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 地图一
② 大的地形区通过,如山脊,山
峰等;
③ 陡崖。
练习
E、F、G三地哪处可以看到马路上H点?
3.陡崖高度的计算
该图中A、B两点以及陡崖的相对高 度是多少?
B A
A 、B相对高度:(n-1)d < H<(n+1)d
思考:A、B两点温差是多少?
计算陡崖的相关计算: 相对高度:(n-1)d≤H<(n+1)d 崖顶高度:H大≤ H顶< H大+d 崖底高度:H小-d < H底≤ H小
而①地位于河谷,易受水灾;③地位 于陡崖处,不安全;④地位于山顶附 近,气温较低,地势较陡。
变式训练2
1、写出上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形态的名称:
山顶 A 鞍部
E
山脊 C 陡崖
F
D
山谷
要求: 【合作探究】 (1)先独立思考3分钟,然后以小组为 单位积极讨论 ; (2)由组长汇总讨论结果,并由一位小 组成员准备脱稿展示; (3)点评小组听取展示内容,并由一位 成员点评,点评时声音洪亮,落落大方。
• 【练习4】将1:10000的地图图幅放大为原 图的四倍,表示的实际范围不变,则新图 的比例尺为( ) • A.1:2500 B.1:5000 B • C.1:40000 D.1:1000
第2讲 等高线地形图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疑难突破一: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 某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 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甲
比例尺的计算:注意单位的换算
小规律
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 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 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 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练习 1: 在一幅 6 月 22日光照图上,有甲、乙两地都位 于北半球。太阳在同一时刻位于甲、乙上中天时测得甲地 太阳高度角为60°,乙地太阳高度角为36°,甲乙两地在 图上的球面距离是44.4厘米(不考虑地形因素),则该图 的比例尺为( D ) A.1:2400000 B.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30千米 C.六十万分之一 D. 60 0 60 120 180 240千米
相等时,三地比例尺大小关系为甲>丙>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疑难突破三:比例尺缩放
(1)比例尺放大的计算 ①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②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2)比例尺放大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说明
鞍部
鞍部是 山谷线 最高处
陡崖
多条等高 线汇合重 叠在一线
【总结】等高线图上基本五大基本地形的关系
高原 等高线特 征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中间疏 四周密
高度
较 高
起伏不 大 ,边 缘陡峭
密 集 高, 超过 500米
地表起伏 程度
较低,一 200 般(相对 米高度)不 500 高于500 米 坡度较 米坡度 四周高 陡 ,沟 平和 中间低 谷较深
D. 300~500米
⑤
⑥
等高线图中“点状地理事象”的 5月初,几位“驴友”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下图为 “该山区地形示 选址
意图”,图中①~⑥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读图回答第1题。 1.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 答案 解析 A.① B.② C.③ D.④ ②地位于山谷附近,并且等高线稀疏,
地形平坦开阔,最利于作为露营地。
地形 特征
说明
360.4 360
358 356 354 352 350
山脊
348 346 344
山脊:
等高线凸向低处
山谷
360.4 360
358 356 354 352 350
348 346 344
山谷:
等高线凸向高处
地形
表示 方法 等高线 凸向低 处
示意图 等高线图
地形 特征 从山顶到 山麓凸出 的高耸部 分
×(80°-40°)×cos60°=2 222 千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 若一架飞机从甲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
答案 到达丁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解析
A.一直向东
B.一直向西
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丁在甲东面,方向向东,甲、丁都在北半球,大圆距离先靠近北极点, 再远离北极点。所以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d.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等高面
山峰
等高距
坡陡的 地方
坡缓的 地方
H H
H
等高线 e.疏缓陡密: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坡度的定义
注意:“等高线越密,则地形坡度
