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道路的种类按用途分为:公路、城市道路、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和乡村道路等。
3、“五纵七横”总里程约3.5万公里,总投资9千多亿元,该规划全部是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其中高速公路约占76%,连接了首都、各省会、直辖市、经济特区、主要交通枢纽和重要对外开放口岸,覆盖了全国所有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93%的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是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国防意义的重要干线公路。
4、公路按功能分类划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和地方公路三大类。
5、公路按行政管理属性分类划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四类。
6、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级。
7、按照道路在城市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的服务功能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类。
8、道路几何设计必须符合技术标准的规定,必须与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相适应,必须满足交通流特性要求,也必须符合道路网规划,这些都是控制道路设计的因素。
9、设计速度(又称计算行车速度):是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因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10、运行速度: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速度。
通常采用测定的第85百分位行驶速度作为运行速度。
11、设计小时交通量是以小时为计算的交通量,是确定道数、车道宽度和评价服务水平的依据。
12、通行能力是在一定的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个断面上所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是特定条件下道路能承担车辆极限值,用辆/小时(Pcu/h)表示。
道路通行能力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三类。
13、服务水平是车辆在道路上运行过程中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的质量量度。
服务交通量愈小,驾驶自由度就愈大舒适性就愈好,运行性和安全性就愈好,运行质量就愈高。
反之,服务交通量大,则服务不平低。
14、城市道路网的基本形式有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四种。
15、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红线之间的宽度即道路用地范围,称为道路建筑红线宽度或路幅宽度。
16、道路建筑限界:是为保证车辆和行人正常通行,规定在道路的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设施及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
17、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可以采用一阶段设计、两阶段设计或三阶段设计。
P2418、平面线形的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19、不同的公路等级的公路规定了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和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20、缓和曲线的作用有: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超高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21、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主要考虑3秒行程时间P4122、路基纵断面图上的设计高程: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高程采用路基边缘高程;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高程视情具体情况采用行车道中线处的高程。
23、最大纵坡是根据道路等级、自然条件、行车要求因素所限定的路线纵坡最大值,确定纵坡时不仅考虑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工程和运营的经济。
24、最小坡度限制:从汽车行驶平顺性要求,如坡长过短,使变坡点增多,汽车行驶在连续起伏路段产生的增重与减重为化频繁,导致乘客感觉不舒适;从路容美观、相邻竖曲线设置和纵面视距等也要求坡长应有一定最短长度。
25、最小纵坡、平均纵坡和合成纵坡P64-6526、竖曲线的线形可采用圆曲线或抛物线,在使用范围内二者差别不大,但在设计和计算上,抛物线比圆曲线方便,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
27、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受三个限制因素影响:缓和冲击、行驶时间不过短、满足视距的要求。
28、竖曲线高程计算P7129、爬坡车道:是指设置在陡坡路段上坡方向右侧供慢速车行驶的附加车道。
30、避险车道:是指在长陡下坡路段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速度失控车辆驶离正线安全减速的专用车道。
31、公路横断面类型分为单幅双车道、双幅多车道、单车道。
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类型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
32、路肩的作用有: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供临时停车之用;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能增加驾驶的安全的舒适感;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道线的场地;对未设人行道的道路,可供人及非机动车使用。
33、道路一般应设右路肩;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当采用分离式断面时,行车道左侧应设左路肩;双幅路或四幅路中间带设有排水沟时,应设左侧路肩。
34、加宽过渡的设置根据道性质和等级可采用:比例过渡、高次抛物线过渡、回旋线过渡。
35、超高:为抵消或减小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形式。
