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大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探究

高职大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探究

83
心,因此可 以 将 教 材 中 提 到 的 一 些 人 物 进 行 比 较。 比如,同样以爱情为题材,英国诗人彭斯《一朵红红 的玫瑰》就 显 得 真 率、热 烈 直 抒 胸 臆 的。 而 中 国 唐 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其爱情的表达则是曲折隐 晦、哀婉朦胧的。
通过不断的对比,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培 养了他们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启发了他们的 新思路。培养了他们比较分析的能力。所以讲授外 国文学作品最关键的还是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中 西文学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文化的精粹,知道 各国文学的相互交流与发展。
三、使用新理念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学生具 有阅读作品的能力和汉语综合应用的能力。在多元 文化共存的世界里,文学作品扮演着“形象大使”的 角色,为促进彼此的了解和认知,起着无可替代的作 用。在对待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上一定要有一个正 确的心态。现在已是 21 世纪了,世界成了地球村, 我们不能仅用本民族的观点思考问题,“世界文学” 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教学上,教师应该引入新的 理念教会学生用世界性的眼光,解读多元文化和谐 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同时更多的关 注与自己学科相关的信息,将搜集到的最新科研成 果、前沿的科研动态及时的反映在课堂上,提出一些 与传统完全不同的观点观念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例 如,我在讲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时采用了这讨 论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时事先拟出若干题目,让学生 课下精心准备材料,先分小组讨论,然后选出有代表 性的观点参加集体讨论。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同学 都有发言的机会,又可以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 保证讨论的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语文》 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能够启迪理想、激发创见、开发潜 能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 的乐趣。 四、编演课本剧
2012 年第 05 期
第 28 卷 ( 总 281 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பைடு நூலகம்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No. 05,2012 Vol. 28
Total No. 281
高职大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探究
邹晓薇,王 淼
(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白山 134399)
意要不能只局限在单一的作品当中,要和教材中或 学生接触、学习过的作品做比较分析,这样才能认识 到作品的独 特 价 值 ”。[1] 正 如 朱 光 潜 先 生 所 说 :“要 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 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 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 确,你的鉴别力( 这就是趣味) 也就愈可靠。”[2]也就 是说通过比较分析,可以让学生在中外文学文化比 较中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提高鉴赏能力。
一、运用电教化教学 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往往采用的讲授式授课 方式。虽然传统的讲授法能够保证讲述问题的系统 性、深刻性 和 完 整 性,但 很 难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的 积 极 性。为了避免学生积极性的缺失,达到寓教于乐的 效果,上课方法的灵活多样是非常重要的。而电化 教学则为课堂的教学提供了更为便捷、直观的方法, 电教化教学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电器设备进行教学的 直观形式。它的类型比较多,主要包括录像教学和 多媒体教学。我们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应 适当的运 用 录 像 教 学,使 用 音 像 资 料 为 教 学 服 务。 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或者精彩片断, 通过影视的形象化来化解原著的抽象性增强学生感 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就要求教师学会编辑制 作教学软件,把学生不易理解的情节、人物、语言、潜 台词、心理等不容易直接感受的关键部分通过外国 名著影片或者制成课件,给学生一个直接感受和领 悟的空间。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抽象的心理描 写和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动作,直接讲授往往显得 苍白,但是如果借助 DCD 影片,加以对原文的阅读 分析,二者相互对照,必然有助于加深理解和掌握。 二、采用比较分析教学法 “ 在大学语文课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我们注
该论文属于 2010 年吉林省教育学会课题《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果,课题号 1259102a。 收稿日期: 2011—12—10 作者简介: 邹晓薇( 1980— ) ,女,吉林通化人。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王 淼( 1982— ) ,女,吉林白山人。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在比较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选择好比较分 析的切入点,一般来说,中外文学作品在结构、人物 形象、风格等方面比较有可比性。比如,在讲法国作 家普鲁斯特代 表 作《小 玛 德 莱 娜 点 心》( 《追 忆 似 水 年华》节选) 时,我们首先将它和《刘姥姥一进荣国 府》(《红楼梦》节选) 进行对比,前者描写了叙事者 马赛尔在百无聊赖中由于无意间品尝了泡在茶里的 小玛德莱娜点心,体验到一种似曾相识的快感,从而 展开了感觉、联想等心理活动。引起了对童年生活 的回忆。可以说,整篇作品无情节可言。而后者多 注重故事的 完 整 性、情 节 的 连 贯 性,着 重 人 物 的 语 言、行为的描写。这种比较可以使学生理解西方现 代主义小说和中国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结构上的区 别。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结构 的特征。人物形象塑造一直是西方小说家关注的中
摘要: 本文介绍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经验与体会,提出要达到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和汉语 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就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运用电教化手段,采用比较分析教学、使用新理念、编演课本剧等方法。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外国文学作品; 电教化手段; 比较分析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580( 2012) 05—0083—02
高职大学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不仅仅是 让学生了解某个故事情节或者某段历史,还应该培 养学生的汉语语言应用能力。而编排课本剧正是提 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编排课本剧,学生首 先要把名著改编为剧本。编剧本,选哪一篇? 怎样 编? 能不能演好? 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 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作品后才能解决问题。要编 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 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主动去学习了, 并且把作品也认认真真的读下来。在编演过程中, 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有扎实的 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 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 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对话要与人物 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扎实的 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也 是训练中得到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的过程。改编作品 为剧本,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对话语言 强调性格化,学生就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 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 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 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 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 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 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