越大”,这只能用于判断同一幅等高线 图 坡度=垂直相对高度h /水平距离
∠1 ∠2 ∠3
tg∠ = h D
D1 D2
D3
练习1 A处等高线稀疏,
D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处的海拔高度 可能是( B ) A.200米 B.208米 C.253米 D.297米 D (2)关于图中乙处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海拔高度可能为235米 B.地势相对周围较高 150米~200米 C.地形为山顶 D.地形为洼地 100 米≤ <200 米 (3) 图中甲处与 C 处的相对高度为 _______________。 (4) 图中D处陡崖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ΔH__________。 20.4
坡度缓;
B A
B处等高线密, 坡度陡
比较AB两处坡度大小,并说明原因
疑难突破二:山体部位判断
山顶
鞍部 陡 坡 缓 坡
练习2
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 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
A.①山脊 B.①山谷 C.①山谷 D.①山脊
②山谷 ②山谷 ②山脊 ②山脊
③鞍部 ③山顶 ③山顶 ③山顶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M、N之间的距离是 A.4 444千米 C.2 222千米
答案
解析
B.3 333千米 D.1 823千米
计算任意两点间纬线长度的公式是 L = 111 千米×n×cosα(n 是两地的经
度差,α是该纬线的度数),那么M、N两点间的实地距离是L=111千米
说明
山脊
山脊 线也 叫分 水线
山谷
等高线 凸向高 处
山脊之间 山谷线也 的低 叫集 洼部分 水线
鞍部
364 360 362
365
鞍部
364.2
360 362 358
360.3 360.4
360
陡崖
若干条等高线重合
地形
表示 方法
一对山脊 等高 线组成
示意图 等高线图
地形 特征
相邻两 个山顶 之间呈 马鞍形 近于垂直 的山坡称 陡崖
①
②
③
【总结】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 的关系
(1)实际范围相同的前提下 ①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②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试想一下:同样画教室平面图,分别使用教室大的 一张纸和课桌大的一张纸,结果如何?
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
(2)图幅大小相等的前提下
练习1
1. 假设甲、乙、丙三地有三艘船同时出发
驶向 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则速度最
快的是 答案
解析
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
由图可知,甲、乙、丙三地与180°经线的经度差相同,均为5°,而乙 地位于赤道附近距180°经线的实地距离最大,但到达时间相同,所以 从乙出发的船速度最快。
1 2 3
4
10° 8°
41°
A
30°
B
16°
C
6°
D
b.依据相同的图上距离所隔的经纬度来判定
图上距离相同,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
练习 3. 有关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
答案 解析 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比例尺最小,丙处比例尺最大 B.甲、乙、丙处比例尺相同 C.甲处比例尺大于乙,乙处比例尺大于丙 D.乙处比例尺最小 甲、乙、丙附近的三个阴影区域,跨经度数相同,纬度越高,表示的 实地范围越小,反之越大。所以乙处实地范围最大,甲处最小,图幅
疑难突破二: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的关系
北 京 0 100km 图B 0 1000k 图A m 两图图幅相等,哪幅地图的比例尺大? 图B 【思考】 哪幅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 图A
哪幅地图的内容详细?
下面三幅图,比例尺最大的是 ② ,最小的是 ③ 。 实地范围最大的是 ③ ,最小的是 ② 。 内容最详细是 ② ,最简略的是 ③ 。
④山顶 ④鞍部 ④鞍部 ④鞍部
山峰 山峰
山峰
山峰:
364 362 360 365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向内增大
若数值向内减小,则为盆地
地形
山地 山峰
表示 方法 闭合曲 线外低 内高 符号
闭合曲 线外高 内低
示意图 等高线图
盆地 洼地
示坡线画 四周低中 在等高线 部高。 外侧,坡 度向外降 低。 示坡线画 在等高线 四周高中 内侧,坡 度向内降 间低。 低。
稀 疏
中间疏 稀疏 四周密 平直
低,0 米-200 米
平坦 广阔
疑难突破四:等高线中的计算 1.“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线
闭合区域:
例1、如图,判断图中A、B的海
◆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
拔范围各是多少? 值低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A:150米>HA>100米; ◆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 B:50米>HB>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