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东北、 云贵、 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他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和、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和专著。他在1896—1899年先后4次对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学术界认为他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他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他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
博厄斯(1858—1942),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明登市,1892年加入美国国籍。博厄斯的主要思想观点有:尊重每个人的个性而不轻信权力机构的自由主义;要求对具体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检验,对理论归纳持高度怀疑态度的经验主义;要求用每个社会自身的标准来评价其制度的文化相对主义;承认人类学调查的所有主题都是诸多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的折衷主义。博厄斯的主要著作有:《原始人的心理》(1911)、《原始艺术》(1927)、《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1938)、《普通人类学》(合著,1938)《种族、语言和文化》(1940)等。
文化。文本意指色彩交错的纹理。泰勒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在中国民族学界认为: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备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
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它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围,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这便是田野调查。也是成为一个人类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田野调查又称实地调查或田野工作,是民族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他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也有深远的作用。主要主品《忧郁的热带》《野性的思维》《结构人类学》
乱伦禁忌即近亲相奸的禁忌,是指禁止某个特定围有血缘或者姻缘关系的人发生性交。其禁止的围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而有大小之别。跨文化研究表明,所以的人类社会,都存在乱伦禁忌,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社会对于同一父母及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生所生的兄弟姐妹之间的性交不予禁止。
江村经济该书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最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作者将开弦弓取名为江村。1986年,人民出版中文本时沿用原书扉页上的《江村经济》一名。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另有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作的序及附录“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国际人类学家 、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出版后受到了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
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
费孝通出生于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