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诗选摘十首其一:《无题》作者: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注解】: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评析】:所谓“无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
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巳。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
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
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其二:《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其三:《为有》作者:李商隐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注解】:1、云屏:以云母饰制的屏风。
2、凤城:京城。
3、衾:被子。
【韵译】:云母屏风后,锁着无限娇媚的人儿;京城寒冬已尽,我还害怕春宵难捱。
呵,为什么我嫁个佩戴金龟的夫婿?辜负了锦衾香帐,为早朝将侬撇开。
【评析】:这首诗是描写宦家少妇闺怨的。
首句点明官宦人家,云母屏风,人儿娇媚;二句写寒冬去尽,春风送暖,气候宜人,然而不得贪眠晏起;第三、四句,写因为丈夫在朝内为官,每日必须早起上朝,自己仍是孤零寂寥。
“无端嫁得金龟婿”,语浅意深,春情春怨,和盘托出。
这首诗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都是异曲同工,八度和弦。
其四:《隋宫》作者:李商隐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注解】:1、九重:指皇帝所居。
2、障泥:马鞯。
【韵译】: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评析】:这首七绝讽刺了隋炀帝的奢侈昏淫。
诗选取典型题材,揭露炀帝纵欲拒谏,不顾国家安危和人民死活的丑恶本质,暗示隋朝灭亡的难免。
开头两句点出南游的一意孤行,绘出独夫民贼的嘴脸。
三、四句借制锦帆点化耗尽民力之罪。
语简意赅,贬刺颇深。
其五:《瑶池》作者:李商隐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注解】:1、八骏:据说穆王有赤骥、华骝、绿耳等八匹骏马。
2、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满,传说他曾周游天下。
【韵译】: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
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评析】:晚唐迷信神仙之风极盛,最高统治者尤最,好几个皇帝因服丹药妄求长生而丧命。
这首诗是借周穆王西游遇仙人西王母的神话,加以生发,讥刺皇帝求仙的虚妄。
全诗虚构了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来,暗示穆王已故的故事情节,显示了求仙妄想与死亡不可避免的对立。
诗人不作正面议论,而却以西王母心中的疑问作诘。
构思巧妙,用心良苦,讽刺辛竦,韵味无穷。
其六:《嫦娥》作者: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韵译】: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评析】: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
然而各家看法不一。
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
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
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
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其七:《贾生》作者: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解】: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
【韵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评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其八:《韩碑》作者:李商隐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豸区][豸区]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淡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公子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颂万过,口角流沫右手胝。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注解】:1、元和天子:指宪宗李纯。
2、轩:轩辕氏,即黄帝;3、羲:伏羲氏。
4、法宫:路寝(皇帝治事之所)正殿。
5、日可麾:用《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相争,援戈挥日的典故。
这里比喻胆敢反叛作乱。
麾:通“挥”。
6、斫:砍。
7、:李;8、武:韩弘之子韩公武;9、古:李道古;10、通:李文通。
11、无与让:即无人可及。
12、濡染:润湿。
13、赫:声威昭著;14、淳熙:淳正、光明。
15、胝:胼胝,手脚皮肤的老茧。
16、封禅:古代帝王宣扬功业的一种祭祀仪式。
【韵译】:元和天子唐宪宗的姿质神圣英武;他是何人呢真可与黄帝伏羲媲美。
曾发誓洗雪列代祖宗的奇耻大辱;坐定法宫中接受四夷的朝拜臣服。
淮西蔡州的奸贼割据了五十多年;宛如狼生生罴暴臣代代相继。
他们不凭借险要山川却占据平地;依仗利器援戈挥日肆意作歹为非。
唐宪宗有幸得到贤明的宰相裴度;匪徒们暗杀他不死是神明的辅助。
他腰悬相印兼任军队的统帅出征;天气阴沉秋风惨淡漫卷天皇大旗。
李公武道古文通都是裴度大将;礼部员外郎李宗闵命为随军书记。
行军司马就是那智勇双全的韩愈;十四万大军威武雄壮象虎豹熊罴。
攻入蔡州捕获匪首吴贼献于太庙;裴度功勋无人可比朝庭封赏也高。
皇上说你裴度的功劳应该数第一;你的从军韩愈应当写个平淮西碑。
韩愈叩头又跪拜高兴得手舞足蹈;连说镌刻于金石的文章我能做好。
自由把撰拟国家大事称为大手笔;此事重大不能交给一般职司草拟。
当仁不让我不推诿古代早有先例;他直说得皇上点头称许表示满意。
韩愈回家虔诚斋戒严肃坐进小阁;笔酣墨饱挥酒文章多么痛快淋漓。
采撷尧典舜典典故歌唱帝王丰功;以清庙生民诗经雅体把宪宗称颂。
别具体裁的文章写成又抄在纸上;清晨在宫殿红阶前再拜呈送君王。
奏章写着臣子韩愈我敢冒死上言;歌颂神圣功德文章应当刻于石碑。
石碑高有三丈字体大小如同酒盅;碑用巨鳌背负顶端还盘绕着螭龙。
文句奇特语辞庄重很少有人明白;有人在皇上面前诋毁他为文营私。
石碑因此被用百尺长绳拽倒在地;又用粗沙大石磨掉了碑文的字迹。
但韩公的这篇文章宛若天地元气;它早就深入人心沁进人们的肝脾。
就象铭刻着古人著述的孔鼎汤盘,鼎盘虽已不存在铭文却万代留芳。
唉呀宪宗与裴度他们是圣皇圣相;相互声威显赫淳正光明广为流传。
韩公的这篇文章如果不传示后代;宪宗的事业怎能与三皇五帝媲美?我愿把它抄写一万本诵读一万遍;即使口角吐沫右手生茧也无所谓。
将此篇碑文永远流传七十有二代;作为封禅玉检明堂基石千秋显炜。
【评析】:全诗意在叙韩愈撰写碑文的始末,竭力推崇韩碑的典雅及其价值。
情意深厚,笔力矫健。
唐宪宗时,宰相裴度兼任新义军节度使和淮西宣慰处置使,都统军队平定淮西。
其时韩愈作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定以后,他随裴度还朝,宪宗诏其撰写“平淮西碑”。
韩愈以为淮西之役是裴度能坚持宪宗的主张取胜的,从整个战役看,他的作用更大些。
因而在碑文中稍侧于称赞裴度的功绩。
但在战斗中,先攻入蔡州擒住吴元济的,却是唐邓随节度使李。
因而引起李的不平。
李妻又系宪宗姑母唐安公主之女,常出入于宫中,便向宪宗诋毁韩氏碑文的不实。
于是宪宗下令磨去韩文,重命翰林学士段文昌另写。
实际上,攻破蔡州,李确立大功,然而裴度却是整个战役的领导者,作用自然更大。
况且韩碑既未抹煞李雪夜破城的丰功,也未特别铺张裴度的伟绩,态度比较公允。
李商隐极力推崇韩碑,也就是同意韩氏的观点。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以为此诗“意则正正堂堂,辞则鹰扬凤翔,在尔时如景星庆云,偶然一见。
”同时还认为段文昌文“较之韩碑,不啻虫吟草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