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伤寒论--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
伤寒论--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
桂枝加厚朴杏 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子汤 桂麻各半汤 小发其汗 桂枝二越婢一 微发其汗 汤
伤寒论 5
桂 加 加赤芍 桂枝加芍药汤 枝 姜 加饴糖→小建中汤 配 枣 白 草 加大黄→桂枝加大黄 ↓ 芍: 汤 一 桂 加人参重用生姜→新 收 枝 加汤 一 汤 散; 和 加黄芪大枣生姜 黄 芪 桂 枝 五 物 营 汤 卫, 加当归细辛木通 当归四逆汤 调 阴 加麻黄附子白术 桂 枝 芍 药 知 母 阳 知母防风生姜甘 汤 草
Hale Waihona Puke 2013-9-13伤寒论
13
三、桂枝汤实质探讨
2013-9-13
伤寒论
14
1.属何法范围——既属辛温解表法 (汗法)亦属八法之“和”法。属和 法之依据有如下六个方面:
2013-9-13
伤寒论
15
(1)“和”之本义:和是中医传统的 常用单音词,《辞源》注释:“和”, 顺也、谐也、平也、不刚不柔也; 《中庸》云:“发而中皆中节,谓之 和”。
2013-9-13 伤寒论 37
(2)自汗症 桂枝汤治疗无外感风寒而因卫 虚不固,营阴失守之常自汗或多汗或时发热汗出 证,源于论中第53、54条原文。至今临床家一直 宗以本方理法,随证加减,疗效甚佳。如魏氏以 本方加桑叶治疗一例每夜12时左右,即汗出如洗, 枕被尽湿,夜夜如此,证已年余。此外,夜尿时, 必觉冷气袭人,皮肤粟起,内则若有热流上冲, 旋则头眩欲仆,摇摇不能自持,兼见口苦,声嘶, 小便短赤,舌质淡红,脉细微而数,西医诊断为 神经官能症。经服上方3 剂,夜汗顿止,续服5 剂,虚热上冲,恶风头眩等证悉除〔5〕。
石膏
2013-9-13
桂枝加附子汤 补阳敛汗 桂枝加葛根汤 加麻黄→葛根汤,治中风兼经输证,
下利证。
桂枝加黄芪汤 变解表为宣通阳气,排泄水湿,治
黄汗病,汗出不透,腰以上必汗出, 下无法。
桂枝加龙牡汤 甘温摄精,使阳能固摄,阴能内守,
治虚劳失精,心神浮越。
乌头桂枝汤
双解表里寒邪,治表里皆寒,寒疝 兼表以里为主。
欢迎进入《伤寒论》 的医学殿堂!
2013-9-13
伤寒论
1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2013-9-13
伤寒论
2
一、桂枝汤的方组剖析
(见图表如下)
2013-9-13
伤寒论
3
一、 桂枝汤的方组剖析
2013-9-13
伤寒论
4
桂 加 加附子 枝 姜 加葛根 配 枣 白 草 加黄芪 芍: ↓ 一 桂 收 枝 加龙牡 一 汤 加乌头 散; 和 加厚朴 营 杏仁 卫, 调 加麻黄 杏仁 阴 阳 加麻黄
加蜀漆牡蛎龙 —炙甘求逆汤 骨生姜大枣 加茯苓白术 —苓桂术甘汤 加茯苓生姜 加茯苓大枣 —苓甘汤 —苓桂甘枣汤
加茯苓五味子 —茯苓五味甘草 敛气平冲。 汤 加人参地黄阿 —炙甘草汤 胶麦冬火麻仁 加白术附子 —甘草附子汤
2013-9-13 伤寒论 7
芍药 → 加附子 芍甘附汤 扶阳益阴 配甘 芍 草 甘 汤
〔7〕。
2013-9-13
伤寒论
39
(3)低热 低热为内科常见症之一,原因颇多。 据林氏对68例低热证的辩证分型有8 种,若属 营卫不和型,证见乍寒乍热或恶风寒,汗出, 乏力,脉细小等,治宜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计5例。4例治愈,1例好转。并举1例,低热4个 月,午后发热(37.4~38.1℃),暮夜恶寒, 出汗,头昏乏力,苔薄白,脉细濡,以本方加 煅牡蛎,服药20剂,体温正常,诸证消失〔8〕。 王氏又以本方加玉竹、牡蛎治疗1例低热 (37.4~37.9℃)2个月,别无其他不适,舌 脉如常,连服6剂,低热即退。作者认为低热与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神经病理性兴 奋有关〔9〕。
2013-9-13 伤寒论
通阳益脾,活血和络
变解表法为补中法, 建中补脾,调和气血
兼泻实
变益气和血法 通阳行痹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滋阴清热
6
桂 枝 配 甘 草 辛 甘 助 阳
↓ 桂 枝 甘 草 汤
加龙牡 加生姜大枣
—桂甘龙牡汤 温补心阳,镇潜安神, —桂枝去芍药汤 温壮胸阳 温壮心阳,镇惊安神, 补脾利水降冲。 温胃利水。 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2013-9-13
伤寒论
22
2.桂枝汤基本功用 ——调和营卫
2013-9-13
伤寒论
23
四、桂枝汤运用
2013-9-13
伤寒论
24
1.仲景本身的应用 (1)中风证(原文1、2、12、13条); (2)53、54条自汗证; (3)阳明表证(原文234、235条);
2013-9-13
伤寒论
25
原文234条:阳明病,脉浮,汗出 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 宜桂枝汤。 (原文235条:阳明病,脉浮,无 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013-9-13
伤寒论
32
陈氏从叶氏《临证指南医案》 中探讨桂枝汤运用,认为无论风寒、 温热及各种杂病,凡是病机上具有 卫阳受伤,营气虚寒,或在里的阴 阳不和,在外的营卫失调等都可以 用本方化裁治疗〔3〕。这对掌握运用 桂枝汤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013-9-13