36、超高过渡的方式:1)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绕内边线旋转,绕中线旋转,绕外边线旋转;2)有中间带道路的中线旋转: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绕中央分隔带边线旋转,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
37、超高值:平曲线设超高后,道路中线和内、外侧边线与设计高程之差h。
38、视距的类型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39、视距曲线也称视距包络线,是指驾驶员视点轨迹线每隔一定间隔绘出一系列与视线相切的外边缘线。
40、各级道路对视距的要求:1)各级公路的每条车道均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停车视距;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要求,其长度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级公路、三级公路的下坡路段,应采用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进行检验;4)具有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宜在3min的行驶时间内,提供一次满足超车视距要求的路段。
41、经济运距:经济运距用以确定借土或调运的限界及距离,当调运距离小于经济运距时,采取纵向调运是经济的;反之,则可考虑就近借土。
42、平均运距:指土石方调配时从挖方体积重心到填方体积重心的距离。
43、在土石主调配中,所有挖方无论是弃或调都应计价,计价土石方数量为:计价土石方数量=挖方数量+借方数量44、道路平面线型的设计主要有基本型、S型、卵型、凸型、C型、复合型和回头形曲线等。
45、相邻竖曲线的衔接: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曲线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避免出现断背曲线;相邻反向竖曲线之间,为使增重与减重间和缓过渡,中间最好插入一段直坡段。
若两竖曲线半径接近极限值时,这段直坡段至少应为设计速度的3S行程,当半径比较大时,亦可直接连接。
46、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总要求:对设计速度v≧60km/h的道路,必须重视平、纵的合理组合,尽量做到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对于设计速度v≦40km/h的道路,应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正确运用线形要素指标,在条件允许时力求做到各种线形要素的合理组合,并尽量避免和减轻不利的组合。
47、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原则:1)在视觉上能自然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2)保持形技术指标在视觉和心理上的大小均衡;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
48、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1)直线与直坡线、直线与凹形竖曲线、直线与凸形竖曲线、平曲线与直坡线是常用的组合形式;2)平曲线与竖曲线宜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3)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均衡;4)要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
49、选线一般按工作的内容分三步:路线方案选择;路线带选择;具体定线。
50、路线方案的比选:1)技术指标:包括路线长度、圆曲线最小半径及个数、最大纵坡及长度、交叉个数及回头曲线个数等;2)经济指标:包括土石方、排水及防护工程、路面、桥梁及隧道、涵洞、通道、征地及拆迁等工程数量和工程造价指标等;3)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51、平原区路线选线的要点:1、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2、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3、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4、注意土壤水文条件;5、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6、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52、沿河(溪)线的路线布局,主要解决河岸选择、高度选择和桥位选择三个问题。
53、沿河线按路线高度与设计洪水位的关系,有低线与高线两种。
低线是指高出设计水位不多,路基临水一侧边坡常受洪水威胁的路线;高线是指高出设计水位较多,基本不受洪水威胁的路线。
54、越岭线选线主要解决垭口选择、过岭高程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三个问题。
55、过岭的方式有:浅挖低填、深挖垭口、隧道穿越。
56、垭口两侧路线展线方式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
57、山脊线布局主要解决控制垭口选择、侧坡选择和试坡布线三个问题。
58、定线的方法有:纸上定线、现场定线、航测定线。
59、纸上定线操作方法可分为直线形定线法和曲线形定线法。
60、分流:一股车流分为两股或多股车流的交通现象;合流:两股或多股车流合为一股车流的交通现象;冲突点:交叉口内各方向车流固定行驶轨迹的交汇点。
61、平面交叉的类型:根据相交道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用地条件和工程造价等因素分为:十字形、T字形、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等;因相交道路的功能、交通量、交通管理和组织方式,将交叉口设计具成各交通特点的形式,可归纳为加铺转角式、分道转弯式、扩宽路口式及环形交叉四类。
62、常用的交通组织方法有:设置专用车道、组织渠化交通、实行信号管制、调整交通组织等。
63、渠化交通:在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措施。
64、交通岛的设计按其功能分为方向岛、分隔岛、中心岛、安全岛。
65、视距三角形绘制步骤:1)确定停车视距S T;2)找出行车最危险冲突点;3)从最危险冲突点向后行车轨迹线各量取停车视距S T;4)连接末端构成视距三角形。
66、立体交叉主要组成部分有: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匝道端部。
67、立体交叉按相交道路的跨越方式可分为上跨式和下穿式;按其交通功能可分为分离式立体交叉和互通式立体交叉两类。
68、互通式立体交叉根据交叉处车流轨迹线的交叉方式和几何形状的不同,又可分为部分互通式、完全互通式、环形立体交叉三种。
69、影响立体交叉形式选择因素可概括为道路、交通、环境及自然条件。
70、匝道是互通式立体交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供上、下相交道路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
设计依据主要有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类型及主线的线形指标、匝道设计速度、设计交通量及通行能力。
71、匝道的设计速度是匝道线形受限路段所能保证的最大安全速度。
按匝道的功能及其与正线的关系分类:右转匝道、左转匝道两类。