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学专业

民族学专业

民族学专业专业简介学科:历史学门类:历史学类专业名称:民族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民族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和族群、中国社会与文化基本情况;掌握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事业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信息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民族学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民族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事业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民族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民族和族群、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基本情况;掌握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基本的民族学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以及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熟悉我国有关少数民族、社会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干学科:历史学、社会学。

主要课程:人类学、民族学导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史、生态人类学、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民族概论、世界民族概论、民族考古学、民族经济学、族群与家族、宗教文化、民俗学、社会学、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

实践教学: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历史学、社会学。

原专业名:民族学、民族史、藏学、人类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就业数据本专业2005年没有本科毕业生表1民族学专业地区流向百分比(%)综合介绍民族学是研究民族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弄清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

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中叶在欧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蔡元培发表了《说民族学》一文,介绍民族学,使之传入我国。

解放前,国内一些大学的社会学系和人类学系均设有民族学专业,国内的民族学刊物也介绍西方民族学各学派的理论和论著,民族学研究人员也在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农村做过一些调查研究。

目前,国内民族学本科专业首推中央民族大学,该校于1983年5月成立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民族学系。

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也是较早恢复民族学专业的学校,师资力量较强。

其他如各民族地区的民族学院,都设有相关的系、所。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取得较大的进步,但相对于其他学科,中国的民族学还很年轻。

民族学(有的称文化人类学)是国际性学科。

在国外,许多大学都设有民族学、人类学系,建有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机构。

自70年代以后,国际上民族学、人类学界在地区、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评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民族学、人类学家们近年来也积极参与区域开发规划、国外金融机构的投资评估、国家科技政策的效果评估、长江三峡淹没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流动人口的研究等,为避免和减少非经济因素对社会整体发展的负面影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物产丰富,在中国政府21世纪发展战略中,西部地区将成为开发的主战场。

同时,中国融入世界一体化的潮流。

如果不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就可能造成开发不利的局面。

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民族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将会在广阔的领域大有用武之地。

民族学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民族学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发展潜能的民族学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事业部门工作。

由于民族学是非生产性、非盈利性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民族学的发展遇到相当大的困难。

90年代中期以来,民族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过一些综合性大学已主动调整学科教学内容,在适应市场需求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专业教育发展史民族学是一门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我国的民族学是以我国各民族社会现状、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宗教、风俗地理等为主要内容并兼顾世界各民族文化研究的人文学科。

就世界范围而论,这门科学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世界。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民族学最早形成的国家之一,它也是后来民族学不断获得重大的发展的推动者之一。

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英国是最早将民族学纳入大学教育的国家。

弗雷泽(1854年一1941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任社会人类学教授时,首次使用“社会人类学”一词,此后英国各大学便将民族学叫做“社会人学”。

从那时起到20世纪前期,由于有了大批的民族学家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大学陆续设立了民族学专业,著名的有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以及法国的巴黎大学和德国的慕尼黑大学、莱比锡大学等。

西方民族学19世纪中叶形成以后,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当时留学回国的民族学者都依托一定的高等院校作为基础展开活动,把推动民族学教育和开展研究活动作为重点。

燕京、清华、中山、岭南、金陵、大夏、同济、四川、华西、云南等大学聚集了大批这类研究人员,如吴文藻、林耀华、费孝通等等。

但民族学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成长为大学教育的一个独立专业,大都只作为一门课程或一门历史科学来研究。

解放前高等学校中设有民族学课程的院校也不多,在北方有清华、燕京、辅仁、中法等大学,在南方有中央、金陵、复旦、中山、岭南、云南、华西等大学。

尽管如此,民族学教育在那段时期里取得的成绩还是引人瞩目的。

1950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60次会议批准《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的方案》。

1951年,中央民族学院成立,随着成立的有中南民族学院(现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学院的成立,使一批民族学家可以在新的环境下培养人才和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研究。

在当时的起步阶段,民族学的招生数量并不很大。

在文革期间的十多年里,民族学被批判并被撤销,正常的教育研究工作也停止了,这是新中国民族学的萧条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新中国民族学的重建和振兴时期,也是它的繁荣发展时期,被撤销的民族院校得以复校,被停止招生的院校也重新开始招生。

1983年,中央民族大学从民族研究所抽调师资力量创办民族学系,它是自1952年燕京大学民族学系被取消后的国内第一个兴建的民族学系。

现今开设民族学专业的院校共7所,它们是: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学院(现中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

目前,国内已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专业不仅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还建立民族学博士后工作站,并通过国家“211工程”项目的专家预审,充分表现了民族学在当代发展中的蓬勃生机。

知名学者有林耀华、陈永龄等等。

在国外,特别是英、法、德、美等国家的民族学研究起步较早,大学教育发达,民族学方面的人才辈出,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真可谓,百花齐放,因此很是兴旺。

在对民族学理论知识不断深入拓展的同时,尤其注重对国外民族的调理研究,并且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如美国人类学家郝瑞(Steran Harrell)和杜磊(Dru Gladney)在国际“彝学”和“回学”界就已取得巨大成就并有着广泛影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给民族学专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人才培养虽然在增多,但学生的专业取向上相对比以前偏少,民族学研究正出现边缘化的趋势。

但总的来说,经过文革打击后20年的发展,民族学领域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国内各民族史、民族语言、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研究都有重大的进展,一批中青年民族学学者已是成绩骄人,也将成为未来民族学的学术带头人。

期冀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青年人为民族学这一显要学科添砖加瓦。

就业状况及趋势民族学是一门广博的学问,作为一个国际性学科,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和学科自身的理论方法。

民族学大学本科阶段主要是系统学习民族学的基本知识,在研究世界范围内所有民族基础上来描述和探讨人类生存与发展、人类文化适应与变迁的过程、结果、原因。

当代民族学知识广泛运用于工商业、经济、行政、教育、法律、社会发展、旅游、宗教、艺术、历史、管理、城建规划等领域。

因此,从就业领域上看,民族学专业毕业生可以胜任民族、宗教、计划生育、文化、民政、旅游、宣传、政策研究等工作,以及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组织和私有机构担任行政、文秘和各项管理工作。

以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宗教事业、新闻出版、各类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研究无疑显得相当重要,国家一贯支持民族学的教学研究。

民族学专业人员为政府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协调的咨询工作,将成为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近几年,中国民族学界的新生代也开始崭露头角,通常都已获得了硕士以上的学位。

曾就职于云南民族大学的王筑生,在美国的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曾进行为期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并据此作出学位论文,向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利奇(E.leach)对缅甸高地政治制度研究理论模式提出挑战,影响颇大。

还有很多取得一定成就的青年民族学学者,他们的某些区域专题研究在国内外都有相当的影响。

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商业活动的冲击,在舆论压力和利益驱使下,一些青年民族学者转行下海,严重影响了民族学的教育和学术的发展。

而且,近年来受生源、毕业分配等方面问题的困扰,民族学在某些地方走下坡路。

另外,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多层次、多结构的。

不仅需要具备研究能力的民族学人才,又需要一批具有民族学专业知识的实际工作的人才。

所以暂时有所困难,但是国家的扶持投入力度将影响着民族学在未来的发展状况;而民族学、人类学专业还应该有更大的发展。

当然,和其他人文社科的专业一样,民族学专业在由传统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在高等院校改革的大潮中,亟需对课程体系加以调整,只有更多地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才能提高民族学专业的就业率,由此进一步推动民族学专业的繁荣。

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看,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的民族学专业的毕业生都逐渐拓宽了就业面。

总之,在保证民族学的结构性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以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得心应手,不但增大了就业机会,亦是民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转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