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近教育大师经历精神洗礼(成根娣20128)

走近教育大师经历精神洗礼(成根娣20128)

走近教育大师经历精神洗礼
——《人民之子:陶行知》读后感
大华二小成根娣近几日一直在阅读周洪宇编著的《人民之子(陶行知)》,总觉得里面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我,让我忍不住要一气呵成看下去。

《人民之子:陶行知》全面地反映陶行知先生一生的传记。

作者将陶行知先生置于风云激荡的半个世纪的历史舞台去描写,生动、立体地呈现了陶行知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劳苦大众探获生路,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和平、解放而不屈不挠奋斗的一生。

阅读本书,让我真切触摸到一个集教育家的慈爱、学者的渊博、政治家的气魄、社会活动家的能量、诗人的豪放于一身的栩栩如生的陶行知,尤其是他那“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的精神品质,感天动地,无疑是对人的精神的洗礼。

土地的贫瘠衍生的只是物质的匮乏,而精神的贫瘠湮灭的将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陶先生一生都在为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事业奋斗不息,他用自己的言行深深诠释了“爱满天下”的博大内涵。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教育,永恒不变的国之动力。

陶行知先生恪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理念,为了国之教育鞠躬尽瘁。

他始终认为先行动后知识更能增强教育的能动力,因此,将自己的名字更改为“行知”,从晓庄师范到山海工学团,再到育才学校、社会大学,他时时处处身体力行,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不是没有苦难,而是把苦难当作幸福的底卷。

1927年,各系军阀混乱,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人民大众在水深火热中煎熬。

陶先生心系国民,带着“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些贡献来”的爱国情怀,毅然褪掉西装革履,着一袭布衣,立下“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宏愿,与蓝天作伴,与大地共舞,与晓庄师范的师生共同耕耘着,为着拯救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而犁作。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创办平民教育组织——上海工学团,采用“小先生”制普及教育,使扫盲运动取得重大成效。

1939年抗战开始,国难当头,许多革命志士遗孤和难童得不到培养的机会,陶先生怀揣“为了孩子,甘为骆驼。

干人有益,牛马也做”的行动思想,创办育才学校,在苦难的石缝间播种爱的教育之花。

1946年争取和平民主时期,哪怕国民党特务把他列为暗杀对象,他依
然无所畏惧地为国之安定而口诛笔伐国民党的法西斯教育。

他就这样坚定地踏步向前,是那样的义无反顾,是那样的执着而深刻地热爱着祖国这片土地,是那样心境淡然地享受着播撒大爱的幸福。

《人民之子:陶行知》将陶行知先生置于风云激荡的半个世纪的历史舞台去描写,生动、立体地呈现了陶行知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劳苦大众探获生路,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和平、解放而不屈不挠奋斗的一生。

阅读此书,好似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充分感受到陶行知伟大的教育思想,坚强不屈的民主斗士风貌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他的开拓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

今天的我们同样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让我们读着陶行知的故事,循着陶行知的奋斗足迹,沐浴着“爱满天下”的花香,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迈着坚实的步伐不断努力,执著追求,共同创造教育美好的明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