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主要故事情节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墙头马上》唐高宗仪凤三年春,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从长安到洛阳搜求奇花异草,于上巳节骑马路过总管李世杰的花园。

“尤擅女工、深通文墨、志量过人、容颜出世”的李千金正在园中向墙外眺望,两人目光相遇,一见钟情。

少俊投以诗文,千金文思敏捷,传回答诗,彼此更是倾心,相约夜间在花园相会,嬷嬷见他们爱得坚决,便放二人逃走,要少俊得官后再来认亲。

但二人回到长安,因为少俊懦弱和沉浸于情爱,竟在尚书府后花园潜居七年,并且生下儿子端端、女兑重阳。

清明节少俊往郊外祭扫,裴行俭偶入后花园,发现了李千金和一双孙儿女;李千金自认为少俊妻,行俭则以娶则为妻、弃则为妾,并诬之为娼妓,千金忍辱理直气壮地与其争议。

裴尚书仗势欺人,百般刁难,要她在石上磨簪、用游丝系银跟瓶汲水,若瓶坠簪折,便要留下孙儿,逐走千金。

及至少俊祭扫归家,又在冷酷的父亲逼迫下,软弱地对千金写了休书。

千金无奈被逐,返家后父母已殁,却守业不嫁。

翌年,少俊中官,前来认亲,千金凭着志气,不肯相认。

裴尚书得知千金乃名门之女,亲来赔礼,竟也遭拒绝,她讽刺了裴尚书的前倨后恭。

后来裴尚书让端端、重阳来见千金,在母爱驱使下,她同意认亲。

《拜月亭》剧谱金国末年元军入侵,王尚书奉旨往边关议和,举家饯别。

后元军攻入京城,王女瑞兰与母在逃难中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妹瑞莲失散。

旷野中大家各自呼唤亲人,瑞兰误听瑞莲而与蒋世隆相遇,两人权说是夫妻而同行;瑞莲则与王母巧遇,也认作母女结伴同行。

世隆瑞兰被盗匪掳上山寨,幸而寨主是世隆的义弟陀满兴福,被放下山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却因世隆得病滞留客店。

此时王尚书议和归来,在客店巧遇两人,嫌弃世隆逼迫瑞兰随己回家,途中又与王夫人、瑞莲会面,认瑞莲为义女。

回京都后瑞兰思念世隆,焚香拜月祈求与世隆团聚,被瑞莲听到,互相盘问后方知已成姑嫂。

元兵撤走后金朝大赦天下,世隆和义弟分别中了文武状元;王尚书将瑞兰许配给武状元,瑞莲许配给文状元,瑞兰本十分不愿,后来发现文状元是蒋世隆,于是蒋和瑞兰团聚,劝瑞莲嫁给武状元,瑞莲先是不肯,忽然圣旨晋升了兴福,瑞莲方始首肯,四人成婚。

《西厢记》书生张珙游学河中府(今山西永济) ,在古刹普救寺与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小姐相遇。

因一见倾心,借宿在崔氏眷属暂住的西厢院外僧房之中。

夜间莺莺花园烧香,强生隔墙吟诗,莺莺亦酬诗一首;张生继而藉崔府超度老相国时,追荐自己的父母,在法会上与与莺莺再度相见(第一本)。

其间贼将孙飞虎为抢夺崔莺莺,兵围寺院,崔母求助于寺众,许诺能退贼兵者以莺莺相配;张生应下此诺并修书一封请惠明送至友人白马将军杜确处。

杜确率兵打败孙飞虎,普救寺兵围虽解但崔母却违约赖婚,命两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相思入病,侍女红娘遂教张生夜间在花园外弹琴,封莺莺诉说心曲(第二本)。

红娘为莺莺、张生传书递简,莺莺瞒过红娘而“待月西厢下”,是夜张生依约到来,但莺莺毕竟囿于礼教,又被红娘看见,竟翻脸不认。

张生为此抑郁成疾,莺莺不禁内疚,以药方为名托红娘送去,当晚便由红娘送莺莺到张生房中(第三本)。

月馀后,两人情事被崔母发觉,崔母大怒拷问缸娘,红据理以争,认为崔老夫人不应悔婚,若不允婚只怕还有玷辱家门和治家不严的罪名,崔母只得允婚,但张生必须应举得官方能迎娶莺莺,两人因此长亭送别。

强生行至草桥,见莺莺追赶而来,醒后才知是梦境(第四本)。

张生得中后欲与莺莺完婚,被当年曾经与莺莺订亲的崔母内侄郑恒阻挠,恰好白马将军携旨到达,为张生与莺莺主婚,郑恒羞愧自尽,有情人终成眷属。

《倩女离魂》王文举与张倩女本由双方父亲指腹为婚,但王文举探望张老夫人时,老夫人因他尚未取得功名,只让他与倩女以兄妹相称,答应在他及第之后完婚。

张倩女倾慕王文举,在他赴京赶考后相思成疾,魂魄离躯赶了上来。

王文举起初认为她私奔有伤风化,但见她情意真切便带她一同赴京,而家中张倩女的病躯则是终日昏昏沉沉。

王文举状元及第后,携夫人回家省亲,众人见有两个张倩女,以为有鬼魅。

张倩女的魂魄重新回到体内,病也就好了。

老夫人为二人正式完婚。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汉宫秋》《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元代杂剧作品,马致远著。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

