自由,只要他不侵犯任何他人的同等自由”的口号,确实他人自由是不容干涉和侵犯的。

他还论证到绝对的利他主义是不合理的,它会使现在所有的社会组织解体,社会里的纯粹利他主义包含的特点使纯粹利他主义不可能实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从中收益的人不存在,当然绝对的利他主义我们是不提倡的,但是在现实中应该是不存在绝对的利他主义的,那样就没有了个人需要的基础和存在意义,社会也不会得到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需要适合的利他和利己来推动的,说白了还是归结于对社会的索取与贡献是处于怎样的一种分配格局的。

③赫伯特•斯宾塞.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谭小勤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75
④赫伯特•斯宾塞.社会学研究.张洪晖,胡江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57
人在不断地产生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也不断地产生着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从现实上来讲,个人从社会获得资源和机会的实现度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有序性,一个社会要正常运行,个人与社会,具体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必须保持适度平衡。

⑤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需要社会的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协同配合来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就从最现实最基本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来说,如何使得社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其中最根本任务之一就是怎样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分配问题,在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中,收入分配问题继续成为最为关注的几项民生调查之中,怎样调配利益和合理调配收入是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最大考验。

在斯宾塞的理论中也可以看到它光辉的一点,那就是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协调起来,提倡有限度的利己主义和合理的利他主义,反对无节制的利己主义和绝对的利他主义,社会成员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通过那只“看不见的手”使个人的行动不自觉和下意识的为社会整体的更高需要服务,从而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和谐地统一起来。

这就有点像我们所说的政府的宏观调控再加上人们的道德因素来调节和规范社会成员个人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和行为,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和谐社会是能够建成的。

按斯宾塞的话讲“在文明时代,恨之宗教正在缓慢减弱,而爱之宗教正在缓慢增强”。

确实现在这个社会也不缺少爱,随着公益组织的逐渐增多和参与进来,社会也在慢慢增加它的温暖度来让更多人感受其实爱无处不在,其实这正是社会回馈个人的时候,个人得到的将是无偿的精神及物质援助,然后会增加社会成员对社会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缩减社会运行代价与治理成本。

例如在发生天灾人祸等特大灾难时,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依靠强大的社会支援,这时只有充分调动社会成员间的集体主义与适当的利他主义,才能渡过难关。

从这里就与斯宾塞提倡的国家和政府尽可能地少干预社会相悖,这时就不能以适者生存的原则来考虑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那样只能给社会发展造成滞后效应。

此外斯宾塞思想中比较极端的是反对慈善事业,认为它自然地阻止了低劣者不断净化自身的过程,由此看来他过于极端的将人与动物的区别相抹灭,一味地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还原主义来加在社会弱势群体身上,这也造成了对社会最底层成员的人格的侮辱和歧视,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每个人都有享受社会发展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的权利,社会应当是维系人类特有的情感因素的精神家园,是不能剥离的。

人类个体的活动只是社会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个人与社会是相生相克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个人的贡献和努力,个人的需要又需要社会的提供和产出,两者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唯有和谐共生的关系才是符合科学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索取与贡献达到两者都能够接受的程度才是根本之道。

综述,笔者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基于宏观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互动的形式组建而成的社会网络并按照契约制度形成的组织架构关系。

⑤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1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1
3.赫伯特•斯宾塞.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谭小勤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75
4.赫伯特•斯宾塞.社会学研究.张洪晖,胡江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57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1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