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案范文(三篇)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有感情地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3、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水平。
教学重点: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为歌曲创编不同的动作。
教学过程:一、感受大草原。
1、师:小朋友们,愉快的音乐课开始了。
今天的音乐课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瞧!(出示小红马画面)它来自辽阔的大草原,今天特意来请我们到它的家乡做客呢!想不想去?(想)那好,全体起立,我们拉好缰绳,摆好姿势,跟着小红马出发吧!2、律动:随《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做骑马动作。
二、走进大草原。
1、欣赏草原风光。
2、学跳筷子舞。
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人民的眼里它不过跳舞的好道具呢!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似乎有些怀疑,那让老师给你们跳一段吧!(1)师示范动作。
手位:简单的筷子交叉敲击动作脚位:前蹲、后仰。
(2)师:怎么样?信了吧!谁学会了?(3)指名学生上台示范动作——师指导——台上学生带领大家一起跳——全体学生跟音乐齐跳。
3、变化筷子舞节奏。
(1)师:简单的筷子舞小朋友一学就会了,现在老师要给筷子舞变个魔术,你们仔细找一找,它变在哪?(2)师示范。
在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加入XXX。
(3)学生说——练习XXX。
4、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啊!(出示节奏谱)变变变,你们瞧!这个新节奏变到这儿来了,老师用红色的符号表示,还变了一个动作在这儿呢!(师示范)5、师生合作表演节奏:我邀请你们跟老师合作一下,我来念前面的节奏,你们来念后面红色的节奏,能够吗?(1)师念前面节奏,生念后面。
(2)念前面节奏,生敲后面。
(3)师:敲的这么好,我也想加入你们的队伍,我来敲前面的节奏吧,你们还是敲后面的部分。
(师敲前面节奏,生敲后面)(4)师:用你们的节奏告诉老师它的节奏,让筷子发出声音吧!(学生完整敲击歌曲节奏)(5)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生随音乐齐跳。
(6)师:这么厉害,看来难不倒你们,如果让你们加入脚步来跳,会吗?6、加入脚步师生齐跳。
7、师生随音乐齐跳筷子舞。
三、歌唱大草原。
1、师:欢快的筷子舞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们勤劳、勇敢、放牧、欢歌,你们听。
2、聆听范唱《我是草原小牧民》。
3、随琴哼唱:你觉得小牧民在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跟着老师的琴声高兴的唱起来吧!4、指导缺点:“草儿青青羊儿肥”————青青的草儿跳起来了,肥壮的羊儿扭起来了!(休止符、前倚音)5、随老师琴声再唱。
6、师生用欢快的歌声对唱:听到小牧民唱的这么自豪,老师也想来当一回神气的小牧民,让我们来比一比,谁唱得更神气?(师生随琴接龙唱)7、师:唱得比老师还神气,我可有点不服气,我要拿出筷子,边唱边跳跟你们比一比。
师生接龙加入筷子舞表演唱。
8、师:小朋友的表演就像草原上一个个神气的小牧民,现在就让我们唱起歌,跳起舞,做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吗?9、拓展。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在草原上度过了快乐的一节音乐课,我们一起骑马、唱歌,兴的是一起学习了筷子舞。
其实呀,筷子舞仅仅蒙古舞蹈中的一种,聪明的蒙古人民还能用很多生活中的东西跳出一段一段好看的舞蹈呢。
你瞧!(出示蒙古族各种舞蹈画面)四、告别大草原。
1、师:蒙古的舞蹈多姿多彩,蒙古的人民热情好客。
瞧!小红马又来了,让我们骑上小红马跟大草原告别吧!2、播放歌曲,生随音乐唱起歌,边跳边出教室。
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案范文篇二教学目标: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敢于表现自我,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用优美、和谐的声音表现歌曲《美丽的黄昏》意境。
3、通过三部轮唱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感受、体验美妙的和声效果,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1、二部轮唱。
2、音准、音色的控制及音乐情绪的表现。
教具:电子琴、课件、图片、教学光盘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播放本课学习音乐《美丽的黄昏》。
注意歌曲节奏的快慢和情绪的变化学生仔细聆听音乐。
调动学生注意力,有目的的去听音乐。
二、创设情境1、老师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画出一个太阳,问:这是什么?再看,老师用绿色粉笔在太阳下面画上山,问:你觉得太阳要下山了呢?还是刚刚升起来呢?让学生说,最后定不下来。
2、那么,就让音乐来告诉我们,老师慢慢弹奏mi、re、do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太阳慢慢下山了,美丽的黄昏来到了。