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

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

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

元帝舍不得昭君,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

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

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

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剧本着重描写了昭君对大汉的感情,谴责了文武百官的无能。

作品写人细致,富于心理描绘,有浓厚的抒情意味,但是所写不合史实,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真实性。

《梧桐雨》《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代杂剧作品,白朴著。

故事取材于白居易《长恨歌》和唐传奇《长恨歌传》,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死爱情。

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

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

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

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

七月七日,贵妃与明皇在长生殿欢宴。

明皇将金钗盒赐给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

驻扎马嵬驿时,军队起了骚乱。

龙武将军陈元礼请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明皇依言而行。

但军队仍不肯前进,陈元礼又请诛杀媚惑君王的杨贵妃。

明皇无奈,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

这样,军队得到了安抚,保护明皇逃亡。

肃宗收复京都后,太上皇(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

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

他追思往日与贵妃相处情景,惆怅万分。

整部剧作着意描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忆旧、伤逝、相思交织在一起,伤感情绪和秋雨细敲梧桐的凄凉萧瑟的氛围,和谐一致,情景交融,构成一种诗剧的境界。

《梧桐雨》对后世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创作影响深远,清代传奇名作《长生殿》即受其影响。

《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代杂剧作品,纪君祥著。

故事取材于《史记·赵氏世家》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于是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

赵盾全家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赵朔驸马与公主得以幸免。

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

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

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负责看守的韩厥同情赵家,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

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

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

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要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命脉。

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三剑剁死,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

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触阶而死。

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教他武功。

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却一直不知自己身世。

程婴见时机成熟,准备告诉他详情,便绘一手卷,将赵家仇详述给他听。

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

此时悼公在位,因屠岸贾兵权太重,欲除掉他,便命赵氏孤儿暗中捉拿屠岸贾,酷刑处死,全家满门抄斩。

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被赐名赵武,救护赵家的众人受到封赏。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关汉卿杂剧《救风尘》全称《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所谓“风月救风尘”,就是利用妓院中追欢卖笑的风月手段去解救沦落在风尘中的姐妹的意思。

故事描写汴梁妓女宋引章,受了周同知的儿子、阔商人周舍的欺骗,嫁给他后备受凌辱和摧残,只好写信求救于同行姐姐赵盼儿。

赵闻讯后,准备了花红财礼,前往郑州,依凭自己的美丽和机智,赚取了周舍给宋引章的休书,从而救出了受难的姐妹,惩罚了无耻的恶棍。

《望江亭》于清安观中的新寡谭记儿才貌双全,观主侄儿白士中新近失偶,往潭州上任途中探访姑母,观主于是从中撮合,使得白与谭结成夫妻。

权贵杨衙内早已看中谭记儿,暗奏圣上请得势剑金牌,往潭州取白首级。

中秋,谭记儿扮作渔妇,在望江亭上灌醉杨衙内,窃走势剑金牌……湖南都御史李秉忠访得此事,奏于朝廷,惩办杨衙内。

《单刀会》三国时,鲁肃为了索还荆州,请关羽赴宴,暗中设下埋伏,并请关羽故人司马徽前来陪宴劝酒,司马徽拒绝,并告诫鲁肃不可鲁莽行事。

关羽接到请书后明知是计,仍旧带周仓一人单刀赴会,关平、关兴带大军在江边接应。

席间二人言辞交锋,鲁肃不能取胜。

关羽智勇双全,震住鲁肃,令他不敢动用埋伏的军士,最后安然返回。

★《窦娥冤》的一些历史典故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东周周景王时,苌弘任上大夫。

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弘和卿士刘文公联手,借晋国帮助平乱,辅立王子即位,史称周敬王。

苌弘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修齐治平之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

君臣同心戮力,想复兴周朝,但是,他们这样做,引起诸侯国中一些政客的嫉恨,卫国大夫彪 说:“周王朝自从幽王昏乱以来,至今已历十四世了。

苌弘还想复辟,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不久,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内讧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灭。

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

因此,在晋国内乱时,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

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接着又追究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

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惩治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二,不肯惩处他。

晋国正卿赵鞅便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用阴谋诡计离间周敬王和苌弘的君臣关系。

他故意频繁地同苌弘接触,有时密谈到深夜才告辞,试图引起周敬王和刘文公的怀疑。

最后,叔向去晋见周敬王时煞有介事地说:“大王,我们晋国已经查明范氏、中行氏之乱与苌弘无关,你不必再查究苌弘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