伤寒论
33
3.近代医家运用:
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邪伤营卫,皆因大气虚损 致卫气漫散,邪得越卫而侵营,故立加味桂枝 代粥汤。在桂枝汤原方加黄芪、知母、防风, 治中风有汗。加黄芪补大气,以代粥补益之力; 加防风宣通营卫,以代粥发表之力,服后啜粥 固佳,即不啜粥,亦可奏效;加知母以制黄芪 之温。综观张氏运用桂枝汤时,每每加黄芪以 补胸中大气,固表抗邪;加薄荷以助其速于汗 出;加花粉助芍药以退热。若遇干呕甚者,加 半夏以止呕,诚属经验之谈。
2013-9-13
伤寒论
38
刘氏则以本方加黄芪治疗自汗或多汗证, 效果亦满意。初服若效果不显时,则依“复发 其汗”及“先其时发汗则愈”原则,以排除营 卫间的障碍,而达到止汗的目的。至营卫调和 之后,再加黄芪更能发挥黄芪实表作用,防止 复发,可谓经验之谈〔6〕。陈氏从“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理论出发结合本方调和营卫之功, 再加益气固表之黄芪15克、边条参12克治疗局 限性多汗症(又称节段性多汗证)亦取得奇效
2013-9-13
伤寒论
26
(4)太阴表证;
原文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 发汗,宜桂枝汤。
2013-9-13
伤寒论
27
(5)妊娠恶阻。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 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 汤主之。
2013-9-13
伤寒论
28
2.古代医家运用: 古代医家对桂枝汤无不推崇备至,尤 其是唐宋以来,各医派逐渐形成较系统的 理论,各派医家都宗以本方理法结合自己 的临床经验进行化裁,丰富与发展了本方 的理法及应用。
酸甘 化阴
加 麻 黄 乌头汤 乌头北 芪
温经祛寒, 除湿解痛。
2013-9-13
伤寒论
8
二、桂枝汤现代药理研究
桂枝汤仅五味药相承而成,但用于 临床使许多慢性疾病,疑难危重证获得 卓著疗效,引起现代药学家极大兴趣, 从本方中单味药到复方的药理均作了大 量分析与研究,综合归纳本方作用有六:
2013-9-13
清· 柯琴谓:“桂枝汤为伤寒中风杂 病解外之总方,凡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 解者,咸得而主之也。”
2013-9-13
伤寒论
31
温病最忌辛温药发汗,但风温、 温热、温疫、冬温之初期若有恶风寒 者,温病学家吴瑭宗桂枝汤解肌之理, 以之导邪外出,使营卫调和,自然得 汗而解。故在《温病条辨》一书中, 把本方列为众方之首。
伤寒论
9
1.解热抗炎抗病毒及抑菌; 2.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3.解痉、镇痛、镇静; 4.改善心血管功能; 5.抗过敏作用; 6.双向调节作用。
2013-9-13
伤寒论
10
桂枝汤类方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基于 营卫不和这特定病机前提及桂枝汤三对 药物配伍的科学性。通过调和营卫、畅 通血脉、调理脾胃、复建中气的途径, 实现五个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
2013-9-13
伤寒论
19
(4)仲景的“和法”含义:乃指汗剂、 下剂、温剂诸方治疗作用较为缓和者 而言。
2013-9-13
伤寒论
20
(5)柯琴云:“群方之冠,乃滋阴和 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2013-9-13
伤寒论
21
(6)蒲辅周云:“和解之法,具有缓 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 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 于平复……。”
2013-9-13
伤寒论
29
如明· 王肯堂以桂枝汤,随证加减 化裁的有三方: ① 桂枝加川芎防风汤,治发热自 汗出而不恶寒的柔痉。 ②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芍药、 石膏、黄芪、知母)治寒热大作等阳 盛阴虚之疟证。 ③ 桂枝加芍药防风防己汤(桂枝 汤加防己、防风),治发热脉沉细之 太阴腹痛。
2013-9-13 伤寒论 30
2013-9-13 伤寒论 17
(3)仲景对“和”的阐述:一是作症 状描述:“身和”、“腹中和”、“口中 和”、“卫气不和”、“胃中不和”。二 是作具体治法,有桂枝汤调和营卫、小柴 胡汤和解少阳、调胃承气汤的调和胃气, “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等。
2013-9-13
伤寒论
18
还有“白饮和服”之服法,总观仲景 对“和”的原则性论点有二:一是《金匮》 “五脏元真通畅,人既安和”;二是《伤 寒论》中提出:“凡病,若发汗、若吐、 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 自愈”。由此可见,“和”的关键是恢复 人体的自稳,调节机制,使阴阳、气血、 脏腑的系统功能平衡协调而维持正常的生 理活动。
20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