黄昏的景色真迷人,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太阳下山的音乐。
学生回答问题。
由问题入新课题,不会让学生感到太突然。
三、教授新课1、学习二部轮唱《美丽的黄昏》教师:有一个旅游团到欧洲某国家城市参观旅游,到了傍晚,导游告诉游客,这里的黄昏景色特别美,请他们去欣赏,因为人较多,路面较窄,需要分两组去观看,一组走在前面,另一组走在后面。
二声部轮唱练习。
学生分二个小组练习,第一个小组走在前面形成一个外圈大圆,第二个小组走在后面在大圆圈里形成一个内圈圆,学生一边走着欣赏黄昏景色一边演唱歌曲。
2、学习三部轮唱《美丽的黄昏》。
教师:第二天又来了一个旅游团,一行10人,到了傍晚,活动安排去欣赏黄昏景色,因为景色太美了,第一天去观赏的人还想再去,所以就分成三组去观赏。
(1)三部轮唱练习。
学习分三个小组练习,第一个小组走在前面形成一个外圈大圆,第二个小组走在后面在外圈大圆内形成一个内圈圆,第三个小组走在最后在第二个圆圈内组成第三个内圈小圆,学生一边走着欣赏黄昏景色一边演唱歌曲。
(2)教师总结。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音乐活动,练习了哪两种演唱形式?教师:通过二部轮唱和三部轮唱的练习,我们用自己的声音感受体验了美妙的和声带来的和谐美。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示去实行分组,然后实行演唱。
师的指示去实行分组,然后实行演唱。
学生回答。
让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良好态度,在歌曲意境中提升审美情趣,丰富审美情感。
四、拓展教学1、摸一摸,猜一猜:碰钟。
2、玩声音游戏;声音远——你就坐着;声音近——你就站起;声音回旋耳边——你就举手。
3、指名用碰铃X——节奏为同学演唱伴奏。
4、出现铃鼓,实行打击乐合作:先出现碰铃,当轮唱时加入铃鼓节奏XXX。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示去做游戏。
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声音的变化,更容易让学生牢牢记住。
五、小结。
添加:课后试着轮唱《好宝宝睡着了》,想想:这样的歌用轮唱合适么?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案范文篇三教学内容:1、欣赏乐曲《牧歌》、《小放牛》2、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乐曲《牧歌》、《小放牛》,进一步体验感受乐曲中愉快热闹、充满朝气的音乐情绪,初步感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
二、通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牧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升学生器乐的演奏水平。
教学过程:一、常规练习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
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
(结合学唱歌曲演奏6、1、2三音实行练习)二、新课学习:(一)欣赏《小放牛》1、导入:谈话(从前课歌曲入)A、教师出示幻灯《小放牛》曲调,教师边弹琴边唱。
B、学生跟琴哼唱,对该民歌有一个初步的熟悉。
初听录音乐曲:师设问:A、这段乐曲是由民族乐队还是西洋乐队演奏的?B、乐曲中主要的曲调是由哪一件乐器演奏的?听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A、听第一段音乐:问:这段音乐与河北民歌《小放牛》有什么关系?听完后,学生讨论回答。
B、第二段音乐:设问:这段音乐旋律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你能听出唢呐在模仿二人一问一答的情景吗?(还是第一段主题音乐,但是速度加快。
有必要的话可再听一边)C、第三段音乐设问:这段音乐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情绪如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D、复听全曲:听完后师生交流听后感。
(二)欣赏《牧歌》1、导入: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曲,听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师:范唱民歌《牧歌》)学生谈感受(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2、师:介绍这是一首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学生用“LU”跟着老师唱《牧歌》曲调,唱时能够看书上的图形谱,再用竖笛吹一吹)3、请小朋友们听一首由民歌《牧歌》为素材创作的小提琴曲《牧歌》。
初听音乐。
问:民歌《牧歌》的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后学生回答)4、听乐曲问:每遍的主题曲调出现时它的声区变化顺序是怎样的?哪边高?哪边题低?各遍表达了怎样的情景,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场景?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三)与《小放牛》对比欣赏,说说你的感受。
提示:从题材、形式、风格等实行对比能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实行,然后再回答。
教师实行总结、板书。
板书:题材形式风格《小放牛》《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